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资讯     
《新闻前哨》2013,(6):6
《央视新闻》赶搭"移动快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十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正式人驻拥有过亿用户的搜狐新闻客户端。这是《央视新闻》继微博、微信之后在移动新媒体浪潮中的又一次"大动作",意味着《央视新闻》品牌已延伸到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三大新媒体领域。作为首个使用搜狐新闻客户端"流媒体"模板的电视媒体账号,《央视新闻》可以实时更新内容,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新闻,并充分利用"视频""图文""组图"直播"等多媒体形式对新闻进行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篇题为《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的文章,成为新闻传播界热议的话题。新闻专业第一份工作选择去哪里,是去传统媒体还是去新媒体,抑或选择一个与新闻并无多大关联的其他行业,这原本都不会成为一个社会议题,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其实都无可厚非。之所以引起热议,正反两方的观点大致是:正方说,新闻专业毕业生若去新媒  相似文献   

3.
社科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10月8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到2011年12月,中国的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中国成为微博用户的世界第一大国。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其对于传统媒体造成冲击表现为:一是新闻生产已经从传统的专业化生产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社会性媒体让"人人是记者"变成可能,促使组织化的新闻生产逐渐"去中心化"。二是微博内嵌到新闻生产环节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据相关调查,目前记者使用微博的比例为75.7%左右,记者一方面借助微博发布信息,寻找线人;另一方面记者积极地  相似文献   

4.
"微博时代还需要报社吗?"我们一位高级编辑在某新闻系授课时,发现了一位学生论文中的这个标题。这位不了解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的学子和不少人一样,把微博和新闻划了等号。且不说新闻行业是微博取代不了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10月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已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新媒体与社会的融合在深化,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互联网衍生出的新媒体目前已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远、最强势的媒体,微博则是目前新媒体中的主导力量.①中国微博不仅是信息分享和社交的工具,"而且具备了改变事件走向、扭转个人命运、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甚至再造社会管理方式的力量",不管上不上微博,现代公民已不可能脱离于"微博效应"之外.微博的发展催生了"新意见阶层".②社交媒体的"新闻媒体化",已在凸显.因此传统媒体近期大力开拓微博阵地,并视之为改进业务、拓展影响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6.
微博就像发动机,给每个记者加速度。采访、提炼、抽丝剥茧,用最快速度,与时间、与新闻争分夺秒地赛跑。我们的微博不求多多益善,但求个个精湛。我在国际部工作这几年,跑了不少国家。每到一个国家,常会顺便和驻外记者聊一聊,听听他们对人民日报发展变化的看法。所有人都提到了"新媒体",提到了报  相似文献   

7.
微博在新媒体时代迎来的传播格局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播权力去中心化、群体积极参与传播,参与主体的拓展弱化了把关机制,人们倾向于情绪化和碎片化的表达.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引导微博舆论最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面对微博舆论出现的"众声喧哗",首先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微博网络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8.
廖宇飞 《青年记者》2012,(20):85-86
微博时下成为风靡全球、影响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以微博为载体,对新闻进行评论,是新媒体下新闻评论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模式.微博新闻评论成为人们思想观点交锋的重要"集散地",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的诉求,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博客到微博,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微博是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围脖".发微博叫织"围脖",形象又有趣.微博的影响力,大有赶超传统媒体的趋势.媒体如何办好官方微博,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为自己服务,扩大官方微博的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粉丝",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媒体的影响力,是当下媒体人应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在媒体融合大势下,众多传统媒体纷纷到新媒体平台中抢占"舆论阵地",建立微博、微信公号、新闻客户端等。但是,却时常看到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媒体,也在学着其他新媒体那样卖萌撒娇。动不动"你造吗""人艰不拆""Duang"样的网络词汇满天飞;时不时来一个"小鲜肉""美女记者"评选。传统媒体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是公信力,是专业,是正统、端庄、大方。传统媒体转型,必须坚守这些传统优势和长处,才能够成功。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技术手段、新闻生产流程等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不到两年的时间,微博这一全新的传播方式就迅速走红.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为了适应这种传播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微博版或栏目.这些栏目一般设计成网页格式,使用网络语言,将微博元素嫁接到版面,成了有"报纸特色"的微博,或是有"微博特色"的版面.其实,在模仿的背后,报纸办微博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传统媒体该如何看待国内微博的发展现状?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微博开发新媒体空间?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网络博客、微博、论坛以及手机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思路与策略,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地向新媒体靠拢。而在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实现向新媒体的顺利平移?媒体又该如何肩负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责任?对此,我们专访了资深传媒人中央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教授,其本着学术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术追求,多年来一直坚持"认真做人,认真作文"的严谨工作态度,提出了新旧媒体融合的"三段论",并对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侯璟 《新闻知识》2015,(2):101-102,21
传统媒体在掌握了"微博、微信、客户端"三大新媒体工具甚或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媒体集群后,是否就实现了媒体融合?究竟怎样做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融合后的媒体又是怎样的面貌?这是许多传统媒体人苦苦求索的。当互联网思维的大幕逐渐拉开时,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传统媒体也许得走出一条DNA融合的价值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媒体必须融入新媒体,这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近日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他特别强调:"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那么,传统媒体到底如何融入新媒体呢?以频道制为主体框架的广播电视又如何融入新媒体呢?近年来,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积极探索,借助微博、微信、QQ群、手机  相似文献   

15.
正曾几何时,新媒体这个名词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纸媒便开始面临各种新媒体介质的挤压,论坛、微博、微信、掌媒……于是乎,有人高呼这是一个"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处在如此环境,作为纸媒的一名记者,笔者常想,在这个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新媒体环境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个人认为,在这个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媒体环境中,媒体工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发声,而且还要站在凳子上拿着我们的麦克风发声,做一名"站在凳子上演讲的人"。那我们如何做才能站到那张凳子上,而那张凳子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社区新闻,是当今传统媒体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社区新闻被视为一个"杂家",其范畴一直杂糅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之中,报道篇幅一般不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内容为王"、"做深度报道",这些措施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应对冲击的共识。那么社区新闻,能否深度化呢?笔者试以新安晚报5月份的"高龄妈妈"这一社区报道为例,分析社区新闻如何在角度和策划上创新,做出独特、深度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正>一、计划之外抓新闻进入三月,又到了全国两会召开的日子,作为一名多次参加两会报道的地市报记者,又一次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些担心怕错失有价值的新闻。记者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因为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与一条有价值的信息相遇。记得四年前第一次随人大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出发之前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拿了一份相对详细的发稿计划,但到了北京后才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采写永远是"计划服从变化"。《射阳成功探路人大代表比例改革》这篇稿件的采写就是计划外的一个偶然。  相似文献   

18.
微博越来越火,有人说微博是"网络民主",也有人说微博是网络大字报。微博究竟是什么?怎样认识微博?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媒体舆论平台和舆论媒介?微博实际上是传播意识形态微博作为一个舆论媒介,带有一种什么性质?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说话,远的、近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这些标题手法频繁使用是产生"标题党"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新闻的品位、价值,甚至导致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闻的历史——新闻语境下的历史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传播学者潘忠党提出"传媒是局促的历史舞台",的确,在大众传播研究者看来,"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反过来说,过去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那么,过去的历史可不可以成为"今天的新闻"?换言之,在今天的新闻语境下,如何才能实现昨日历史的再现?这一论题的提出,并非偶然.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辛亥革命百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近年来,一系列的节庆事件接踵而至,而大众传媒对于具有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自然不能漠然处之.同时,由于微博等新媒体的相继呈现,大众传播正经历着自媒体时代的冲击,客观上也要求今天的新闻要比以往更加耐看,更有吸引力和更值得推敲,而嫁接历史的厚重感,不失为一条捷径.所有这些,都将"传媒的历史再现"这样一个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