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斌斌 《新闻世界》2014,(4):300-301
本文以经典美剧《绝望的主妇》为例,针对剧中涉及的中国形象的各个侧面进行分析,从中国人、中国菜、中国文化等几个方面分析该剧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认为西方社会对中国抱有强烈的刻板印象,进而简要分析其成因及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将美国电视剧中出现的华人形象变迁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了梳理,在分别指出并解析了其存在和变化的内在原因之后,归纳出正确认识美剧中华人形象塑造的方法,指出当前其进行意识形态侵略的动机和实现手段并对此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并逐渐深入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形成了文化认同,影响着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审美和文化路径,美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不断建构着理想化的美国印象,这种艺术形象是双重异化的他者形象,却是中国观众接受和认同的形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4.
程宣霖 《新闻爱好者》2011,(10):124-125
现代广告常常创造鲜明生动的广告形象以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电视广告塑造的形象中,既有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传统广告形象,也有突破刻板印象的新型性别形象。随着社会发展和两性关系的变化,电视广告的性别形象呈现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现象的关注应注意广告的营销本质以及性别尊重问题。  相似文献   

5.
韩淑芳 《新闻爱好者》2011,(20):124-125
现代广告常常创造鲜明生动的广告形象以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电视广告塑造的形象中,既有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传统广告形象,也有突破刻板印象的新型性别形象。随着社会发展和两性关系的变化,电视广告的性别形象呈现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现象的关注应注意广告的营销本质以及性别尊重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中的性别表现上,针对两性的刻板定型十分普遍,其不仅仅体现在针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当中,同样,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也存在着刻板定型的误区,而这种对两性的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强化,不利于两性多元化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两性在广告中形象的考察,探究在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华人进入美国开始,华人形象便被歪曲和丑化,形成种族刻板形象(racial stereotypes)符码.华人男性刻板形象被定格在两个极端:"黄祸"与"模范移民",或邪恶、狡猾或女性化.华人女性的"他者"形象同样极端化:"莲花"和"龙女",或狡诈、放荡、性乱交或必然的自我毁灭.美国华裔作家无论其对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程度如何,均表现出为打破白人读者长期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关于华人的刻板形象而"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反话语’的对抗性写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是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国家形象宣传片运用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强化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逻辑起点,基于最新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通过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的认知机制,探析国家形象宣传片如何运用多种模态维度建构国家形象,分析这一传播手段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9.
张勇丽 《新闻世界》2012,(1):148-149
好莱坞商业灾难大片《2012*以夸张的角度、惊险刺激的视角、华丽铺张的场景向观众展示了一场“晾天动地”的世界末日景象。除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之外,《2012》中的华人正面形象的塑造也为人们所关注。但通过对影片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2012))中的华人形象并非光辉伟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形象的西式解读仍然存在误读和丑化现象,从中透露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偏向,只是表现这种偏向的方式更加隐蔽而已。  相似文献   

10.
近年,美剧大量进军中国电视剧市场,并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笼络了大量的国内观众。国内主打美剧的视频网站搜狐,也已经将其视频资源和剧集时效放到最大化,通过对搜狐的数据搜集,带有侦探外衣的剧情剧显然成为中国观众关注的美国主流电视剧之一。就本文而言,笔者将以时下具有代表性的《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三季)》和具有美剧转折性的《真探》为例,分析美国侦探剧中既成的侦探形象设定,归纳出在同质化泛滥的今天,美国侦探剧是如何在不违背商业美学的前提下对既成人物设定进行艺术加工和创新的,旨在为中国侦探剧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与发展吸取经验。  相似文献   

11.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理论,形成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群体可分为内群体(图书馆员)、外群体(公众)和中间群体(未来职业者)。研究表明:(1)图书保管员形象是图书馆员最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其次为服务者和情报专家形象,但群体间的认同程度有很大差异;(2)未来职业者处于职业偏爱和职业焦虑的双重矛盾中;(3)图书馆员的内群体偏爱特征强烈,最认同自我在工作和服务热情上的表现,与未来职业者和公众形成强烈反差;(4)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图书馆实践中地位尴尬;(5)传统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仍残留在三个群体尤其是公众的脑海中;(6)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相关研究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女性在媒体上被展现为形象刻板的符号,充当着"被看"的客体。我国的大众传媒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媒体中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以家庭为主转为独立的职业形象。但是,即便是这样,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探讨了媒体是怎样对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化塑造的,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以及促进媒介多元呈现女性形象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变迁历程,深入挖掘了造成当今诸多图书馆职业问题的原因。通过访谈1977年至今历届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发现:①人们对于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随时代的发展也在悄然发生变化。1970—1990年代初期,公众对于图书馆员职业的刻板印象包括:工作环境好、可以在大城市工作、可以看书等;当代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大约形成于1990年代中后期,印象则转变为:收入低、清闲、专业性不强、适合女性等;②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与图书馆事业发展是共生关系;③时代背景参与塑造了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图书馆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与时代背景不无关系,但更多则来源于此前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遗留问题的长期积累,如果不加以控制,必将使社会公众产生更多关于图书馆职业的消极印象,将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引起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15.
媒体客观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平 《新闻窗》2008,(3):100-101
近几年来,媒体报道频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片面、猎奇、迎众成为人们对媒体客观形象评析的重点词汇。媒体被指责为塑造刻板印象,一味片面报道迎合受众,甚至“妖魔化”报道对象。举例而言,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数量的整体增加,  相似文献   

16.
张恒军 《新闻界》2012,(1):50-53
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化建构的结果.缘于刻板印象,当代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过分强调私人领域,忽视了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形象.这导致了贬义性女性形象的泛滥.本文通过对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形象进行分类和特点分析,进一步探讨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对女性形象在新媒介时代的媒介环境中的走向提出了建议,以促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的媒介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认知,并对其进行拓展,忽略了个体差异。刻板印象对民族地区形象的传播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阻碍,本文就刻板印象对民族地区形象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刻板印象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消极影响 最早提出刻板印象的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上个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他的著作<舆论学>中,借用传播史上"铅版化(‘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而一成不变')"这一印刷术语,形象地传达出刻板印象的认知心理特征.即使随着时代变迁,某个群体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刻板印象的僵化模式依然使认知主体对客体的新变化"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9.
朱应霞 《视听》2022,(2):37-39
作为一款男性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中的男性成员代表的是中年男性这个社会群体.节目组采用一系列解构与重塑形象的策略,使得传统中年男性群体的刻板印象被颠覆,契合时代特点的新中年男性群体形象被塑造起来.不管遵循什么样的颠覆路径与重构策略,在通过综艺节目塑造群体形象时,媒体也应兼顾价值多元性,引导受众突破单一的工业化审美...  相似文献   

20.
谍战题材电视剧中的女眭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十部谍战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案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涵化理论、刻板印象重点分析当前谍战片中女性形象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女性在该题材剧中的刻板印象对受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