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武》2006,(3):20-21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鹰捉,必须在鸡腿、龙身、熊膀的基础上,方可盘出鹰捉之内劲。因鸡腿为使下三节贯穿一气、龙身、熊膀为使中节贯穿。下、中节劲贯穿,方可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鹰捉之内劲来。如单独盘练鹰捉,则如无源之水。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鹰捉,必须在鸡腿、龙身、熊膀的基础上,方可盘出鹰捉之内劲。因鸡腿为使下三节贯穿一气,龙身、熊膀为使中节贯穿。下、中节劲贯穿,方可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鹰捉之内劲来。如单独盘练鹰捉,则如无源之水。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心意六合拳以六艺为身法,膀为上肢之根节,故为上肢发力之源。练熊膀必须在下三节鸡腿贯为一气而通过龙身时,经脊背过熊膀催肘至手,才能发出内劲。此为心意拳由下而中达上节节贯穿,从而发出整体内劲的不传之秘。如只有鸡腿到龙身,不经过熊膀之劲,力是无法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马雷石 《精武》2006,(2):22-22
心意六合拳以六艺为身法,膀为上肢之根节,故为上肢发力之源。练熊膀必须在下三节鸡腿贯为一气而通过龙身时,经脊背过熊膀催肘至手,才能发出内劲。此为心意拳由下而中达上节节贯穿,从而发出整体内劲的不传之秘。如只有鸡腿到龙身,不经过熊膀之劲,力是无法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陈同林  高飞  磊石 《武当》2000,(5):18-20
心意六合拳以六艺为本,熊膀乃其中实用秘技之一。熊膀在心意六合拳中是功法之意,就是要促使两膀下垂,两肘沉裹。膀是人体三节之中梢节之根本。心意六合拳中上三节根节中取意熊膀。拳谱云:“熊有战斗之精,熊膀发劲有千钧之力,其掌势不可挡。”雄壮有力的双膀挥之可将石碑撞碎,其意甚威,雄健威猛,又有提膀护喉,依肘护肋之顾法也。  相似文献   

6.
手法是指手臂的运使方法。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势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可见重要。按手的部位和形状分掌、拳、肘、臂法,这里统称手法。除了遵循上肢身型及相关运动技术要求外,具体的规律有:第一,梢根互领,螺旋出入。手臂分为三节,即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凡是手法从近身端向外出时,手领肘、肘领肩,同时肩催肘、肘催手,符合梢领中随根催三节运动原理。凡从远身端向内收时正好相反。肩(通过松沉)领肘、肘(通过沉坠)领手。具体练习时,开始想的大部位即手、肘、肩整个部分。随着动作的熟练,要想三节各自对应的穴位按三节原…  相似文献   

7.
心意六合拳内称“守洞尘技”或“守洞老技”,属于内家拳。是取鸡、熊、猴、鹰、马、鹞、燕、龙、虎、蛇十种动物形态演变而成的拳法。特点是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身成六式(鸡腿、熊膀,龙身、鹰捉、虎抱头、雷声)与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相结合,使刚柔之劲相济,内外之力合一,是专门研究技击之拳术,所以心意拳择徒谨慎、门规森严,历代能得到真传者极少。  相似文献   

8.
心意六合拳在盘艺时必须做到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为身法,使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相合,上下贯为一气,取自然界中鸡、熊、鹰、龙、虎、蛇、马、燕、鹞、猴等十种动物的灵性及本能,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以心意指挥行动,行动  相似文献   

9.
五、沉肩坠肘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这就是说,要坠肘首先要沉肩,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不能松沉肩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僵持,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  相似文献   

10.
刘登信 《武当》2005,(9):7-9
64.追风捶①右足落下,左足遂迅速前迈,左掌随动内旋成掌心向外,从前由下往上,朝左身后抹圆至身后平举,高与肩平,变为握拳,拳眼向上;同时右掌领右足随腰左转提膝独立,右拳前划弧至耳际,凝劲(图385)。②右腰胯上拔,左足蹬劲,劲催身体前移,两足向前滑步,右足在前,左足在后,一气滑行,尤如滑冰。同时,右拳内旋,肩催肘,肘催  相似文献   

11.
形意拳经典拳论有“四象”之 说,四象者,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也。 关于“虎抱头”,有些人认为是 “虎豹头”“抱”是“豹”同音相误,并 指出只有“虎豹头”,才能与“鸡腿。 龙身、熊膀”相提并论,且振振有词: 形意拳象形会意,模仿动物,腿模仿 鸡的腿,身模仿龙的身(龙并不存 在,取其升降起伏、左右旋转),膀模 仿熊的膀,头模仿虎豹的头。此论表 面看来,似乎 正确,其实并 不懂“四象” 之真义,不知 “虎抱头”的 真正含义。 “虎抱 头”是一种动 作形态,即老 虎扑食时的 双爪前伸头前,合围抱头之态。 武术就是仿虎豹…  相似文献   

12.
心意六合门的六艺之五虎抱头,为心拳身法总体法则之一。头可领全身之劲,鸡腿、龙身、熊膀、鹰捉必须在虎抱头的领起全身之劲,才能发出心拳的整体内劲。拳经云:头颅起枕骨,讲的是在盘艺时,必须脑后枕骨上起方可领起全身之劲。但起不是僵硬的起,拳经云:软脖颈,身如碑,三  相似文献   

13.
上肢部1.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就是两户关节要向下向外松,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时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等论讲:“转关在户,折叠在腕。”也就是说,解脱擒拿,内劲运动在胸腰。通过肩时,力达手腕,方能解脱。肩肘关书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使会影响内劲运用,从而也影胸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矢书的松弛,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助”的作…  相似文献   

14.
石雷石 《武当》2003,(9):21-23
鹞形 鹞形为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之八,单式盘练有鹞子入林、鹞子钻天、鹞子展翅等单把盘法。鹞的身法敏捷,善于在丛林中穿梭翻飞,迅猛异常,故有“鹞子入林百鸟惊”之说。鹞形重在侧翅、钻天、挑、托、扑和侧身的撞劲,使头肩肘膀胯重击对手,充分体现了鹞形侧翅之威猛。盘好鹞形,一人可对付多人。前  相似文献   

15.
赵幼斌 《武当》2008,(8):15-17
五、沉肩坠肘 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  相似文献   

16.
心意六合拳身法六艺之六——雷声,是心意六合门的独特身法。通过心意的作用,内五行紧密结合外五行,在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内外五行配合下高度集中,统一协调,顺成一气,丹田滚动,鼓荡于肺,震之于喉,从口中喷出而成雷声。雷声是六艺身法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雷石 《精武》2006,(4):28-29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雷声,必须在前五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的基础上,以身法的高度统一、贯为一气为总体法则,可打通人体经脉,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在心意的作用下,丹田滚动鼓荡于肺,震之于喉, 发之于口而成雷声。心意门内,闻声可知其内外五行顺否,丹田内劲充  相似文献   

18.
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不能劲由脊发,贯劲干指捎;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寒肩亦称“耸肩”,就象人在寒冬溯风中把肩耸起一样。内家拳有“松后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时”、“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头节须松沉,使镇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房垂用锤。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比劲活,肩摧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国,能固两助。这样才符…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9双分掌杨式:两掌十字交叉合抱于胸口前,向左右弧形旋臂分开,掌心朝外,腕与肩同高。要求:两臂成弧形,不可直臂高举腕过头顶。陈式:两小臂十字交叉合抱于胸口前,向左右前上方弧形旋臂分开,沉腕立掌,掌心朝外,腕与肩同高。要求:沉肩坠肘,旋膀转腕,双手都逆缠丝。吴式:两掌十字交叉合抱于额前,向上向左右弧形旋臂交侧掌分开,掌心朝外,腕与肩同高。要求:两掌有向下劈意。武式:两掌相对合抱于胸前,向左右平行分开,掌心朝外,腕与肩同高。要求:两手虎口手背两肩有相吸相系感。孙式:两掌心相对合抱于胸前,两掌间与脸同宽,向左右平行分开,掌…  相似文献   

20.
朱彤 《中华武术》2024,(2):21-22
<正>肩肘倒立是指身体以肩和两肘为支撑,两脚向上伸直的倒立姿势。其动作特点是两臂用力压在垫子上,两肘内夹腰背的两侧,以保持髋部和两腿向上笔直伸展。肩肘倒立这一内容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对于学生的平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体素质快速发展时期,但也是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为薄弱的时期,想要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练情况,设计出合理的练习方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地构建肩肘倒立的学习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