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为什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 答: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优秀的战士和领导者。范长江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70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范长江同志献身新闻事业的伟大业绩,成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一面鲜艳的旗帜。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1935年夏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  相似文献   

2.
今年夏天,一个雷雨刚过的下午,我们慕名访问了名记者范长江的胞弟范长城。63岁的范长城,身材不高,头发已经花白,离休前是四川省内江市歌舞团导演。谈到长江,他深情地说:“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临窗的茶几前,摆着本《范长江传》,他凝视着书面长江的肖像,告诉我们:“长江1970年冬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我到北京参加追悼会时就想:如果把长江这个爱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的奋斗经历写出来,对青少年的成长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3.
问:为什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 答: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优秀战士和领导者。范长江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70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范长江同志献身新闻事业的伟大业绩,成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1935年夏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派通讯员身份,走出书斋,从北平赴成都,开始赴西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武器和信条是什么? 范长江(曾任《人民日报》社长,1970年10月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认为——真理是新闻记者唯一的武器,忠实是新闻记者唯一的信条。记者的工作特点是什么? 邵飘萍(1884—1926年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爱国新闻记者)概括——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朵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5.
我从三十年代中期起,就在上海同范长江同志相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时局的改变,又先后在武汉、长沙,桂林和他相逢,并有一个短暂机会,在桂林“国新社”朝夕相处。解放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工作和其他关系,仍有若干接触。长江同志是我所尊重的卓越的新闻战士,也是我的诤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栩栩如生。他被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的冤案,虽已平反昭雪,但我仍然觉得我应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我怀念长江同志的哀思,来表达我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6.
问:为什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 答: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优秀的战士和领导者。范长江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70年被林彪、“四人帮”残害致死。范长江同志献身新闻事业的伟大业绩,成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一面鲜艳的旗帜。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1935年夏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派通讯员身份从北平赴成都,开始了赴西北考察采访。他以惊人的勇气,深入实际的精神,走遍川、陕、青、甘、宁等地区,历时十个月,写下大量旅途通讯,连续在《大公报》上发表,轰动全国,随即成为《大公报》特派记者。这个时期的作品,汇集在流传久远的《中国西北角》。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只身进入西安采访,后转赴延安,报道了事变真象和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杰出的通俗报刊编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昆 《出版史料》2007,(4):98-103
赵树理(1906-1970年),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1970年9月23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同志被林彪、“四人帮”迫害去世已经九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深深藏在我的记忆里。他那热情奔放勇敢进取的革命风貌,诲人不倦、乐于助人的革命情谊,值得我们永远学习。长江同志是名记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杰出战士和领导人之一,他在这方面的业绩,是应该载人中国新闻史册的。  相似文献   

9.
(一)范长江(1909年~1970年),四川内江人,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他早年就读于北大哲学系,1933年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写稿,1934年成为《大公报》撰稿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1938年他在汉口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1942年后曾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总编辑等职。解放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文化大革命”中,范长江惨遭迫害,1970年10月23日,死于河南省确山县,年仅61岁。他含恨离去了!但却给中国新闻事…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三十年代采访西北的行程历来被认为是“全程四千余里”(见《新闻学简明辞典》和新版《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小传》)。我认为这个数字误差太大。当年范长江采访西北的第一大段路程即成都至兰州,据范长江自己说,是“三千余里之跋涉”。剩下的几大段路程,即兰州至西安的往返、兰州至敦煌的  相似文献   

11.
放映日本影片《望乡》,竟引起一场风波,不能不发人深思。林彪、“四人帮”垮台了,但其流毒好似冬天的烟雾,一时不易消失。进步影片《望乡》被有些人视为“黄色”,说成“反动落后”,甚至一度停映,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报刊上的文章颇及时,驳斥了横加给这部影片的诬陷不实之词,也触及了一些好心人少见多怪的保守思想,同时又涉及到被林彪、“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黄色和黄色文艺?他们搞文化专制主义时用以查禁文艺作品的罪名之一,便是所谓“黄色”。我过去耳闻目睹有人读《简爱》而书被没收的  相似文献   

12.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13.
由于编辑业务的关系,我结识了某地方报社的两位记者。他们写的《为真理而斗争的女战士董秀芝》于去年九月十一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编辑部收到了三百多封读者来信,其中不少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位反对林彪、“四人帮”的英雄人物,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年之后才得以平反,并且还留了一条“有错误观点”的尾巴?为什么她出狱之后的医护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知识之窗     
类别:中国新闻史人物编号: 范长江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3年下半年,他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后汇编成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去内蒙古采访,所写通讯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相似文献   

15.
郑州五洲派报社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下旬,接到上海《大公报》的电报:“本报社记者范希天(长江)×日乘飞机去郑采访,请予协助。”经理宋鸿酞兼《大公报》驻郑记者去西安了,他的弟弟宋鸿年接到电报后就坐人力车前往飞机场迎接范长江,可是迟去一步,范长江已乘汽车到市内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了。当时,日寇在芦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寇集结兵力,大举沿平汉线南下,郑州成为华北战场的指挥重地,所以《大公报》要派记者来采访战地新闻。宋鸿年从机场赶回中国旅行社招待所,见到了范长江,介绍了郑州有关支援抗日战争的新闻。范长江以《大公报》特派员的名义,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三十年代采访西北的行程历来被认为是“全程四千余里”(见《新闻学简明辞典》和新版《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小传》)。我认为这个数字误差太大。当年范长江采访西北的第一大段路程即成都至兰州,据范长江自己说,是“三千余里之跋涉”。剩下的几大段路程,即兰州至西安的往返、兰州至敦煌的往返,兰州至包头等,这几段路程加起来,决不止一千余里。单是兰州至敦煌的往返路程,  相似文献   

17.
双关     
一九七六年的十月,北京的天空分外明朗。乌云散了,阳光洒遍长安街。高士其又坐上了手推车,在欢乐的海洋中驰过了天安门。这是人民的胜利,也是《杀菌战术》的胜利。(柏生《韧性的战斗——访著名科学家高士其》。) 早在林彪肆虐的时候,细菌学家高士其就写了《杀菌的战术》,然而没有出版的机会。林彪自我爆炸后,“四人帮”继续迫害高士其同志,一但高士其不屈服,他在周总理的关怀支持下,怀着对“四人帮”一伙毒菌的深仇大恨,继续写作这部著作。上边例句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前夕,那个同林彪、“四人帮”关系密切又颇具权势的“理论权威”,在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八二八——一九○三)早期作品《气球上的五个星期》中找到一些“问题”,便肆意夸大,大嚷大叫说这位科学文艺家是在“恶毒攻击非洲黑人”,判定凡尔纳的作品统统是“大毒草”,勒令停印当时已翻译出版的凡尔纳的全部科学幻想小说。这是林彪,“四人帮”一伙对科学文艺的残酷迫害。  相似文献   

20.
宣扬现代迷信,报纸曾立过“汗马功劳”,那当然是指林彪、“四人帮”控制舆论的时期。那时候,领袖的照片愈登愈大;致敬电愈写愈无节制;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大话空话绝话一篇接一篇。结果,领袖被神化,人们被教育只知道崇拜、忠于、紧跟、照办,而对林彪、江青一伙“改朝换代”的野心丧失了警惕。这个历史教训多么深刻! 粉碎“四人帮”之后,报纸没有及时总结教训,仍然按照现代迷信的模式,宣传了一阵子。这种情况,中央和地方的报纸都有。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1978年12月11日的《广西日报》,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