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研究 ,作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四五个世纪里 ,从最初的耶稣会士活动 ,到当代欧美史学的兴起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历史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对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这一学术理路 ,胡志宏女士撰写《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出版 ,以下简称《导论》) ,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学术基础和主要成果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一《导论》通过纵向考察 ,把西方汉学分为四个阶段 :1 9世纪以前的欧洲汉…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是俄国的前汉学时期。彼特林、巴伊科夫、斯帕法里、义杰斯等俄国早期来华使节回国后撰写的报告不能算做汉学著作 ,但应该肯定其为促进俄国认识中国以及孕育俄国汉学所发挥的作用。十八世纪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引进西方汉学、俄国“中国风”以及创立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俄国汉学的诞生。早期汉学家罗索欣、列昂季耶夫、弗拉德金、阿加福诺夫翻译满汉典籍 ,尝试满汉语教学 ,谱写了俄国汉学史的第一章。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汉学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内容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之下 ,俄罗斯汉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翻开俄罗斯汉学的历史篇章 ,从公认的 174 1年 3月 2 3日伊拉里翁·罗索———俄国第一个以汉语翻译、研究为职业的人调入俄国科学院而确立汉学在俄国学界的位置至今 ,已有2 0 0年的历史的俄国汉学 ,发展历程曲折艰辛 ,并以其卓著的成就在国际汉学界独树一帜。这里我们从几个方面审视俄罗斯汉学发展的耐人寻味之处。首先 ,俄罗斯汉学历史悠久 ,并在很多方面为世界早期汉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黄爱平清代学术以汉学复兴为最大特征,故而人们往往用“清代汉学”一语赅而括之。但实际上,汉学的对立面宋学,亦即理学,在有清一代,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表现在理学一直高踞庙堂,形式上占据着学术...  相似文献   

5.
正值《中国文化研究》创刊五周年、汉学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1999年4月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中国文化与汉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化研究》主编、汉学研究所所长阎纯德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傅璇综、钱中文、谢冕、郭志刚、崔永华、王富仁、葛荣...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1月3 0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站到世界舞台中央》的文章,文中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当大部分世界政治领导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时,习近平在世界舞台上的坚定表现很显眼。习近平毫无疑问是一位政治家,一位非常能干且意志坚定的战略家。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大国还有待观察。整体来讲,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但是中国仍需确保走一条可持续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  相似文献   

7.
2005年6月17日,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学研究所与《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会议厅召开。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主持了会议,韩经太教授做了中心发言。此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联络在京的学者,研讨汉学研究近期在国内外发展的有关态势,及如何加强汉学研究界学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共同推进汉学研究的进展。会间,被邀专家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们在汉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内,展开了广泛与深入的交流。本次座谈会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一关于汉学的概念、名称与学科范…  相似文献   

8.
吟诵文化漫议王恩保梁实秋的《散文的朗诵》一文,记载了他青年时代在美国的一次“吟诵”的经历:好多年前(1923年),我到美国科罗拉去念书,当地有一位热爱中国的老太太,招待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先到他的家里去落脚。晚饭过后,闲坐聊天,老太太开口了:“我好久没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讲了五个问题:一、"汉学研究需要有个家"。汉学浩荡了几百年,其研究直到今天才在我国才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是,它像"流浪汉",需要有个家。二、汉学释义:"汉学"和"中国学"属"异名共体",内涵相同,都可用"Sinology"表述。汉学和汉学家是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外国学者名称的最恰当的词语表达。三、汉学的传统与现代:由于时代的演变,无论是"汉学"还是"中国学",都包含传统汉学的内容和现代以降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四、汉学之辨:阐释汉学(Sinology)与国学同根而不同。五、阐述对于华裔汉学及华裔汉学家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在去年台北欧洲汉学史国际学术会议上,加拿大M.Dolezlova女教授的《欧洲现代中国文学之研究》指出:第一个在欧洲介绍及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的是俄国著名汉学家阿列克塞耶夫(A.M.Alexeev)院士。这对我及其他参加该会的俄国汉学家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11.
一在 2 0世纪的文学领域中 ,严家炎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史家 ,而且也是一位提纲挈领的文学批评家。严家炎的文学批评和他的文学史研究差不多是相同步的。早在 60年代初严家炎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统编教材时 ,就参加了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文学评论之争。事情的缘起是评论界对柳青的《创业史》及其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意义的讨论。原来 ,《创业史》发表后 ,在文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赞许文章已达数十篇。关于《创业史》的论争 ,新近出版的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记述道 :“1 960年 ,邵荃麟在《…  相似文献   

12.
读过沧海 ,才能理解 ,“没有不散的宴席”是一句全世界都知道的寓意深刻的生活经典。咋听起来 ,似很消极 ,其实 ,是个真理。比如 ,从无到有 ,我创办了《中国文化研究》 ,并以九年的心血灌溉它耕耘它 ,使它从胚胎到婴儿 ,再到一个美少年。可我不可能编它到永远。逝水滔滔 ,无论是人无论是神 ,谁也无法留住岁月的脚步 ;因为人 ,———总要退休 ,或者说总会死亡 ,这个人生句号属于自然法规 ,谁也不能违抗。在我告别《中国文化研究》 ,告别我们的顾问、编辑、作者和读者的时候 ,我要向大家说一声 :“谢谢 !谢谢……”我知道 ,没有你们的支持与关…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当我准备从莫斯科启程赴《真理报》驻北京记者站工作时,中国驻莫斯科使馆的官员赠给我一本装帧精美的书《中国1992》,于是我认识了新星出版社的社标。这本书开本不大,但纸张、印刷质量部很好,插图也很鲜艳漂亮。它伴我一同踏上旅途——回到它的故乡——北京。而对我来说,它是工作之初的宝贵的指南手册。回忆近30年来。俄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尽管  相似文献   

14.
理雅各出任牛津大学汉语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讲》,标志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牛津大学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英国汉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演讲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们研究理雅各汉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19世纪英国汉学和欧洲汉学的珍贵文献。本文以理雅各的就职演讲词为研究对象,解读演讲的主要内容,探讨理雅各的汉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斗禾 《文化交流》2010,(5):39-41
孙建江是一位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我读过他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童话艺术空间论》《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等专著。初识孙建江给我以平和沉稳却不乏儒雅的印象。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他是一员有追求有建树的骁将,然而他的创作成果也很丰硕。其实他早在10多年前就出版了《雨雨寓言集》。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新教传教士理雅各自19世纪60年代始至90年代末去世止一直在英译中国儒道典籍,其翻译分为两个系列:《中国经典》和《东方圣书》。他以中国学人的研究成果作为阐释基础,采用麦克思·缪勒的比较宗教方法融合沟通中西宗教,以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宗旨,采用丰厚翻译的形式和学术翻译的态度,真实地将中国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的宗教等中国文化思想传播到了英语世界。理雅各是第一位全面公正英译中国主要儒道典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并影响了辜鸿铭、庞德等人的翻译,让中国思想在世界思想谱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行走俄罗斯     
俄国朋友奥列格 他与我的俄罗斯之行分不开,我的俄罗斯之行实际上是奥列格式的访问。 我们是2002年10月16日从华沙赴莫斯科开始访问俄罗斯。大概这是最小的一个中国作家访问团,两人,还有一位是湖北作家协会的副主席韦启文先生。没有随行的翻译,在国内与俄方联系好了,由接待方找一个翻译。 下午两点过了边防关,走出俄罗斯机场的出口。一群接机的都举着牌子在等人。老韦推着行李车,我在人群中来回探看,没有接我们的牌子!这下子麻烦了。我们不懂俄文,也  相似文献   

18.
当郭敬明成为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11月8日,"人民圣殿教"教主吉姆·琼斯率教徒914人在圭亚那丛林的琼斯敦集体自杀。这个消息让全世界震惊,人们在自杀地发现了琼斯那镇定而不失激情的辞世讲话录音,他这样说:"我早已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一种特殊的用处,追随我的你们是我的选民。你们中间的大多数在我化身之前就已经追随我了。我在几千年前化身为佛,也曾生为基督,我最后一次化身为俄国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教徒中有一位显然不愿死去的老妪鼓起勇气问吉姆·琼斯:"我们现在去苏联还来得及  相似文献   

19.
西方汉学的开端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适应主义"的传教策略之下,耶稣会士对很多儒家典籍进行了翻译与解释,从而开启了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互动共进的历史。刘殿爵以英文撰写论文探讨《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意义内涵,即是这种互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汉学使得某些多少为自身语言的同质性所缓解的经学诠释问题,以一种较为"醒目"的方式重新被突显出来;而经学的回应也促进了有关问题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的这种双向交流特别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敞开与融通互释。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作者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加拿大皇后大学汉学研究教授,是世界在道教和环境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研究中国"绿色宗教"及生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著有《道教:入门指南》,主编过《中国的宗教与生态可持续性》和《道教与生态》等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