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爱书:授书     
江长冰 《内蒙古教育》2000,(5):28-28,37
我今生最大的癖好是爱书。工作近二十年,每月领工资的第一件事是去书店“消遣”。书令我的知识大有长进,更使我的生命常常焕发出不尽的活力。因为爱书,同事称我为“书教授”,爱人叫我“书虫”,儿子学着别人呼我“书爸”。我特殊的嗜好,不自觉地用到教学中,使得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爱书、读书,让他们和我一样不断寻求书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课改以来,冒出一个新词,叫“生成”。课堂原本应该是预设的,像演戏得有剧本一样。但课堂常常不能会照“预设”一字一板进行下去,教案是死的,而教和学的人是活的。所有在过程中产生的意料之外,全可视为“生成”。面对“生成”,有人视为打乱了教学计划,教育无思想准备,所以茫然而不知所措;有人却能巧妙利用生成把它作为一种资源为我所用。化废为宝,借机行事。  相似文献   

3.
书的比喻     
古今中外的伟人名家,大多喜欢拿书作喻,启人智慧,让人爱书。源泉———“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穴高尔基雪钥匙———“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穴托尔斯泰雪船只———“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穴ài雪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穴凯勒雪阶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穴高尔基雪阳光———“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穴莎士比亚雪生命———“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穴别林斯基雪烈火———“各种蠢穴chǔn雪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穴kǎo雪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穴雨果雪珍…  相似文献   

4.
当下,一个有趣而又当引为警策的现象是,我们有着突出的、根深蒂目的伦理偏好,喜好把一碗饭,变成做饭人或种稻人思想觉悟的讨论。 比如,有人出于兴趣爱好,或去登山,或去漂流,或去骑车周游,但后来,有可能成为价值性事件:登山者可能被说成是为了“锤炼意志”;自行车周游者可能被说成是为了完成某种道义;而漂流者,则可能成为“勇敢”甚...  相似文献   

5.
<正>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一九七六年地震的时候,也有人警告我,我坐拥书城,夜里万一有什么情况,书城将会封锁我的出路。那种万一的情况没有发生,我“死不改悔”,爱书如故,至今藏书已经发展到填满了几间房子。除自己购买以外,赠送的书籍越来越多。我究竟有多少书,自己也说不清楚。比较起来,大概是相当多的。  相似文献   

6.
本期话题:书与人写书的人,读书的人,爱书的人,都与书朝夕相伴,在写书、读书、爱书中获得精神愉悦和生命支撑,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编辑人语每当静夜遐思或闲庭信步时,我们是否想到:书,读得太少了!每当走向讲台或援笔缀文时,我们是否感悟:读书,实在太重要了!每当感概人生或惆怅逝波时,我们是否发觉:不读书,生活未免太乏味了!我们有千万条理由呼吁:朋友,咱们读书吧!读书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道绚丽风景,读书更是为人师者应有的洒脱与绰约。读书,使我们悟出多元人生价值。权力与金钱虽可让人怦然心动,教书和育人尤…  相似文献   

7.
“书癫”     
自幼嗜书,直至现在还爱书如痴。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能使人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为此,买之、藏之、读之、谈之、送之,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书癫”。苏轼有诗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云:“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书癫”。  相似文献   

8.
对“减负”的生命意义的悟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起“减负”,有人说,它是顽症,难以根治;有人说,不能指望一纸行政命令解决问题,要打持久战;还有人说,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要搞“战略转移”。一句话,“减负”难。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难处?我们感到,从人的生命层面考察,分析什么是学生合理的学习负担这一基本问题,也许对“减负”有所启发。一、“负担”:人的生命运动之规限人同宇宙中的各种事物一样,乃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都在一定时间、空间以不同形式运动着,运动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人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是:人有生命,但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就是说,教育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人的一切发展,教育要依靠人去实现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群体,也包括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是一个泛指的全称和特称概念。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本质,强调教育在人类再生产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我们必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事实上,在过于强调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条件下,确实存在着某些“不把人当成人”来教,而更多地视为知识容器、视为教师的录音机或传声筒的现象。在沉重的应试压力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说起“减负”,有人说,它是顽症,难以根治;有人说,“减负”不能指望一纸行政命令就解决问题,要打持久战;还有人说,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要搞“战略转移”。一句话,“减负”难。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难处?我们感到,从人的生命层面考察,从生命意义悟解“减负”,这也算是对“减负”难题的一种“解”吧!  相似文献   

11.
读书     
《中学生电脑》2009,(7):91-93
读书,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 从读书人的角度看。有人爱书成癖.譬如诗人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他结婚那天.亲朋好友突然发现新郎不见了.东寻西找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当然,也有人视书为仇敌,有人依趣味读书.有人因实用读书.有人读书增进情趣,有人读书只为谈资。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一种责任;有人说,教育是一种保护;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发现,一种开发;还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沟通,一种影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如“我们要重视教育”。到底要使新生一代接受哪种教育?以何种观点、方法去教育学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重视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提出了“有教无类”;我们党制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对照教育定义。  相似文献   

13.
房兴和  匡吉 《现代语文》2002,(11):31-32
大语文教育观使得阅读理念有了新的突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但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是不如人意的。有人根本就不爱读书;有人读书只是为了猎奇,趣味甚低;有人读了不少书,可只知道“书云亦云”,自己的大脑成了作者的跑马场。对高中生的阅读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试图抓住主要矛盾,就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以下三方面。一、从人生高度确立阅读意义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考试得分。这大概是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读书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一个高中生的阅…  相似文献   

14.
金钱面面观     
金钱面面观吴亚芬钱这东西,真是个精怪。有人恨它,骂它;也有人爱它、亲它。钱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卑鄙,钱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灾祸;钱能救人活命,也能坑害自己。钱能把人捧上天堂,也能把人摔到地狱;有人把钱视为妖魔,也有人把它奉为神明。钱能通神道,也能通愚...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塑造一个雕像,把生命赋予这个雕像,这是美丽的;创造一个有智慧的人,把真理灌输给他,这就更美丽。”陈平老师就是一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竭尽自己的心血,坚持不懈地从事着这“美丽”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16.
爱书吧     
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它会使你出口成章,挥笔成画,这是多么美好啊!提到“书”,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我的心是多么激动啊。我觉得自己浑身的热血都在沸腾。我从心里问候:“书,您好!”记得我刚上学的时候不知道“书”是什么。有一天,老师问我:“你爱书吗?”我高兴地说:“爱!”老师又问:“什么是爱书呀?”我说:“就是把自己的书保护好。”同学们都在笑我。当时我还不知道同学们在笑什么,最后才知道我回答错了。想起那时候什么是爱书都不知道,真是可笑极了。还记得有一个星期天,爸爸带我  相似文献   

17.
读书恩仇录     
古人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那么,这不关风月的“情”和“恨”都关乎什么呢?答案自然很多,但或许你不会想到,有一种却是关乎“书”的。自古以来,就有爱书、嗜书而至于痴迷之人,我们称之为书痴、书虫。人为书狂,便难免会生出一些爱恨情仇来。本期“时文英华”便为大家辑录了这样一组关乎“书”的短文,文章虽短,却包罗万象:读书的选择,读书的方式,读书的多少,借书的焦虑,藏书的乐趣,嗜书的趣闻……我们不妨称之为“读书恩仇录”。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论及古今,读来不但有趣,而且十分有益,它不仅告诉你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是什么样子,还告诉你一个真正爱书的人应当如何读书。  相似文献   

18.
古今大量的论证表明,我国书文化的历史既是一部藏书事业史;又是 一部人类与水火抗衡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与战乱搏斗的历史;更是一部人类爱书、 读书的历史。加深对此的研究,对提高全民的书文化意识,形成全民藏书、爱书、读 书良好风尚,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 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自己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而造成损害。成年以后,鲁迅先生读书十分刻苦认真,他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偶发事件一般是严重违纪的事件,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批评或处分,以儆效尤。当然适当的批评或处分是必要的,但班主任仅仅将批评或处分视为“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偶发事件千形万状,最令人棘手。有经验的班主任能把一般人普遍认为难以处理的事件处理得“不露端倪”、“不留尾巴”、“化敌为友”、“化险为夷”,真正把教育做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艺术!处理偶发事件尤其需要这种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