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民众抗战热情有待提高为背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动员理论与抗战实际结合,并以以往政治动员实践经验为基础,创造出动员儿童团的独特方式和技巧。政治动员下的儿童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慰问战士、支援前线等系列活动,显示作为民族一份子的少年儿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其行为对全民族抗战起到巨大激励作用。中共政治宣传和思想动员的努力,不仅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思想和群众要件,且稳步提高于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壮大了中共组织和军事力量,扩大了其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战后领导人民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政治前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工商阶层“亦敌亦友”的特殊身份,使其成为中央苏区政治动员对象之一。由于中共对工商阶层特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加上各地苏区在具体斗争中的思维惯性,工商阶层政治动员呈现从“毫不妥协”到“有条件让步妥协”并将斗争贯穿始终的曲折发展过程。在经历思想认识转变、具体政策调整和实际动员变化的过程中,中共逐步学会了利用现有工商资源为苏维埃政权服务,这加强了战争条件下的经济工作,改善了工农生活,充分展示了中央苏区工商阶层政治动员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3.
《广西日报》在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中始终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主题。通过《广西日报》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提高了广大人民对抗美援朝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推动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发展。《广西日报》的政治动员对当代报刊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革命时期,党成功实现了维护群众利益与政治动员的有机结合。以川陕苏区为例,党通过维护群众利益实现了有效的政治动员,同时政治动员亦成为党维护群众利益的主要工作方式,尤其在执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甚至是革命年代唯一有效的方式。从结果而言,政治动员确实发挥了切实维护苏区群众利益的功效,同时亦起到动员苏区群众积极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崔发展  余靓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35-39,51
延安时期,中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政治动员的重要媒介,这既是当时推动理论普及、进行文艺创作、开展学校教育的必要举措,也是应对思想斗争、促成团结抗日以及争夺文化战线的必然要求。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政治动员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当前转变话语方式、创新文艺形式、改革教育模式以动员全民踊跃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下,1946年到1949年的土改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建县工作中都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二者政治动员的对象与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今天如何深入群众做好政治动员和政策的宣传,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早年办报理念注重启迪民众基础上政治动员,此与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党报的政治宣传相契合。建党及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在中共早期新闻宣传体制创建中扮演双重角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新青年》的主编,报人陈独秀的声望、人脉乃至经验对中共早期党报骨干汇聚、党报体系形成发挥了作用。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注重党报新闻宣传制度化建设,通过历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及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明确党报领导体制,设置管理机构,严格宣传纪律。中共"四大"后陈独秀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强调地方党组织购阅及推销党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宣传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发挥政治动员有效性的关键。基于政治宣传和民俗需求的双重考量,中共将传统年画纳入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中,通过改造使其成为政治动员的有效宣传工具。这种政治考量使得改造后的年画既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又具有较强的民俗性,最终保证了政治宣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1944年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来延安的中外记者眼中,边区农村是忙而有序的社会:村选的进行是保证乡村发展中民众意见的体现,以树立先进分子典型为主的民众动员,显示出乡村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变工队和合作社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过程中改造了传统农村经济,形成中共未来经济模式的雏形。以秧歌为代表的乡村艺术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实现了政治动员与时事教育的相结合;形式多样的乡村教育更是满足了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记者们的眼中,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发展代表着中国新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闻天不仅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宣传家。抗战时期,他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渠道地开展对外宣传,让国内外民众和政府了解中共的抗战策略,这对于重塑中共形象及在抗战的政治动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而为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但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当前而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应抓住两个重点,即基层民主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努力奋斗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是由我国近代以来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历史选择,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抉择之后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的科学选择,是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一艰苦革命过程中,军队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军队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通过5种路径来进行的:一是建立并不断强化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二是注意突出军队的人民性,三是加强军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五是创办军队学校,培养军事干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中,也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在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和人民利益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学习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带领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历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党这个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作出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总结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则是历史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毅然率领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功地找到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 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为广大干部树立了科学的政绩观.即: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决策的准则,以实践的实效性作为工作的准则,以发展和富民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以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恪守为民之责.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存在。清晰而科学的确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结构,有利于认真坚守和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90年的的光辉历程,概括地讲,就是三个"30年"、做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90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领导人民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和近62年的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