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各种人文学科交融发展的今天,文学与史学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文学究竟应怎样走进扑朔迷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历史迷宫之中,去营造历史之真,实现古与今的形象对话?本文从高阳《胡雪岩全传》的历史感和艺术特色入手,深入分析高阳历史小说创作“以小说造史,以史造小说”的独特艺术个性,揭示高阳小说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同时探索其对文学和史学自身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读者初读时,会有一种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但当你再次细细研读之后,便会悟出其中许多滋味,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篇小说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作者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造成了“隔雾看花花更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中,“ping心而论”可以说随处可闻可见。其中之“ping心”常被人当做“凭着良心”,于是乎,“ping心而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当做“凭着良心评论”。表面看来,如此推理既合情亦合理,可实际上,“ping心而论”并非此意,其正确写法应为“平心而论”。  相似文献   

6.
相信多数阅读过罗伯·格里耶小说的读者,对其小说都难免生出晦涩难懂,不忍诸读之感。可是为什么格里耶却是因了这些令读者难以阅读和接受的小说,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小说大师,并且因了这些小说而为世界小说林造出了另一个奇观——“新小说”呢?  相似文献   

7.
凡读过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人都知道,几乎小说的每一章的结尾处都会留下一个悬念,不是某某人物被围困难以脱身,就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或事情最危急的关头,突然跳出一位英雄来,弄得读者欲罢不能,只好又紧接着看下回的内容,直到看完小说为止。这种巧设悬念的方法,可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跌宕起伏,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造成文章的层次美。写作文也一样,巧设悬念同样能造成作文的跌宕之美、层次之美,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这种方法的合理运用,比直接把故事道出来,表达效果要强得多。开头巧设悬念。这是作文惯用的表现手法。在文章开头,以设问的形式设一悬念,启发人的思维,使读者在阅读之初便能沉入其中依照作者的思维去看个究竟。《第二次考试》中,作者开始就这样写道:“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以“奇怪”设悬念,引起读者思索:为什么“奇怪”,造成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了这些思索,阅读的兴趣就有了。  相似文献   

8.
《追忆流水年华》有7部15卷之多。小说把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理论熔于一炉,用意识流手法创作而成。这是一部难度很大,连不少法国读者也认为是“天书”式的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一开头,他就把读者置于一种  相似文献   

9.
《在细雨中呼喊》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余华特有的风格,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讲述一个少年的心理自转,小说始终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贯穿着凝重的生命意象。作者通过非视觉上的“呼喊”,使内心的感受为读者所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一、高阳考屈原在其自传性的长诗《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开宗明义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家谱,说明自己是高阳的后代。高阳是谁?自西汉司马迁以来,历代学者几乎无不认为高阳就是黄帝之孙颛顼。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云:“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也说:“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司马迁之说同王逸一样,大抵都本于《帝系》:“黄帝产昌意,昌  相似文献   

11.
一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其作品的富于民族化与独创性以及社会意义而论,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无疑是代表作;但是,他用散文体写成的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艺术精湛的《别尔金小说集》,亦是俄国现实主义小说被公认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一俗话说:“万事起头难。”写小说何尝不是如此?一篇小说,究竟从哪里写起,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其实却颇有讲究。有些小说,开头写得平平淡淡,使人才读了几段就感到兴味索然。有些小说,则能使读者拿起来就放不下,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看来,不同作者所写的作品,其开头确实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相似文献   

13.
屈原所指的“内美”不仅仅是历来所谓“帝高阳之苗裔”,而更多的是诞之“寅”时这样一个与生俱来的良辰吉日,因此,“日占”而知生于吉日,也就必然地树立起屈原一生自重其身和“善”与“美”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4.
“先锋小说”就像一个网状结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被当成一个局部,引起读者进入阅读,人们形象地将“先锋小说”经作拼贴画、玛赛克、甚至迷宫。“先锋小说”的变异使现代读者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读者以对话者身份介入小说创伤,使阅读的主体性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曹威 《文教资料》2009,(5):28-29
汪曾祺的小说历来以平淡、恬静、温和著称,散文化的小说风格是读者最能够触及和感受的。因此从“琐碎”、“亲切”和“含蓄”这三个角度去感受其小说,对于我们进一步领会汪曾祺小说之美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小小说漫议     
小说是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名为“小说”,但同“小”字并没有直接联系。近年来发展起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小小说,却同“小”字紧密联系起来了。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国外还有把写这种小说的人称“六十秒钟作家”。小小说篇幅短、反映生活迅速,无需多少时间就可以看完,很受读者欢迎。过去也有小小说,但没有被十分重视,只是到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越来越有限,但渴求生活底蕴无穷,因而短小隽永之作的小小说目然也就大有发展前途了。  相似文献   

17.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记叙文中,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从反常规处入手,创造出一波三折、摇曳多姿的情节,从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呢?下面以小小说、断片小说为例,谈一点构思方法。一、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既是悬念,就得让人捉摸不透,顿生疑惑,以激起读者曲径通幽的去探胜景。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在安排情节时,设置了三个悬念。先是老赵被捕,党员登记表失传,此悬念一。正当读者为这张党员登记表上的党员们的命运捏一把汗时,黄淑英找到了它并把它藏好。因叛徒告密,黄淑英的母亲被捕入狱,“登记表”又一次失传,这是第二个悬念…  相似文献   

18.
饶有兴味地读完《细节决定成败》这则小说,“误解”一词蓦然跳出,小说的作者可谓是匠心独运,构筑出了文中的重重“误解”!首先,从阅读的接受心理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认真而严肃的话题,我们平时大多将之奉为圭臬。然而,当我们带着接受教育的心理进入小说情节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周晓抱着“细节决定成败”的宗旨做出了许多反常的举动,闹出了不少笑话,最后甚至被打,被认作精神病人——这是读者始料未及的。此为“误解”之一,而这恰恰带来了小说情节上的波澜起伏,深得“文似看山不喜平”之妙,幽默生动,引人入胜。其次,就小说…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是描写生命的明亮的书,小说是世界文学里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它以塑造多姿多彩的人物见长,又以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情节取胜。小说通过展示人物形象构成的多重形态,构置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形象体系,营构了广阔多面的人生图画。阅读一本小说,你会有“观古今于须臾,笼天地于形内”之感,我们会随着主人公或叹惋,或哭泣,或欢笑,或无奈。  相似文献   

20.
论屈赋神话传说的图腾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传说理当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屈赋的神话传说,迄今为止尚无人就此专门作过探讨。本文所论,期望得到读者的严肃批评。 一、高阳苗裔的含蘊 《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注:“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刘知几《史通·序传》:“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以后林云铭、奚禄诒诸家亦多能触及《离骚》首句之重要含义。一个人的出生和来历正是古代氏族社会中最关紧要之事,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