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修辞格中似“似”而非的修饰语移置与拟人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修辞格中似“似”而非的修饰语移置与拟人法万由衷在英语修辞格中,修饰语移置(Transferredepithet)和拟人法(Personification)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段。这两种修辞手段很容易被混淆。笔者拟从本质、形式及两者的基本特征方面加以...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言中矛盾修辞的语法构成张克溪矛盾修辞(Oxymoron)是英文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在汉语中极少使用,而在英文中则较为常见。如falsehonesty(虚伪的诚实),opensecret(公开的秘密),avictoriousdefe...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矛盾修辞法oxymoron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意为“pointedlyfoolish”。《朗文现代英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矛盾修辞法:“afigureofspeechinwhichapparentlycontradictorytermsarecom...  相似文献   

4.
参照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英汉语标点符号实际上都具有概念、谋篇、文体修辞(含人际)功能。此外,英汉语标点符号还具有语汇替换功能。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文摘     
《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发表宗守云的《(圣经)的修辞观》。该文认为:《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修辞立其诚”如何客观解读,学界认识并不一致,综合各家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更好地)修整(或修治)语辞(包括言语和文辞)以有效表达真意建立诚信”。“修辞立其诚”作为一种观点,在文学、哲学、辞章学、翻译学等诸多学科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发生了内涵流变。作为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学科命题,引发了系列讨论,如“修辞立其诚”是否为汉语修辞学的学科之源、“修辞”实践是否必须遵循“立诚”原则等。作为名言熟语,在言语实践中被广泛引用,以展示古文功底和文采,增强言语表现力和说服力,但大多仅就字面理解为写作之法或为人之道,这种修辞实践可看作“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主观发挥和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情景剧本”法,探完了不同来源自我描述(中心描述、边缘描述)和不同性质自我描述(极力正向描述、反自身利益描述)情境中人际吸引的性别助长效应。实验结果发现:“边缘描述”比“中心描述”更能促进人际吸引:性别在“中心描述”与“边缘描述”中具有不同的助长效应。  相似文献   

8.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 “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通感》(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一文,他从文学创作和修辞方面研究了文学作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柏拉图对于修辞多有批判。本文首先指出,柏拉图仍肯定修辞(说服)的存在。其次,本文整理柏拉图所批判的当时流行的修辞术,并名之为“政客修辞”。再次,本文亦归纳柏拉图的理想修辞观,称之为“辩证式修辞”。为了进一步具体论述辩证式修辞,本文说明了辩证式修辞在现实政治中可以呈现的样貌。最后,本文指出,“辩证式修辞”对于当代民主政体中的政治修辞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柏拉图对于修辞多有批判。本文首先指出,柏拉图仍肯定修辞(说服)的存在。其次,本文整理柏拉图所批判的当时流行的修辞术,并名之为“政客修辞”。再次,本文亦归纳柏拉图的理想修辞观,称之为“辩证式修辞”。为了进一步具体论述辩证式修辞,本文说明了辩证式修辞在现实政治中可以呈现的样貌。最后,本文指出,“辩证式修辞”对于当代民主政体中的政治修辞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STS科学教育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S科学教育的新概念王小阳江苏苏州市第二中学“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它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S...  相似文献   

12.
李廷扬先生的《美辞论》融语文学和修辞学为一体,内容博大精深,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旗帜鲜明地将:美”作为修辞的最高境界;(2)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与修辞的全面联系;(3)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美”在修辞中的表现形式,文章就此对《美辞论》进行了评介,同时阐述了笔者对修辞学方法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理科教学大纲中,从“实验与探究”(ScienceExperimentsandInvestigations)“生物和生命过程”(Lifeandlivingproceses)“物质及其性质”(MaterialsandtheirProp...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语言教学法家里弗斯(WilgaM.Rivers)在其所著的APracticalGuidetotheTeachingofEnglishasaSecondorForeignLanguage一书中把学习交际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认知(cognition)2活用(production)(模拟/假交际)3应对(interaction)(真交际)。这其实是在传统教学模式“认知”、“活用”两个阶段之外增加了真交际阶段。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应对”这个阶段,导致学生只会重复课本上的会话,上台…  相似文献   

15.
“职业”一词,乍听起来,若从汉语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似乎毋需多加思考;但若是从英语的角度去分析辨别,就需要我们煞费周折了。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就是因为英语中表示“职业”之意的词及短语实在太多了,稍加留心整理即可得到一打(12个),甚至还会更多,在此,我就将“职业”一词的多种表达向大家介绍一下:含有“职业”之意的词及短语有:(1)job(2)work(3)occupation(4)Profession(5)career(6)vocation(7)calling(8)business(9)bytrad…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际英语“师资培训”(teacher training)和“师资培养”(teacher education)两个概念的争论,发表三点看法:1.不必用“师资培养”代替“师资培训”;2.“师资培训”必须更新观念;3.“师资培训”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17.
Grice认为会话是受规则或条件限制的,人们在会话时要遵循“合作原则”。但没有详细说明人们在套话时为什么经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其实话语的修辞性(话语的象征力量)弥补了合作原则之不足。话语不过是话语修辞者(或说话者)根据其修辞目的和语境,利用多种修辞资源对其受众表达思想或进行说服的行为而已。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在“百家争鸣”中创立和传播各自的学派思想。他们在传播学派思想的同时,无疑也是从事说服性的话语实践。作为说服、论辩和争鸣中颇具修辞技艺的话语参与者,先秦的思想家自然也同时具备“修辞家”的身份。当这些先秦思想大师(例如孔子)被以“修辞家的身份”得到重新审视的时候,一系列新颖的结论将相应得出。如果以“修辞家的身份”对孔子所从事的话语实践加以细致观察,则孔子在修辞实践中的韬晦艺术可以从“反修辞”、“名正宣认”和“谦逊其辞”等方面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大智若愚的语言大师。老子不是“美”和“巧”的反对者,他所推崇的是更为精深、更具丰富内涵的“大美”和“大巧”,“正言若反”模糊恢谐是老子重要的语言修辞手段,亦是深层修辞(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忽视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段造成的误译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交流及相互影响也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如:apieceofmeat(一块肥肉),在中国,人们常把它比喻为“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