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王晓明 《视听界》2004,(4):96-96
今年是国家广电总局定下的“产业发展年”。广电既具产业属性,则产业的“游戏规则”广电亦须遵守谨记。陈昆、谢耘耕用“新浪潮”来形容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公司化改造,文章中两位学者友情提醒,电视媒体公司化改造中谨防“一公司化就灵”等三大误区。安徽电视台副台长邹晓利、宣传科长王永连文章中力荐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学者李岚与上海文广总裁黎瑞刚对话中关于“产业链和品牌运营”的论述,江苏交广网总监孛顺扬笔下的“资本运作”,也都广征博引了其他行业的成败得失,以及这些事例对广电产业的示范和警示作用,表明广电从业者尤其是其中的管理者逐渐进入情况,正在完成“宣传干部”到“经理人”的角色置换。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海 《视听界》2014,(4):50-53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张家港广电依靠三个转变实现县级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新闻民生化、节目本地化、报道思辨化,广电新闻宣传从“传声筒”向“连心桥”转变;志愿服务常态化、文化服务特色化、商业服务品牌化,广电职能部门从“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制播数字化、网络优质化、平台现代化,广电事业发展从“传统型”向“复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金妍 《青年记者》2016,(24):76-77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改造已成为常态,“广电+”这个说法来源于2015年的热词“互联网+”.何谓“广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2015年广电改革发展高层论坛上比较清晰、明确地阐述了“电视+”或“广电+”的概念,他认为可用“电视+”或“广电+”来概括广电的全面转型升级,其中最迫切的意思就是“+互联网”,就是要拥抱互联网、占领主阵地.要通过“+互联网”,尽快实现广电技术、内容、业务、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广电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①事实上,电视早就开始了与互联网的融合之旅,互联网发展初期,电视提出“内容+渠道”的发展战略;国家“三网融合”政策推动下,又提出“内容+服务+平台”的发展战略,电视加快了与互联网的全面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电视提出了“全媒体”战略,终端融合更多样,手机电视、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纷纷登场,电视内容的接收由电视机转向更为自由方便的电脑、手机等,“广电+”成为电视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广电的自我发展逻辑正在成型与强化。“四级办台”政策之后,地方广电开始在“行业”与“地方”双重力量下发展;此后,“行业”线索开始复杂,利益博弈日渐浮出水面,并困扰地方广电发展。取消“四级办台”与“广电集团化”成为行业高层大举调配行业利益的集中表现,压力之下,地方广电诉诸地方政治和地方经济来缓解竞争与发展的压力。而随着地方政治经济的日渐成熟,地方广电开始作为地方发展与建设的力量,促成了一种地方政治、经济与媒体的力量合流。就此,地方广电的平台与触角开始延伸,一种“区域化”的发展倾向也就酝酿其中。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     
《视听界》2010,(5):8-8
广电从业者从业生态呈“灰色化”倾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我国传媒从业生态变迁与现状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广电从业者的从业生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灰色化”倾向。广电从业者职业满意度较低,超过四成从业者对目前职业不满意和很不满意;80%的广电从业者认为工作压力较大、很大:超过五成广电从业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收入低、人际关系复杂与工作不稳定是广电从业人员三大主要压力来源。  相似文献   

6.
钟家伟 《声屏世界》2008,(11):17-19
认真总结赣州广电发展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广电事业产业发展趋势,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出发,我们梳理出赣州广电亟待破解的“八大课题”。“八大课题”是赣州市广电系统在更高起点上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奋力破解赣州广电的“八大课题”,能加快推进打造与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强势广电步伐和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大台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媒业的改革正驶入改制上市的快车道。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广电媒体改制上市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电广传媒改制重组“流产”为案例,分析广电媒体“两分开”改制模式及普遍的操作路径,并深入剖析目前广电媒体改制上市中的治理缺陷,依此脉络提出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当下中国广播电视传媒的大格局进行了整体性的观察与扫描 ,视“数字化”为决定中国广电命运的核心动因 ,认为突破应在 2 0 0 3年 ;并对“数字化”引爆消费、拉动市场的人文因素作了分析 ,提出广电传媒“出路在于内容产业化”的观点 ,同时提出了“产业立场、市场志向”的广电传媒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行业动态     
《视听界》2013,(5):4-6
“荔枝新闻”上线近日,由江苏广电总台自主研发的手机新闻客户端“荔枝新闻”正式上线。作为省级广电系中第一个推出的新闻客户端,它的上线标志着江苏广电全媒体转型、移动互联网战略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促进城市广播电视“台网”关系重构,探索城市广电媒体高质量发展的破局路径。【方法】研析当前城市广电机构发展现状和困境,阐述“台网”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结合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总结提炼城市广电“台网”融合的主要策略,探讨相关实施路径和潜在建设场景。【结果】提出了构建本地化“媒体+平台+媒介”一体化生态,促进内容、渠道、服务、运营协同联动的“台网”融合发展策略,枚举了本地内容专区、互动视频、5G广播、收视大数据反哺、区域“O2O”协同运营、基于区块链的积分运营等“台网”协同场景。【结论】城市广播电视“台”“网”具备天然的纽带关系,在本地化制播互动、渠道联动、运营协同等方面具有广泛深远的合作互补空间。推动城市广电“台网”融合,符合壮大主流媒体的政策导向、提升政务民生服务水平的外驱要求和城市广电机构转型发展的内生诉求,是有效摆脱城市广电机构当前发展困境的可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广电网络公司正在逐步从网络建设期向网络运营期过度,网络规划初期的一些考虑不周和欠缺已有所显现.本文就山西广电SDH传输网络的系统资源以及省府城域网与省干网络的互连互通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1,(1):86-86
1甲壳虫沙发大众甲壳虫汽车自从1938年面世以来,其经典造型一直受到消费者追捧。这款纪念版沙发将甲壳虫经典的大眼车灯和圆弧巧妙地融入其中,体积小巧而紧凑,时尚与实用兼备。  相似文献   

13.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1,(35):86-86
北极熊冰格 一只孤独的北极熊骄傲地站在一大块浮冰上。把如此造型的冰块加到饮料中,让北极熊乘着浮力漂在饮料表面吧。只需一个圆桶般的冰格就可以让你的杯中浮满创意,还有企鹅造型可选。产品售价1575日元,约合人民币130元。  相似文献   

14.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1,(42):90-90
1体温创可贴 创可贴中加入一层热感材料,使用时,将它贴在宝宝腋窝或者额头,当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时,创可贴显示为绿色;低烧状态时,显示为橙色;高烧状态时,显示为红色。有了它,监控宝宝体温轻而易举。  相似文献   

15.
声音·数字     
画中有话"我想要避免妻子的头发被风吹乱。"英国威尔士大臣大卫·琼斯使用公车从办公室往返于100米内的唐宁街首相府,遭到批评。他给出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16.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1,(24):86-86
发电T恤 移动巨头Orange公司的创意声音发电T恤(Sound Recharge Shirt)带有一块A4纸大小的压电转换薄膜,像一个大话筒一样吸收声波,然后将之转换成电力储存起来。只要周围声音超过80分贝,就能产生6W的电力,用来临时充电。  相似文献   

17.
潮流新品     
1咀嚼式牙刷这个细菌一样的"小怪物"内含木糖醇和氟化物,表面的276个小尖头让使用者直接咀嚼就能去除牙缝间的残留物,并为牙齿涂上保护膜。使用时非常简单,只需咀嚼一段时间后扔掉即可。2拉线台灯来自设计师Hayo Gebauer的创意。灯的支架被分成了若干节,通过中间的拉线即电线串连起来,并在底座上设置一个卡口。将拉线上的红球卡在卡口上,台灯就能站立起来并点亮。一旦红球松开,灯就会自然散开同时断电。像不像一个拉线木偶?  相似文献   

18.
潮流新品     
1单反镜头杯香港一公司最新推出,100%超仿真镜头毫无破绽,以1:1的比例制成,包括光圈、变焦框等各个细节都与真实镜头完全一样。白色杯身更显高贵、个性。采用乐扣塑料杯一样的食品级PC塑料,耐热、安全、无毒。对痴迷摄影的人来说,绝对是个莫大的炫耀品。2屏幕清洁滚筒日本Kinjim公司的设计师们将清洁衣物毛球的滚筒升级了。这个身材娇小的滚筒装置,可以清洁iPad等数码设备屏幕。只要拿着它在屏幕上滚  相似文献   

19.
潮流新品     
1吸蝇枪这把滋水枪一样的东西,有着与吸尘器类似的工作原理。只要将枪口对着苍蝇落脚的方向,稍微靠近后摁动开关,强大气流带来的吸力就会将它们统统吸进透明"弹仓"。产品售价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90元。  相似文献   

20.
潮流新品     
1平衡跷跷板来自设计师Honghai Yu的创意。还记得中学时物理课本上"力矩=力×力臂"的经典公式吗?跷跷板两边长度的可调节设计,平衡了成人与儿童的体重,让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在跷跷板上玩耍了。另外,由于儿童一边的力臂长度更长,所以父母可以把孩子跷得更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