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辽代续刻《房山石经》经历了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四个时期。刻经条目主要见于辽代石刻记载,20世纪的考古发掘又对石刻所记有所更正。辽代续刻《房山石经》对我们研究辽代社会史、文化史、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俊达 《兰台世界》2017,(19):116-119
《辽史·地理志》中记载辽代的州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四类,《百官志》记载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团练五类。两相比较,《辽史·百官志》与《地理志》中关于辽代州的记载不同的部分,应为《百官志》杂抄本纪、列传及其他史料,或为史臣修史时漏载所导致的。其相同的部分,应具有共同的史源,即耶律俨《皇朝实录》。早在耶律俨修《实录》之时,就已经将不同时期的记载未加考辩而仅仅是罗列在一起了。《辽史·地理志》与《百官志》记载的混乱,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元代史臣。  相似文献   

3.
生女真是辽朝的藩属部族,文献中对辽与生女真之间的边界情况记载不多,难以观察其动态变化过程。从契丹风格的篦纹陶器及辽代陶瓷器等典型辽代遗存的出土分布出发,结合“二普”资料以及最新的城址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辽代遗存在松嫩平原地区的分布具有清晰的边界。辽代中期,以呼兰河、阿什河、卡岔河、大黑山一线为界,由兰西山湾城子、肇源望海屯古城、德惠朝阳双城子构成了“山湾—双城子”防线,疑即黄龙府所辖、辽末失载的安远、清、雍三州。辽代晚期,北以拉林河与北流松花江之间的地带为界,东以雾开河一线为界,由农安古城、广元店古城、伯都古城构成了“农安—广元店—伯都”防线。辽的边界从扩张到收缩的过程侧面反映了生女真势力的逐渐壮大,为解读辽灭金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据史料记载及近年来新出土辽代考古资料对辽代义州及其所属义丰县、富义县的设置、沿革始末进行梳理、考证,考证结果对深入探讨契丹王朝早期政治、军事等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龙龛手鉴》四卷辽释行均撰宋刻本(卷三配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每半叶十行,行大小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行均行实不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行均是辽代僧人,字广济,北地于氏子。博学多闻,淹贯群书。能诗文,尤精文字音韵,士夫多就学之。有《龙龛手鉴》行世。也有记载说他是幽州僧人,实则就是活动于今河北、山东、北京一带的比丘。此地时为辽国所辖管,故称为辽释行均。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近年来吉林省中部地区的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指出,老边岗土墙并非是高句丽时期的遗存。从其解剖结构、与周边辽代城址的关系来看,应该是辽金文献中记载的辽代界壕,该界壕与其内侧的辽代城址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为界壕,第二道为内侧小型戍堡,第三道为大型军事性城堡,第四道为大型综合性城址。这套防御体系在辽代逐渐发展完善形成,金代废弃,其形式内容影响了金代及以后的边防体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是辽代墓葬发现的主要区域,出土了很多重要的辽代汉人墓志,对于了解和研究辽南京(或称燕京)地区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补充和辨析辽朝历史均具有重要价值。2007年,北京密云大唐庄出土了一合辽代墓志,志文共计约1500字,文字大体清晰可辨。本文以该墓志的内容为考察对象,结合史料记载和相关辽代墓志,对墓主人张晋卿的姓氏、生平事迹、仕宦履历、官职迁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并对其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制度,如清宁五年科举、承天太后南伐、辽道宗崇佛等问题加以考证。北京市密云县大致相当于辽代的檀州,控山带河,地理位置重要;守关扼隘,军事意义重大;而密云县发现的辽代墓志非常有限。因此,该墓志对于认识辽代密云地区的社会历史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史前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与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特点的生成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的特点决定。就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而言,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文明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特征,这些文化特征是在北方尤其是西辽河流域独特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自然环境通过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影响着文化的内容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肖忠纯 《兰台世界》2012,(18):32-33
依据文献和考古调查,辽代辽宁地区僧官有僧录、僧政、僧判和都纲等,民间自发成立佛教邑社组织.辽宁境内华严宗、密宗、禅宗流行,著名僧人有海山大师、妙行大师等.现存辽代佛塔、石窟、经幢和佛雕像,尤以辽西和辽北地区为多.  相似文献   

10.
《北京档案》2012,(8):73
戒台寺位于京西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原名"慧聚寺"。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戒台寺是中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这里保留的佛塔、经幢、戒坛等建筑,对于研究辽代佛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  相似文献   

11.
奉国寺为辽代时期著名佛教道场,据史书记载,义县官吏为迎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纪念母后萧太后的要求,在其母亲家乡义县建立奢华佛教祭祀场所,这就是后来的奉国寺。  相似文献   

12.
奉国寺为辽代时期著名佛教道场,据史书记载,义县官吏为迎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纪念母后萧太后的要求,在其母亲家乡义县建立奢华佛教祭祀场所,这就是后来的奉国寺。  相似文献   

13.
陶瓷考古是辽代考古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上的辽代陶瓷既包括辽境内窑址烧造的产品(可称为辽产陶瓷),又包括输人到辽境内的瓷器(输人瓷器)。前者代表了辽自身的陶瓷手工业成就,后者反映了辽与其它政权的交流,两者各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辽代体育对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辽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与皇帝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辽代的体育文化具有全民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修方 《兰台世界》2014,(1):152-153
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辽代体育对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辽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与皇帝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辽代的体育文化具有全民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16.
霍艳芳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9):138-141
辽代虽然战争相寻,还是延续并发展了官方修书的传统。有关辽代的历史文献遗留下来的很少,致使人们误认为辽代统治者不重视官方修书。其实,辽朝统治者比较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专门修史,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终辽一世,统治者组织编撰了不少史书,这与其“以史为鉴”的目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吕富华 《兰台世界》2014,(10):96-97
辽代佛教盛行,尤其是辽代女性表现出比以往历代女性更突出的崇佛行为。本文从石刻史料入手,对辽代女性的崇佛进行分析。辽代女性的崇佛主要表现在虔诚礼佛、捐建塔寺、造经幢、慷慨布施、出家为尼、以佛为名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辽代货币虽然品多量少,但其铸造规格却始终如一。通过与唐宋货币的对比可发现,辽代自铸货币的这种高度统一性,其实是借鉴了唐宋货币的铸造方式。这种借鉴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当时辽朝边贸程度的发达及铸币体系的成熟化。  相似文献   

19.
方东杰  曲赫 《兰台世界》2013,(11):116-117
文章介绍了辽代契丹境内的语言和文字使用情况,总结了辽代契丹境内语言和文字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契丹文消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人们研究辽代契丹境内语言和文字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辽代契丹境内的语言和文字使用情况,总结了辽代契丹境内语言和文字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契丹文消亡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人们研究辽代契丹境内语言和文字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