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基于史实,对高句丽人口数量的发展演变和丧失王统后的高句丽人口流向问题加以分析考察。认为其人口在初创时不多,三国曹魏时明确记载是3万户,南北朝北魏时为9万户,盛唐之际则达69.7万户。其人口在持续增长中,加入了汉、扶余、沃沮、秽貊、百济、靺鞨等各部族或民族的众多人口。当高氏王统丧失后,人口渐次迁移,流入中原和东北的渤海、突厥、新罗等政权的辖区中。  相似文献   

2.
好太王(又称广开土王),生于公元374年,是高句丽第十八世故国壤王伊连之子,名谈德,中国历史古籍中称之为高句丽王安。故国壤王三年(公元386年)被立为太子。据《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的全称是“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公元391年,他继位成为高句丽第十九世王,此时,他年仅十八岁,号称永乐太王。好太王统治时期是高句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巧妙地利用当时有利于高句丽  相似文献   

3.
曹魏封国制度因魏文帝政治气度狭隘,采取禁闭宗亲的政策,无法起到屏藩皇室的作用。魏明帝临终前举措失当,废除宗室辅政安排,为司马氏代魏埋下隐患。西晋政权有意吸取曹魏封国制度失败的历史教训。晋武帝废除州郡领兵制代以封国领兵制,强令宗亲就藩,临终前确立宗室参与中央朝政的权力格局,虽用心良苦,但终于毁灭于"八王之乱"中。  相似文献   

4.
我若为王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已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地…  相似文献   

5.
“淮南三叛”是曹魏后期的重大事件。其性质是曹魏集团地方力量在曹魏政权向司马氏政权转变中对司马氏集团的最后抗争。淮南之所以屡叛及其失败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继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后期政局转变的又一转折点。随着“三叛”的平定,“亡魏成晋”的局面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好太王碑证史与补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好太王碑是现存最长的高句丽文字资料,记载了高句丽起源、建国的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好太王对外军事活动及其战争经过、结局,好太王守墓烟户的来源与摊派情况及相关守墓制度。碑文中涉及了许多文献不载或记载不够准确的史事,其对历史文献地证实作用和补充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好太王碑对于高句丽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第二十一代王文咨明王罗云在位期间,继承了其祖父长寿王北缓南战的对外策略,即对于中原王朝态度恭顺,且沿袭对北朝和南朝的两面朝贡,尤其是保持了与北魏的良好关系,为其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以武力威慑手段将与百济结盟的新罗拉回到其从属国行列,再次臣服于高句丽;最后,保持了对百济的军事压制,维系了高句丽的区域优势地位。经过文咨明王的一系列努力,巩固了高句丽在迁都朝鲜半岛后对内的政权统治和对外的战略优势。可以说,文咨明王是高句丽后期承前启后的一位统治者,亦是高句丽史上较有建树的一位君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献记载的高句丽建国年代——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些提法既缺乏历史文献关于高句丽建国年代的明确记载,又缺乏考古学中发现的碑刻文字加以证明,同时也不符合高句丽与中原及北方各民族相关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大都是根据文献中对高句丽前几住王的不同记载和误栽进行推断,特别是根据高句丽王在位的平均年数进行推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9.
合肥在两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得益于寿春的辐射。曹魏政权在合肥的攻防战略具有阶段性调整。曹操时期合肥作为曹魏政权江淮战略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强化,合肥处于抵御孙权进攻的战略中心地位。魏文帝时期,随着曹魏政权国力的提升对东吴采取攻势,此时合肥复失去江淮战略中心的地位,寿春复取代合肥成为曹魏经营江淮的战略中心。魏明帝时期为了抵御孙权实力对江淮的攻势,合肥复作为战略前沿城市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满宠对合肥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使合肥新城处于曹魏政权的战略防御的前沿。而曹芳时期,诸葛恪在合肥新城的惨败再次证明合肥新城战略前沿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至今仍然屹立在吉林省通化地区集安市郊区的将军坟里,埋葬的是位高句丽王——长寿王。他名叫高琏,也称高巨琏。他是好太王谈德的长子,身材魁伟,有豪迈气概,于谈德为王的第十八年(公元408年)四月,被立为太子。二十二年(公元412年),谈德去世,高琏即位为王,是高句丽的第二十世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考证了高句丽20代王的血统关系问题。认为在高句丽28位王中,有6位王的生母是高句丽人,有4位王的生母是夫余人,有一位王的生母是汉人。有17位王的母亲无文献记载,估计无外乎高句丽、夫舍、汉等民族,因前几代王的血统已经确定,后世诸王的血统就无可改变地成为高句丽族与夫余族的混血后代。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居住在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先民被称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自秦汉以来,他们与中国人有着密切的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就其社会风俗,择要试述之。一、生活风俗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特征的重要标志。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朝鲜先民,他们同处朝鲜半岛,他们的穿着打扮、服饰文化基本相同。高句丽,在汉末祝初,随山谷而居,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高句丽在辽东之东迁里,南与朝鲜、涉貉,东与沃温,北与夫余接。…  相似文献   

13.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9):F0002-F0002
2014年是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申遗成功10周年,也是高句丽好太王碑建立1600周年重要纪念年份。6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和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高句丽申遗10年暨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学术研讨会”在通化师范学院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14.
曹魏重臣王朗在法律、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反对恢复肉刑方面;政治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仁政爱民的学说,而又有所发展;在哲学上,他是一个比王充和王符更为彻底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特别对相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王朗在中国法律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官文书文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定型,曹魏、蜀汉、孙吴羽书飞檄同台共奏。与曹魏相较,吴、蜀牍风相对质实,长期以来,学界对曹魏文章超压吴、蜀也有普遍共识。然此结论乃就整体而言,若以官文书领域的疏文撰作为例,魏、吴以疏横槊谏诤,针锋相对,可谓同中有异,各擅胜场。其大同者,文体功用,创作背景以及纵横议论的辞藻锋芒。其小异者,运笔侧重,体现在对句之比与典事结撰上,即吴疏对句比率最高,行文多融摄今事,魏疏则对句篇数最多,结句典事多类杂用。总体而论,除曹植两篇疏文艺术水平特别突出外,魏、吴谏疏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高句丽王世系积年考——兼论朱蒙建国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所载高句丽王的世系与积年是有问题的。参照中国史书的记载可以排出27世29王的高句丽王世系。中国史书对高句丽诸王在位时间的记载虽然极少,但仍然可以据此修正《三国史记》所载高句丽诸王在位时间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17.
曹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代帝王,史言其葬地在汉魏洛阳城南90里处,亦即今存之万安山南麓、汝阳县境北部的魏明帝高平陵。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对高平陵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陵既与古人对"兆域"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又与曹魏政权仿效东汉葬制实行南北陵区相关,而"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增设也是曹魏南陵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两晋宗室管理制度历史渊源有三:一为秦制,一为汉制,一为魏制。晋代专职管理机构宗正、关涉机构大鸿胪、太常的设置远承嬴秦。两晋宗正以有封爵者任职,宗室属籍范围在皇帝袒免亲以内,设置宗师,对宗室王公田宅做出限制性规定,这些主要是承袭西汉制度。两晋宗王等宗室成员车驾制度主要沿袭东汉制度。晋代宗正人选兼以庶姓一定程度上受曹魏制度影响,西晋严格禁止宗室成员私买禁物,主要承袭曹魏之制。晋世宗王置妾八人的规定亦系沿循曹魏咸熙元年制度而来。凡此均可看出两晋宗室管理制度兼采嬴秦汉魏之制,同时亦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84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1月至今,发表于全国报刊上的文章近八百篇,出版著作十多种。是建国以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最佳时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近年来发表了不少立论新颖的文章。郑欣《曹魏屯田制纵横谈》一文指出,曹魏屯田制是农奴性的封建国有土地制度。大量流民变成屯田客,防止了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并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农民逆变为奴婢之路。黎虎认为,曹魏屯田对支援战争、安置流民等方面起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第二十七代王荣留王高建武即位后曾极力弥合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前期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因为唐毁其境内隋阵亡将士之京观,令荣留王惧怕中原王朝会再次讨伐转而兴建千里长城以拒王师,此举无疑使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业已冰释的关系再生罅隙,断送了其在位前期的努力成果。荣留王后期,因其对唐政治态度的转变,为高句丽最终与唐发生战争埋下伏笔。反而是权臣盖苏文在荣留王期间坚持与唐修好的态度,重启了荣留王后期的对唐朝贡。君臣间政见的不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失败导致了荣留王的被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