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口气读完2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学《中国农民调查》的,我说过,这在我近十年的阅读历史里是没有过的。通宵达旦读这本书,我付出的代价是头疼一周。但更让我疼的是,我们这些新闻人渐次消磨的勇气,沉湎于琐碎的浮躁和惟命是从的强欢。《中国农民调查》让我们这些自诩维护社会良心和正义的记们无地自  相似文献   

2.
良心和天鲤     
做人做事切不可昧着良心,否则必将会受到正义的惩罚。这是故事《良心和天鲤》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个青年叫良心。这天,他在湖里打鱼,天下着雨,快要天黑了,连一条小鱼也没有打着,浑身淋得像个落汤鸡。他没精打采地背起渔网正想回家,忽然听到湖水里  相似文献   

3.
《白银帝国》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真诚地对待你的良心,你就会得到内心的安宁。”看着很是让人感动,几乎模糊了我的视线。真诚、良心、安宁,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意境.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与所遵循的。真诚而不虚伪,自足而不奢华的生活.方能有内心的安宁。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显性问题,这一问题聚焦着社会正义、和谐发展,人的自由权利等诸多问题。如何在现代性视域下准确理解弱势群体以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建立一个正义的良序社会?对于当代中国任何一个有道义担当精神的学者而言,这是一个他必须以自己的学术理论、学术良心去直接面对、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于建星博士的著作《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5.
即使正义的到来是缓慢的,破除邪恶也是必然的。——(古希腊)荷马正义和善良一定会战胜邪恶,这是永恒、绝对的必然。——(苏联)斯米尔我很喜欢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中有一段故事使我记忆犹新。汤姆·索亚和他的好朋友哈奇无意中遭遇了一场坟地谋杀案,印第安·乔杀害了医生鲁宾逊,可事后缺少良知的乔却嫁祸于莫夫·波特。由于惧怕强盗报复,汤姆一直没有说出真凶的名字。过了一段时间,法院开庭审理这一案件,在人们无法了解事实真相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无辜者受到牵连,甚至有几个证人还作证说波特有畏罪行为。在关键时刻,良心的谴责驱使汤姆…  相似文献   

6.
多维解读 节约 《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的美味,而"中国式剩宴"则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浪费.一边是珍馐美味等着被倒进垃圾桶,另一边却是甘肃农民坐在自家厨房里展示冰冷的"馍馍"—那是他一个星期的口粮;一边是一筷子都没动过的盘中大鱼,一边却是普通百姓"这条鱼顶我一个月工资"的慨叹.这样的对比,让人感觉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鲁迅的小说《社戏》,人们总喜欢把它和鲁迅曾经关注过的中国农民问题或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回乡”主题联系起来。这诚然是不错的,因为鲁迅的确在后来收集在《集外集拾遗》中的《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一文中说过“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样的话。但是,联系这话的下文,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则又让人觉得,这话似乎并非主要针对《社戏》说的,倒是首先令人联想到《故乡》、《阿Q正传》、《风波》等。那么,以鲁迅母亲的母家—…  相似文献   

8.
查有梁 《中国教师》2010,(11):59-60
<正>一我一鼓作气读完陈果撰写的《天梯之上——记"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我数次流出眼泪。因为这本书不断触动我的心灵,拷问我的良心,激发我的感情。这本书值得每一位中国的教师认真拜读!正是他们的事迹,大大提升了"中国教师"的人格形象。我们需要树立中国教师的"天梯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独特的新闻品味:彰显《南方周末》的社会责任 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爱心、正义、良知。尤其是当前我们的社会还处在转型期,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一些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漠视良心、正义,急功近利,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在这种背景下,《南方周末》在1998年11月6日、大版的主编信箱里,公开把“杉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奉为永远不变的宗旨.表现了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龙卷风     
我和姐姐阿米丽互相疼爱,每次分别后都期待着再次见面。我们常常在网上聊天,有时也会用语音聊,能够听到对方的真实声音感觉是很美妙的。我给姐姐寄《少年文艺》,因为她看不懂汉字,上次通电话时我就把我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的文章内容告诉了她。这引起了她浓厚的兴趣,因为其中一些事情她没有听过。是父母无意中对我说的。阿米丽感叹地说。父母的这些故事从未被系统地记录过。像外婆、奶奶年纪那么大的亲戚也有很多故事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等他们去世后我们会很遗憾没有把这些记录下来。她还说,你知道我们的外婆是跟着移居性农民长大的吗?移居性农民指的是那些居无定所的农民,工作是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帮农场主  相似文献   

11.
信来信往     
《中学生阅读》2009,(2):64-64
变脸 新年刚过,我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新版《高考》,要不是看到这熟悉的名字,我还真不敢相信它。就是原来的《高考》。变了“脸”的《高考》让我耳目一新,我和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欢改版后的《高考》。学科知识让我们获益良多,不过,我们还是有很多问题想问那些名师主编,你们可以代为转答吗?  相似文献   

12.
“没什么事情我们没经历过,我们是过来人。”这是ZOE和Firral闪着泪光摆着手对我说的话。这时我心里在彻底流汗。毕竟我一直在和良心对峙。她们两个就是属于道貌岸然,胡说八道一类的人。当然,她们是我的死党,关系好到可以聊到上下排牙齿缝夹着青菜腐烂后的味道;可以大声宣读《锄禾》再回忆饭碗里剩下的米粒;好到可以相互询问刷牙时牙齿刷到第几颗……所以.我了解这两个无聊的人。因为.她们无聊得厉害.  相似文献   

13.
体验幸福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常想体验体验幸福,但总觉得幸福离我很远很远,甚至躲着我。那几天牙疼,疼得顽强而奇怪:不是这颗牙疼就是那颗牙疼,不是白天疼就是夜里疼,不是吃冷食疼就是吃热食疼,不是一阵一阵疼就是持续不断的疼,不是隐隐的疼就是要人命的疼……到过医院,补过牙后还是疼。疼得我六神无主,疼得我茶饭不思,疼得我不知是过白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我国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 生1:我去过杭州西湖。 生2:我去过美丽的秦皇岛海滨,还去过安徽黄山。 师:和我国这些著名的风景名胜相比,威尼斯有着它完全不同的异国风情。上节课,我们读了《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对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卢梭曾经说过“景物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首先要对它有所感受。”这节课,让我们再读这篇课文,一边  相似文献   

15.
记者:你好,菲利普,欢迎你接受我们《中学生英语》杂志的采访。 Phillip:我感到很荣幸,一起坐吧! 记者: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这应该是你第一次在中国度过圣诞节吧? Phiilip:是的,即将来临的圣诞节让我激动无比.我听说现在中国也很流行过圣诞节。  相似文献   

16.
在很多人对幸福感到茫然时,《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真的感谢这些作者与编辑,让我们以及下一代的人懂得该如何去获得幸福、感受幸福,也感谢教师这个职业,让我和我的学生拥有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回忆!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故事报》1998年第5期第4版《尴尬二题》一文中有一句子:“阿莲曾经是个清纯的女孩子,所以我为之心动过心痛过。”句中作者将“心痛”与“心疼”混同了。“痛”与“疼”本义相同。“痛”,病也(《说文》)。“疼”,痛也(《广雅释训》)《说文》里无“疼”字,“疼”是唐时才出现的俗话词。“痛”与“疼”都有“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之意。如:头痛、肚子疼、心口疼痛等。在表示“惋惜、舍不得”的意思时,“心疼”与“心痛”通用,如巴金《关于〈激流〉》:“毁掉它们,我看着心疼。”《子夜》:“曾沧海捧起另一枝…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考上了大学。考试中对于回答政治试题,我感到非常自信。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从未中断过阅读《时事》。从保护耕地到“三农”问题;从拉闸限电现象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东突”恐怖组织到国际反恐形势,《时事》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和精辟的论断,将这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都使我在回答高考题时思路更清晰。回想紧张复习的日子里,看电视和阅读各种报纸成了一种奢望,但我从不放弃阅读《时事》杂志,她历年来对高考考点的准确预测,让我相信她绝对是必读的参考资料。《时事》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高考之页”中的试题和分析,使我们对…  相似文献   

19.
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离学生生活的。对这些教材,教师如何将文本与生活链接起来呢?前一段时间,观摩《九色鹿》的课堂教学,看到了两种结尾,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结尾一师:同学们,九色鹿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将这美丽善良的九色鹿送回那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学生读第一段)师:同学们,《九色鹿》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中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让世世代代的人唾骂;九色鹿救人之义举,救人之命不求回报的大仁大义令我们所有的人为之感动。它告诉我们善良终将战胜丑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或许就是古老敦煌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代超 《安徽教育》2013,(2):20-20
<正>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有一课是选用课,讲述的是《两汉经济的发展》。我在讲这一节课时虚拟设计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两汉,我们将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你可以是当时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要求是必须符合两汉时期经济生活的实际。"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内容,然后再分别扮演角色。以下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摘录及教师点评。学生一:"我是两汉时期的农民,我用耕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