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的山水画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表现出一种"远"在其中,或是景之远,或是思之远。"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为例,结合"三远"带给人的视觉心理上的感受来阐释"远"与中国美学内涵的关联,以此为突破口来解释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远"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2.
过去两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桂林旅游经济也深受其害,尤其那些"小、弱、远"的乡村旅游面临困难。但经济危机是把"双刃剑",有挑战也有机遇。文章就桂林及周边旅游在新形势下如何寻找新途径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娇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3-114
八十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热潮的不断掀起,"八十年代"逐渐成为知识分子怀旧的平台,但八十年代文学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却在这一潮流中渐行渐远。因此,回到"八十年代"的历史情境,探索"新时期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这两个概念命名背后的思维机制和在集体想象下的纯化文学的命运走向——"文学本体性"究竟是如何让位于"文学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丰家喜 《培训与研究》2010,(7):14-15,18
比喻是诗学园地的常青树。朱自清先生把比喻分为两类:即"近取譬"和"远取譬"。"近取譬"常取形似,"远取譬"多取神似。取形似者长此以往易于雷同;取神似者舍其形表而求其内同,创造天地更为广阔。因之,新诗多用"远取譬"是一大进步,也是对诗歌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举国文化之昌盛、影响之远莫胜于先秦诸子,对于先秦诸子的起源有三种解释:荀庄的"诸子出于道散天下论",淮南王的"诸子出于社会需要论",班固的"诸子出于王官论"。通过对诸子起源的探讨,可以看出诸子思想的真实内容、特征与分歧。而荀子"务息十二子之说"和韩非、吕不韦"诸子为乱"应"主一"之说,正可以显示出先秦至秦汉思想脉流如何逐渐由"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郭泉明 《考试周刊》2009,(36):71-72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常常会强调说真话,写真实,贴近生活,结果学生的作文由于过于"真"近乎生活的原版而失去文学性,读起来干巴巴的,和名家的作品差之远也。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关系如何?中学生在选材时究竟该如何筛选?笔者就此问题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恩惠 《河北教育》2013,(11):34-3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推进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担当起现代教育赋予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使命?作为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梅的临西县教师进修学校,以面向基层学校、服务一线教师发展为宗旨,牢牢把握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线,以课题研究、教育讲堂、远程教育三大支柱为抓手,在探寻问题趋"真"、解决问题抓"实"、专业发展求"远"上进行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8.
史迎春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194+204-194,204
本文从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出发,简析了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在浅析了远程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后,从"农远工程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农远工程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农远工程应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积聚更多集体智慧"三个方面分析了远程教育与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关系与作用,在农远工程发挥着他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减负”还能走多远薛国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有识之士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各地亦相继出台一系列"减负"招数。那么,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如何?据《中国教育报》近期报道,上海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仍不堪...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搜集《庐山远公话》"将"字句的基础上,从种类、用法两个方面对其中的"将"字句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探讨。根据"将"字后的宾语与主要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庐山远公话》中的"将"字句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又通过分析研究,初步探得"将"字句在唐代的使用状况,窥见其对唐代口语实际面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徐子昂 《文教资料》2014,(19):65-66
本雅明提出,传统艺术身上闪现着地域传统的光韵。但汉语文献对光韵概念有两种矛盾的翻译,分别强调了"远"和"近"两种属性。传统在艺术生产过程中掌握了符号权力,拥有对符号资本的垄断权,赋予了艺术作品"远"的属性;传统在艺术消费过程中与消费者形成了合谋关系,使消费者在膜拜传统之时获得皈依感,赋予了艺术作品"近"的属性。其中,"远"表现出权力主体的支配性,是主要属性,"近"表现出权力对象的服从性,是次要属性。故而,可吸收两段译文的长处,将光韵概念的定义重新译为:"一定距离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尽管在感觉上是如此贴近"。  相似文献   

12.
冯汉新 《广西教育》2012,(34):68-68
景之美,在于曲径通幽,在于山重水复。王安石有言:"世之雄伟奇丽之观,常在险远。"变幻莫测的景致更能激起人的探索欲望,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描摹景物的时候,我们要把这种"险远"的景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3.
"非虚构"一般涉及文学性"非虚构"与非文学的"非虚构"两大类型。"非虚构"体现着一种时代精神。"非虚构"自身存在着一些深层悖论,远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14.
荀巨伯     
《辅导员》2010,(13):20-20
【原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相似文献   

15.
贾长峰 《文教资料》2011,(25):41-42
作者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度重新看待《出师表》:"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结合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和师资严重不足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农远"工程加快了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一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应用",教师应在认识和技能方面改变和提升,教育机构应在激励和制度方面予以保障,以充分体现"农远"工程在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成绩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新声"的郑卫国风(在卫又称"桑间濮上"之音),或被指为"靡靡""亡国音",或被斥为"淫奔"乐声,千百年来一直与"淫"、"靡"多有牵连,声名不雅。实际上此高帽定名初就是一冤假错案,并与"风"之本身远不相符。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高考改革制度中的"两驾马车",高考加分政策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其本意是突破"一考定终生"的弊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型创新型人才,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下,政策上设计不科学,存在着重复交叉和矛盾方面,且实施中走了样,与素质教育渐行渐远。如何协调和统筹两者,回到政策的原点,是该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铁凝在《永远有多远》中诉诸人物故事展开一种道德的反思,人文精神的追寻。她以"永远有多远"的询问和期待,对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在商业大潮冲击下的迷失与残存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思索,表现了自身的人文理想及道德期盼。铁凝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永远有多远》是铁凝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白大省的形象是铁凝对女性自身的弱点的再度思索,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在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存哲学,换句话说,要追问"我们在哪里?"。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体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