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宇 《小学语文》2009,(4):54-54
《景阳冈》一课,有这样一个句子:“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其中的“望上一扑”不好理解,是否存在用字错误?请说明。  相似文献   

2.
蜘蛛为什么不从网上"落"下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课叫《雷雨》,《雷雨》中写下雨前的部分有这样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听到三位老师的课都注意到了这个"垂"字,  相似文献   

3.
<正>杜老师:《景阳冈》(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中有这样一句:“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蹿”与“撺”,音同,读cuān,但义不同。《三国演义》第四回中用过“撺”,如“儒(李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这里的“撺”,就是“扔”“掷”的意思,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我是谁?"要求被试在五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句子,按思考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这种测量方法能发现学生什么问题、对学生的教育有什么帮助,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书中没有例子可供借鉴,也不知道怎么分析,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  相似文献   

5.
朱莉 《辅导员》2010,(13):27-28
这天,晚自习的时候,几个住宿的同学正在按自发结成的互助组复习读课文《流动的画》。读着读着,句子"妈妈,快看哪,窗外有一幅流动的画!"中的"哪"字的字音,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文题设计]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关于"打虎"的细节描写:一是"行者"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二是"黑旋风"李逵下山接母时在沂岭用两把大板斧一口气杀死了四只虎……  相似文献   

7.
温翠玲 《考试周刊》2012,(38):96-97
在英语学习中,经常遇到否定句。英语中基本的否定词是"not",但是否出现"not"的句子都表达否定意义,不出现"not"的句子就不包含否定意思呢?在英语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例如下面这句话,"It didn’t rain until my classmate came."有学生理解为"我同学都来了,天还没下雨";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很多词和句子都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要理解这些词或句子的使用情景和语义,就必须先从日本的文化背景入手。日语中"はい"一词的频繁使用,与日本人喜爱肯定表达而尽量回避否定表达有关,而这一现象正反映了日本人的"不安感"与"和"意识。本文拟从"はい"一词的用法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及意识。  相似文献   

9.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介词"在"在古汉语句子中出现的位置及与之相搭配的动词的考察,认为现代汉语中"在+处所"的用法基本沿袭了古汉语。"在+处所"前置表示动作事件,整个句子强调动作;后置表示状态,句子强调的是动作的处所。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小语十册17课《景阳冈》中说“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句中“大虫”即虎。那么,为何称虎为“大虫”呢? 虫,有两音。一读hui,即“虺”,指一种毒蛇。二读chong,是“蟲”的简写。《尔雅音义》云:“三虫为蟲,直忠切,有足者也。令人以虫为蟲,相承假借用耳。”显然,“大虫”之“虫”属后者。  相似文献   

12.
王兴鸿 《教师》2011,(8):117-117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试题中必考题目之一,虽然病句类型种类繁多,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语病标志,抓住了该标志,就能快速地辨析出句子出现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谈一谈与标志性语病词之一"和"字有关的语病情况。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14.
《景阳冈》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武松来到阳谷县,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根据阅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按事情经过理清了文章段落,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应着重“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清特点”。 一、突难点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故事情节学生大都有所了解,但有很多词语是文言词,有些句子与现在讲的普通话不大一样,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应紧扣课后习题1和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如:“道”、“筛”、“吃”、“大虫”、“但凡”、“遭”、“岂”、“官司”等。只要引导学生突破了这个理解上的难点,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  相似文献   

15.
邱裕兴 《广东教育》2014,(10):15-16
一、考点解说 《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可分结构性病句和语义性病句两类。"语义性病句",就是说这种句子在结构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语义表达上却有问题。"表意不明"属语义性病句的一种,这类病句,由于它在句子结构上没什么问题,一般采用抽取主干的办法来检查,往往不能奏效,因而不少考生被这类病句迷惑。所以,判断这类语病,必须拨开句子结构的迷雾,才能揪出句子语义表达的毛病。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之”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这就是“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组成加“之”的主谓结构,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原来的句子不能独立运用,不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充当单句的一个成古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之”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这就是“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组成加“之”的主谓结构,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原来的句子不能独立运用,不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充当单句的一个成分,或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分句,以偏待全。  相似文献   

17.
副词"就"与"才"使用频率很高,义项繁多;并且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代表性。有研究表明"就"与"才"构成的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句法结构,本文从主观量①、焦点和音重等角度出发,讨论二者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下产生的对立或统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基本"与"基本上"在很多句子中,可以相互调换使用。但是,有时候,它们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本文拟从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作为副词时两者的共性与个性作一个简单的探讨。一、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通过北大语料库的搜索,古代汉语中含"基本"的文献共有136条,含"基本上"一词的文献仅有10条。对语料进行进一步搜索可知,"基本"出现的最早时间是在东汉时期,"基本上"一词出现的最早时间大概是在近代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19.
“景阳冈”备课资料二则山东李同亭为何“大虫背后看人最难”《景阳冈》一课中,老虎施展“三技”要吃武松,老虎一扑,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此时,文中有一句话:“大虫背后看人最难。”老虎背后为何看人最难?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我国古称地有十二地支,古人列举了...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认为副词"至少"表示的意义是"最低限度",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至少"有"不止"、"不仅仅"的规约含意。由于"至少"的使用与说话人紧密相关,因此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说话人自我的印记。"至少"的规约含意"不止"、"不仅仅"表现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主观介入,表现为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肯定程度或对命题的主观认识。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包含"至少"的语料中,"至少"的用法归纳为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在这两种用法中,"至少"的主观性体现了说话人主观认识、主观解释、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