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2.
许浑是晚唐诗坛上最有争议的作家,后人对其之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本文从当时名流对许浑的推许,许诗心态气质之时代特色,对偶声律之精七工稳,以及气象局促,语意重复之弊病等方面作了分析论证,从而得出无论从褒许还是贬许的角度来看,许浑都堪称“晚唐正变之首”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许浑,是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其律诗创作贴近现实,取材广泛,风格多样,“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继承并发展了唐诗优秀创作传统,标志着唐代律诗已发展到纯熟的新阶段。本文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为视角,紧扣许浑“生涯半别离”的仕宦经历,就其怀古伤今的咏史诗、独辟蹊径的边塞诗、各具特色的山水诗等几种题材的律诗创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概略地论述并充分肯定了许浑律诗创作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试论许浑七言律诗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浑,字用晦,是晚唐时期一位比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七言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整练工致、风格清新,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比较好。宋代范唏文《对床夜语》云:“李、杜之后,七律当学者,惟许浑而巳。”虽未免偏颇,但许浑七律有着一定的成就却是无疑的。 首先,在七律至“中晚而始备”的过程中,生活在晚唐早期的许浑对七律形式的发  相似文献   

5.
晚唐著名诗人许浑曾佐南海幕,《唐才子传》等对此未著一词。近董乃斌、谭优学相继发表《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和《许浑行年考》,就中考证许浑南海之行事。董《考》谓会昌四年(844)秋冬之际,许浑赴南海,会昌六年(846)初春动身北返;谭《考》与董说近似。仍未中肯,故再考之。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注唐人别集·卢纶诗集校注》中注释出现的不明制度、不明本事、内容不切、以“不详”了之四方面的错误进行补订;对《酬康州韦侍御同年》与许浑赴岭南之时间进行考订,其诗作于会昌末、大中初中,时许浑在岭南幕中。  相似文献   

7.
许浑是晚唐的重要诗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心乐田园之士,本文从其诗文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出发,以管窥诗人在"出"与"处"矛盾中的煎熬,从而求得其思想中的主流部分,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许浑。  相似文献   

8.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黄书》中的“气”既指天地死生之气,又指人体内阴阳合和生气。“合气”使人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交换,使男女阴阳之气相互交换、作用,并使人与神沟通,与“道”相合,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其二,“气”使天地之气相往来的思想与八卦九宫四时五行等观念得以有机结合;“气”贯穿于过度仪式的始终,成为贯通天人的纽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1.
徐献忠和胡缵宗都以盛唐为中心看诗歌的变化发展。徐献忠从“感遇之情异”确立“声诗之变”的缘由,而“旨趣盛唐,,时,不“忘研穷之过”,是他对唐诗演变规律的理性把握。胡缵宗的唐诗风雅观所包含的“诗变”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他的唐诗“感格”论,以对“生命格调”和“时代格调”的整合深入了明代对“诗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许浑诗歌多水 ,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他一生足迹所至 ,居住地多是水源丰富之地 ;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原始意象 ,诗人运用水的意象抒情言态。与此对应 ,许浑诗中的水分为两类 ,一是自然原质之水 ,一是诗人意象之水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人科学的名学,徐中玉学术精神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以强烈的介入现实体现出儒家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于徐中玉来说,不是一种潮涨潮落的时尚,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情结。由此而表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批判态度、独立人格的学术践行和打通学科分界的学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了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代最具仙道浪漫色彩,同时也是仕途价值取向最鲜明和功名情结最为凸显的伟大诗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践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仕途价值取向,因此李白相当数量的诗歌中都表现了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功名情结.他的仕途价值取向和功名情结永远缠绕着他的诗魂,构成了他传奇般的伟岸和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作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大量讴歌自然的诗歌作品.1803年成为华兹华斯自然诗作风格的分水岭,前期多表现得清新、自然,充满灵动与浪漫,后期多表现得深刻、理性,充满爱意与伤感.  相似文献   

17.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李白写景诗的风格外观是多色调的,有神奇的美、壮丽的美,也3有清丽含蓄的美。李白写景诗的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煌言诗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煌言,号苍水,是晚明诗坛大家。其诗歌大都以抗清复国为主题,被称为“诗史”,既是他抗清斗争中严酷而艰苦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忠烈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组诗《鹰的话语》是西川于1998年创作完的。这组诗被西川认为是他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流露出了他的“精神隐私”的作品。诗人在这组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死亡、孤独、道德、真实和存在的独特认识。同时《鹰的话语》堪称西川“综合创造”的代表作,作品从古今中外广阔的文化背景取得借鉴,面向历史和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的反讽式观照。诗人西川通过这组《鹰的话语》,以奇形古怪的语言、散文化的风格、趣味性的叙事倾向、强烈的荒诞感向我们晦涩地讲述了他的“精神隐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