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筝艺的历史变迁和流派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筝,统称“古筝”,史称“秦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之一,由于历史悠久,筝艺的发展漫长而又复杂,筝艺的流派丰富并且多彩,本文试图从它的历史变迁中来讨论其流派的成因.一、筝艺的历史变迁关于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起源问题,由于缺少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故至今尚无定论.公元前237年,秦国大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夫击瓮,叩,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的描述.这是迄今发现的有关筝的最早记载.可见,当时筝乃“真秦之声”已是朝野上下喜闻乐见的乐器,儒家的《礼记》中《乐记》篇,是关于音乐、舞蹈最早的典籍,其中就有筝的记载.汉应劭《风俗通义》六《筝》中引说:“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战国策》中也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由此可知,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筝已在北方各国流传.1979年,贵溪筝的出土,弥补了早期文献中的不足,表明筝早在春秋战国时已传入南方,且形制发展,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2.
人类驯化驴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是《史记》。把文人和驴子连在一起,则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好驴鸣”是一种怪诞行为,却是魏晋名士“风度”的真  相似文献   

3.
文人和驴     
人类驯化驴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是《史记》。然而,把文人和驴子连在一起,则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据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好驴鸣”在今人看来是一种怪诞行为,却是魏晋名士“风度”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4.
《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之居深山之中”。《史记》认为,“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结合现实的遗迹遗址、民间传说、考古证据和史籍记载,我们得出了“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这个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早在三百多年前,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已经提出,也已载入国家典籍《古今图书集成》。  相似文献   

5.
唐朝李端的《鸣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柱”是指乐器筝柱上华贵的装饰。诗中用了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  相似文献   

6.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这没有问题。在《左传》、《国语》和《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均有明确记载,且完全相同。但是,他生于何年?《左传》、《国语》和《史记》却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记述重耳出亡的过程时,《国语·晋语四》载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史记·晋世家》却云: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8.
褚少孙,西汉元、成之世为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史记》续补者。褚补六人中有一则“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反映了战国中期魏国变法图强的史实,丰富了《史记》的内容。关于西门豹治邺,《史记·河渠书》有记载,云:“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但司马迁没有给西门豹作传,所以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西门豹治邺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故《史记》在《魏世家》中又记载说:魏“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相似文献   

9.
文人和驴     
人类驯化驴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是《史记》。把人和驴子连在一起,则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仲宣好驴鸣。既葬,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好驴鸣”是一种怪诞行为,却是魏晋名士“风度”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丛祠”解     
“丛祠”二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关于“丛祠”的意义,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史记选注》(王晓传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一版)注为  相似文献   

11.
唐朝李端《鸣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柱”指乐器筝柱上华贵的装饰。诗中用了个典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饮酒)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不仅是军事家,而且精通音乐。弹筝的女艺人为了博得他的青睐,并不是尽力演奏得如何合乎正道,如何精妙悦耳;恰恰相反,她故意把筝弹错,以逗引欣赏者注意。对《鸣筝》诗,清人徐增评议道“: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  相似文献   

12.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鸿门宴”这一楚汉斗争中的关键大事。《汉书》是依《史记》增删改易而写成的.写作时间又相距不远.但二者在语言表达上却大不相同,彼此异趣。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试通过《史》《汉》两书所写“鸿门宴”的比较.来认识这两部史学巨著的不同。进而理解《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这一精彩片段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一、《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的名称始见于后汉末年苟悦的《汉纪》的记载:“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发愤,遂著史记。……班彪子固……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孝武太初,以绍其后事。”  相似文献   

14.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15.
黎醒 《现代家教》2002,(11):30-30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与现代的含义不尽相同。博士源于战国时代。据《史记·循吏列传》所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也有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说明,博士在那时既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我国五代时期即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  相似文献   

16.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出巡,“过彭城”,曾大规模组织人在泗水捞取周鼎。而《史记·秦本纪》和《周本纪》则明确记载,周王室灭亡时,“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那末,秦始皇又何以在泗水捞取周鼎?《史记·封禅书》又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汉书·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而唐人孔颖达则在为《史记》作注时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本文试对以上诸说作一考辨,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18.
《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而《汉书·匈奴列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中也有相同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两段文字相同,可知《汉书》因袭《史记》记载,但是两段文字在“田官”处标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知几《史通.惑经》篇分“十二未谕”、“五虚美”,提出四十馀条证据指出《春秋经》是一部“真假不分,是非相乱”、“理乖惩劝”、“厚诬来世”的秽史,表现了一位富有良知的史学家的卓识。但由于刘知几误解了《史记》中司马迁的有关记载,误信了班固在《汉书》中的有关记载,仍然认为《春秋经》为孔子所作,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只要深入探讨《史记》、《汉书》中有关记载以及相关史料,便可以看出:《春秋经》决非孔子所作;《左传》亦决非左丘明所作,其作者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20.
读《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及一些古代笔记文,总会碰到“左袒”、“左衽”这样两个词,两者有何异同呢?《史记·吕后纪》记载:“汉高祖死,吕后称制,诸吕封王.以危刘氏,太尉周勃入军中,行令军中日:‘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文帝纪》亦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