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是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这样一来.这四个瓶口就可以构成一个正三棱锥的四个顶点.它们两两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相似文献   

2.
读过散文的人都知道 ,散文讲求“形散神聚” ,也就是说无论这些散文的形式怎样变化 ,切入的角度多么独特 ,写作的事与事、景与景之间多么随意 ,它总有一条“精神”的线索贯穿其中 ,使整个文章浑然天成。我们的开放题也是如此。开放题以其条件 ,答案的多样性为学生的思维提拱了广阔的空间 ,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开放 ,没有抓住题内在的“神气” ,疏忽了开放中的规律性 ,系统性和可知性 ,这些答案就像散落的珍珠无法穿成串 ,反而会降低开放题的思考价值。下面通过两个案例说明 :案例一 :(北师大教材数学第…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因为蕾堂课的内容是“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图片上的问题很快就解答出来了。我继续提问:“根据这幅图上的教量,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全班学生都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学生袁心怡说:“一只篮球比一只皮球贵多少元?”并说出正确的算式和答案.我表扬了她,奖了一颗智慧星给她以示鼓励。其他学生更起劲了.纷纷要求举手发言。学生杨致逸说:“一只篮球比一只排球责多少元?”我肯定了他们的发言。  相似文献   

4.
即使是高考语试卷,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何况平时的试卷,从答案到试题,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瑕疵。在讲评试卷时,如果把参考答案当作“最高指示”,动辄“答案如是说”,一厢情愿地强迫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压抑学生的个性,多么残忍!这可以说是教育专制。因此,试卷讲评课要评出人情味。  相似文献   

5.
一、用“一题多解”的解题模式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育学生的基础研究思考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为同一答案寻找小同的解决路径。在找寻路径的过程中,必然有复杂路径的产生,不能因为复杂路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轻易地将其舍弃,最为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模式,最终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规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新方法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予以鼓励,由此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一、要赞成学生的“不标准”答案,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音乐不寻求统一答案”.尤其对于小学生.他们可以把白纸上的一个黑点看成小石子、小虫子、小蝌蚪等,这些都是想象的萌芽.大人都不得不叹服他们的自由思维。因此.在感受音乐时.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的轨道上来。而是多以“还有补充吗?”“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再开阔一些!”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即使要板书资料中的所谓“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7.
古人徐霞客说过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样美的诗句,来源于黄山,可见黄山的景色多么雄伟秀丽啊!去年暑假,我也有幸和爷爷同去游览,一睹黄山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一题多解,一般是指一题多种解法,它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训练学生思维。但它还有另一种意义——一题多个答案。在这方面一般都忽略了,或者说被人“遗忘”。普遍认为:多个答案的题,对于知识不多、思维不活、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讲只需解得出答案就不错了,何必要求他们做出多少个答案来!其实,通过一题多个答案的解答,同样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训练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9.
游黄山     
去年“五一”节,爸爸妈妈带我去黄山。一路上的风景真美啊!小草绿绿的,路旁的大树像解放军叔叔一样挺立着,守卫着黄山。  相似文献   

10.
倪宗红 《家庭教育》2007,(5S):24-25
一位家长和我交流时,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死板.只知道拘泥于老师的要求,一点儿也不肯“越雷池”。我想,许多孩子的这种“死板”是多种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更多的是思维习惯的问题。孩子已经习惯于在老师圈定的内容、范围内思考问题,以至于不能超越老师讲授的范畴。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孩子一旦养成这种带有惰性的思维习惯.该是多么可怕啊!该如何打破孩子这种思维惰性,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谭念君 《湖南教育》2005,(13):23-23
今年4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学能手比赛在吉首市举行。一位老师执教“角的认识”。课伊始,老师用CAI课件出示了夜色中的上海黄浦大桥,伴随着美妙的音乐,黄浦大桥由远及近,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原以为,学生会说夜色中的黄浦大桥多么漂亮啊,会说大桥多么雄伟啊,谁知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张口就说:“我看到了角!”第二个学生接着说:“我看到了直角!”老师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面对如此美丽的风光,居然看不到灯火辉煌的夜景,看不到造型优美的桥梁,他们的眼…  相似文献   

12.
在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生命的壮歌》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学生在品悟这段话时都说,这轻烟说明蚁团外层温度很高,蚁团外层的蚂蚁已被烧焦了,蚂蚁们是多么富有献身精神啊!与我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这时,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层轻烟是牺牲的蚂蚁的灵魂,它们即将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个无神论者,相信大多数学崖也是,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我又该作怎样的评价。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她的思维方式。但对她的观点未作任何评价。  相似文献   

13.
初中化学题中有一类条件隐蔽、关系复杂、变化较多的题型——推断题。该类题对于学生来讲思维强度及综合性都较强,普遍反映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法。事实上,许多推断题都与复分解反应有关,我们只要牢牢抓住复分解反应“相互交换”的特点便能较容易地解出答案。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我设计“填空法”来解答它。下面将这一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广慧 《中学理科》2005,(10):7-7,19
教师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黑板上题目刚刚写完,还来不及解释题意,有的学生立刻报出了答案.这样的学生有的数学基础其实很差,但却能看到问题就直接判断出结果.若要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原因,其实这就是数学直觉!那么直觉思维是什么,直觉思维能力怎样来培养,这都是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李娟 《考试周刊》2011,(89):107-107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对一双宽舒的鞋是多么羡慕啊!对于自由自在的思想是多么向往呀!”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拨动情弦,点燃智慧,是当今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理念,也是一线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16.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即无论这些散文的形式怎样变化,写作的事与事、景与景之间多么随意,它总有一条“精神”的线索贯穿其中,使整个文章浑然天成。数学开放题也是如此。开放题以其条件、答案的多样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开放,没有抓住题内在的“神”,疏忽了其规律性、系统性和可知性,这样会大大降低开放题的思考价值。如北师大教材数学第一册第37页的两幅图,两幅图都有8只猴子,但究竟该怎样列式呢?学生看第一幅图列出了如下算式:3 5=85 3=82 6=86 2=8……看第二幅图时,…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考试(特别是一些客观题)评价往往只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没有更多的要求。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方式、证据运用等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就难以在评价中体现出来。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价形式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视,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事实上,同样的成绩所含的技能成分或思维含量是不同的。比如:在做“比较分数28╱29与27╱28的大小”一题时,一种方法是将这两个分数化为同…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学生害怕图表论述题.不敢也不愿面对,每逢布置这种题的作业,完成率都颇低,学生反映说不知从何下手。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是能完成的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也总觉得自己做的与答案相差甚远,所以也很害怕做这类题。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在2005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创新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新思维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这几个问题来自于教参和教材课后思考题。当时.用这几个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训练.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会有哪些提高.都没多想。就事论事,就题解题。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描写黄山的奇石、怪石。教学本课应紧扣“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阅读课文来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一、观察图画,感知“奇”1.整体观察。黄山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你觉得黄山的风景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观察第一幅黄山全景图。通过观察比较,从整体上认识黄山高耸入云,怪石奇踞的特点,从而对黄山秀丽神奇的风景留下初步印象。2.部分观察。引导学生依次观察第二、三、四幅图,边看边想:处于图画中央部分的岩石像什么?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