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开始即有慈善记录,宋代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但官方色彩较浓厚;明清时期民间慈善机构有大规模发展,在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其作用超过了官方慈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慈善事业在长达30余年中不复存在,其中既有国家包办社会慈善事业的制度原因,也有因公有制条件下的普遍贫穷导致民间无力涉足慈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民间慈善事业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当前中国发展民间慈善事业需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政府放宽政策,需要法律支持,更需要引导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
唐代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大发展并日趋完善的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城市的稳定,把社会保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社区,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家庭赡养和民间救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唐朝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散兵游勇以及土匪强盗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区烧杀抢掠,导致难民大增,而清政府无力对灾民进行大力救济。以上海绅商为主组成的救济善会、济急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动东南各省民间力量,大力组织义赈,有力弥补了官方在非常时期社会救济的暂时缺失,表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非常时期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就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这几个概念及其内涵来说,使用社会保障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不够贴切,也不够严谨。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是根夯不存在的。因此,相比较而言,使用社会救助一词则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也更能说明事物的本质。中国传统社会救助体系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等若干层次。除国家这个社会救助实施的责任主体之外,还有宗族救助和民间互助等形式,是对国家救助体系不足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近代尤其是民国以来,随着西方社会学知识的广泛传播,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得到建立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掌握社会学基本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与西方来华宗教力量、社会学学者一起,不仅充分重视运用社会调查来认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工作,并且能够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近代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趋向,主张借鉴西方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兼顾中国的国情与民俗,建设并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推进了传统意义的慈善概念和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发生重大改变,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在官方、民间和佛寺慈善活动三方面均得到体现.该时期由于受佛教因果报应学说和慈悲观念影响,施行慈善者遍及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慈善救济活动,对保持当时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监管体系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面貌。首先,基于社会控制的目的,国家层面的管理与监督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封建官府的监管意识与程度逐渐加强,同时人治化色彩浓厚;其次,以地方士绅和民间善书为主要推动因素,社会力量参与舆论监督则更强调道德伦理对个体的约束,但监督的力度与深度明显不够,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最后,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与自律体制虽不乏创新建树,但由于政治传统的影响,大多持续性差,且积弊深重。尽管古代慈善事业三种监管方式的实际效果受时代所限往往差强人意,但我们应对其曾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安徽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安徽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是交织在一起的,其社会救济包含了社会保障.当时的社会救济包括贫穷救济、职业救济,灾害灾难救济等,而公立社会救济占主导地位,民问救济团体很多并发辉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有唐一代的社会救济活动已比较成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法令法规和救济行政机构。1985年以来,学者仓储制度、救荒措施、慈善事业以及社邑这一民间互助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强化社会史的色彩,将是今后社会救济史研究的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11.
慈善是由社会组织、个人自愿向社会中遇到灾难、困难的人们,无偿地实施救助的一种高尚无私的奉献行为。湘西南洪江古商城慈善组织机构庞大,经费充裕,慈善活动频繁,慈善事业发达。古商城的慈善思想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12.
慈善捐赠是捐赠者自愿将财物等赠送给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用于公益目的的行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慈善事业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全面认识其缘起、现状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是多方面的现实要求、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以及丰富的理论基础其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虽然我国捐赠总额增长迅速,但捐赠水平偏低,捐赠主体和地区差异较大,而且捐赠资源流向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由科举考试进身为官的"仕途"被废除,科举制度也被彻底否定。但作为我国古代实行最久、最重要和最完备的任官制度,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重新认识和合理评价古代科举制度,同时审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对照两者之间的功过是非,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明清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预备仓、常平仓等仓储机构以及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儒家为主的诸子思想及中国早熟的“史官文化”,把神话远远排挤到“上层意识”的行列之外,并通过有意识的删改、意会,使中国上古神话发生了变形;森严的古代等级制度使神话由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文明现象变为政治和历史的附属;以“家天下”为特点的奴隶与封建统治,使中国始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没有出现一部巨制史诗,没有诞生一位超越家族的神话英雄。同西方各国神话相比,中国上古神话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世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大量调整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而这些民商方面的法律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必然受到了中国古代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对我国古代民商事法律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鉴古明今,我国民法典的制订应从社会实际出发作全盘考虑,以期适合国情、顺应民心、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难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上至国民政府,下至各种民间组织的积极关注,难童救济逐渐展开。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作为一个在华各差会的协调机构,发起全国四十余城的战时难童救济事工,成为各种难童救济组织中一股特殊的力量,也是其在华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20.
近代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由于西方慈善观念不断渗透,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经历々不寻常的发展进程,体现出中西慈善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特点。具体言之,教会慈善组织传入与发展,使得三地的慈善组织“西化”色彩日益浓郁;同时,受闽粤善堂影响较深,华人慈善团体蓬勃兴起,且与内地联系紧密。港澳台慈善界在致力于本土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一直积极参与内地的赈灾恤贫。表现了血浓于水般的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