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国内第一篇研究王小波小说的博士论文,韩袁红先生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一书是王小波研究中的巨大突破。本书作者以对王小波生命体验的关注、儿童情结的深层阐释以及对其创作谱系的细致勾勒取得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之功。此外,作者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拘泥于本土经验,将王小波的创作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去作人类精神的普遍关照,发现其宽广的写作情怀。  相似文献   

2.
以"回电"的方式面向普通读者解读王小波作品,是系列解读之一。《三十而立》是王小波整个艺术创作的奠基作品,是其小说创作渐趋成熟的标志,也是后期小说的雏形。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其"一个故事、一个梦、一个谜"的格局,深入分析王二这一人物形象,并与《时代三部曲》中其他王二们作深层对照,指出众王二与此王二一脉相承,体现其随着岁月流逝,从快乐到苦闷、从纠结到绝望这样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重建的想象空间——池莉小说的女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建的想象空间,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主要追求和审美特征.从《烦恼人生》到《细腰》,所有的中、短篇小说无一不是重建的想象空间.何谓想象空间?池莉的叙述文本表明,那是人的生存状态,包括精神空间的生存状态和现实空间的生存状态.池莉认为,生活,人生过程本身,意味着千奇百怪,包含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女作家凌叔华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古韵》,通过写作观照自我,在观照自我中完成创作。这样,文本中的自我与生活中的自我难以分开,从而在文本中追寻着现实自我的轨迹,并将其美化,塑造成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自我在真实、想象、隐藏中穿行,以期达到人格精神的升华与自我生命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需要想象。所谓想象,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象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当想象展开的时候,就会如陆机《文赋》中所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从小说《午后悬崖》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入手,探究鲁迅式思考对后代作家的影响。文章主要从死生之意义、社会财富的分配及国民精神审视三个方面来探究鲁迅式思考在后代作家作品中的再现,从而认识鲁迅小说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鲁迅因格式的特别和表现的深切而影响着整个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在刘震云眼中,鲁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民族反思精神,但也存有缺乏文学特质的遗憾.所以刘震云在学习与贴近鲁迅小说传统的基础上,还分别在小说表达色调、叙事视角和立场、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创作观等方面进行发展与拓新.刘震云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小说在思想上与文学上的统一性.尤其在创作后期,刘震云走上了发展创新甚至颠覆鲁迅传统之路.  相似文献   

8.
《怀旧》是鲁迅的首篇创作小说,也是他的唯一的文言小说.这篇作品在鲁迅的整个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由此发轫的.鲁迅后来的白话小说与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怀旧》堪称是鲁迅的奠基作.这诚如一些外国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怀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呐喊》中的小说的雏形;显示了作者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预告了中国文学新世纪的来临.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怀旧》进行剖析,并探讨它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对鲁迅后来白话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诗意是王小波小说最鲜明独特的风格。本文通过对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文本分析 ,展示了这两种创作品质在这篇小说中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的美学理论,很值得新时期小说家学习与继承。本文通过对鲁迅《药》《孔乙已》《明天》《白光》《社戏》《故乡》等小说的具体分析,从自描手法、心理刻划、人物塑造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生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发现尼采哲学的痕迹。而在鲁迅后期的创作中,由于生活经历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扬弃,从而具有他自己的色彩,但我们仍然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尼采对他的影响仍然存在。文章以《铸剑》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分别指出"超人"、"怀疑主义"和"权力意志"这些尼采的哲学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显现与嬗变,体现尼采对鲁迅后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在提及自己的文学师承时,盛赞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声称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就是被《情人》固定下来的。《情人》充满诗意的语言、流动的韵律、精致的结构、适度的篇幅以及对小说创作完美化的追求.对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创作中,《野草》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中,悖论话语作为《野草》阐释的重点之一,理应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拟从思维品格、哲学品格、美学品格三个方面对此予以探究,以期呈现出它在鲁迅精神世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艺术接受中的想象是十分活跃也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依照想象的心理特点,艺术接受中的想象一般不抛弃激发想象并大致规范想象的性质和范围的艺术原型。因此想象的结果总包含有艺术原型的某些因素,如鲁迅所说,读小说想见的人物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但想象又毕竟是一种创造新形象的活动,因而艺术接受中的想象又不是对艺术原型简单的再现和复制,同时也有接受者的过去经验和记忆表象的重组和再造,结果亦如鲁迅所说,读小说时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  相似文献   

15.
走向卡尔维诺——论王小波对卡尔维诺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浩 《文教资料》2008,(13):17-20
自由想象、追求小说叙事无限性是促使王小波走向卡尔维诺的重要因素,而这同样是卡尔维诺艺术经验中的重要环节.王小波和卡尔维诺同样抱持着自足文学观,他们视小说为一种智力活动的领域.他们的小说同样重视自由想象、叙事无限性,这同时也是他们小说如何从二十世纪文学危机中突围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午后悬崖》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入手,探究鲁迅式思考对后代作家的影响。文章主要从死生之意义、社会财富的分配及国民精神审视三个方面来探究鲁迅式思考在后代作家作品中的再现,从而认识鲁迅小说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固然有《白光》式的“独角戏”,有《示众》型的“群象体”,还有《风波》之类很难判定其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篇什,但就多数作品而言,其中的人物形象确有轻重主次之分。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代不乏人,高论迭出,而对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综合考察似尚不多见。本文拟着重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检视一下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借以窥探作者的艺术匠心,以供今日短篇小说创作之借鉴。次要人物是一篇小说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因而,在一个高明的作家手里,一篇小说的次要人物不应该是游离的,更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它和作品的其它要素胶结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加深,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的情形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颇有争议的一篇,作者试图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来深入解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求文本的真正旨归。  相似文献   

19.
在《呐喊》与《彷徨》中,《明天》、《祝福》和《离婚》是表现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在过去的研究中,大家更多关注的是这3篇小说在反封建礼教方面的共同性而忽视其创作上的不同,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来阐释鲁迅小说创作以及思想意识不断演变的轨迹,挖掘小说本身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静农的小说《地之子》在选材和创作手法上都是师承鲁迅,呈现出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较高水平,同时又在批判与悲悯、理性与感性低徊矛盾以及悲情色彩两个方面体现出五四时代台静农的个人风格。台湾期间的散文集《龙坡杂文》笔力老到、内容博大丰富,融时代悲辛与知识品格于一体,有五四精神之风。本文在阐述《地之子》和《龙坡杂文》艺术特色基础上,分析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倾向、精神品格,探讨魏晋精神对台静农创作和人生选择的影响,以及二者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