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如今,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认同,根据贝克的观点:现代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环境和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等,它几乎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风险是隐形的,并且具有高  相似文献   

2.
李京丽 《新闻界》2020,(2):88-94
网络社会风险研究是多领域的交叉研究话题,目前的研究要么以风险社会作为宏观背景,要么从中微观角度对风险进行具象化、细分研究。专著《网络社会风险论:媒介、技术与治理》从媒介与风险的关系、技术与风险、网络社会风险治理三个相互勾连的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网络社会风险研究从技术逻辑、内容生产与传播到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形成了网络社会风险研究的宏观图景。研究既有"沟通资本"和"信息转换鸿沟"等重要理论拓展,又颇多观点上的真知灼见,为后来者进一步深入探索该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版图和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4.
胡忠青 《新闻界》2008,(3):14-16
从新闻传播的规律角度分析,传媒在传播风险时面临着理论困境,即新闻(预测性报道、新闻策划)事实的先发性这一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导致了传媒在传播风险时的必然"迟到",而风险的潜在性与新闻显著性之间的矛盾、传媒自身特性等问题必然会使传媒在风险社会中充当"报警"而不是"预警"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时<读者>"危机公关"案例的回顾阐明:任何组织都必须将其公共关系行为贯穿和有机融入其全部运营活动过程当中;在危机已成为一种常态,危机事件可能随时"迸发"的现代风险社会,危机公关的要诀是将"危机公关"日常化,其基本准则是"以公众利益为本",要避免将公共关系"技术化"的片面取向.  相似文献   

7.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研究了传播与风险扩大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媒体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之一。本文试借鉴这一理论框架,从"放大"的视角来观察微博在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特点。并以"陈永洲事件"作为案例,宏观上观察事件在微博中的放大途径,微观上观察微博文本中的"责难信号"以及信息流等问题,试图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受众又是如何与之互动的。  相似文献   

8.
杨馨 《新闻界》2020,(2):60-68
在媒介化社会逐渐成为现实的今天,媒介化理论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夏瓦将媒介化视为基于媒介制度的社会结构化转型,库尔德利则将媒介化视为媒介成为人类社会"元资本"的实践化进程,但他们的理论或是面临着坠入结构功能主义窠臼的风险,或是面临着"意识形态批判"的指责。在媒介已经下沉为一种经济基础的今天,只有对"媒介化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更好地理解媒介化力量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奠基与形塑。  相似文献   

9.
张宇 《东南传播》2012,(4):12-13
决策风险是当代风险社会的主要风险之一,专家体制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决策制定的重要机制之一。风险发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困境。本文将专家体制作为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大众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试图提出一个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专家体制和大众媒介这三者,在造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困境中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就开始了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与探讨.中国也先后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2月的冰雪灾害、5月的汶川大地震、9月的三鹿奶粉等事件,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同样面临着"风险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大学生自杀","杀害学生"的事件,在一些都市类媒体上频频呈现,甚至在读者当中引起恐慌.这使笔者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一本专著<风险社会>,他在该书中说,21世纪面临着"异常情况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情况"的危险,人类社会正步人"风险社会".①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的信息社会里,过去的"异常现象"似乎慢慢变得"寻常",整个社会的风险系数也随之加大,社会面临着"失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网络技术已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在网络文化形成过程中,人们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在焦点事件刺激下逐渐形成差异化的社会认同和处世心态。在这些变化里也透显出一定程度的群体心理极化趋势。根据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这种由群体心理极化增加的文化风险,形成了新的文化安全问题。本文以一种检视的视角审视流行的"屌丝文化",通过分析极化心理的表征及文化形成中的媒介环境影响,试图找寻疏解极化心理的路径,进而解决文化风险引发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183;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从学理的角度将“风险”作为理解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加以系统的阐释。在《风险社会》一书中,贝克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类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这种风险是那些已存在、面向未来的种种有危害的不确定因素”。[1]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社会巨变是其凸显的核心意象,“社会的不断现代化”加大了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带来了一些非传统意义的风险,如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所带来的舆论风险即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我们已经身处"信息化时代"和"媒介化社会",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的媒介化"和"媒介化的风险"。新媒体的普及和蔓延更增添了危机传播发生的机会,而媒介融合则将这一局面搅动得更为复杂和多变,许多传统的危机传播管理经验和观念遭遇空前的困难。当"危机传播"遭遇"媒介融合",我们需要全方位地重新思考"危机传播管理"这一命题。从本期开始,本刊邀请两位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青年学者王朋进和来向武,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危机传播管理"从理念到操作的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遭受着各种风险与危机,尤其是"舆情"与"疫情"引发的风险与危机,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幅复杂多变的风险图景,由此,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构显得特别重要.在"舆情"与"疫情"风险传播中,通过"焦点事件",找准舆情危机的"阈值",利用"耗散结构"进行议题阐释;重视议题的公开、公正与透明,把握传统媒体与...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险社会的知识化、网络化和媒介化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新闻传媒居于风险社会的重要位置。新闻传媒在预警风险、报告风险、化解风险之外,也有可能放大风险、转嫁风险甚至制造风险。同时,新闻传媒在制度上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也具有相当的风险性。新闻传媒应该具备协商和协调的社会功能,与其他的社会组织和部门合作,共担风险并共抗风险,在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更为积极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7.
全燕  李薇 《中国出版》2016,(10):35-38
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经常造成风险的社会放大现象。文章从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理论出发,对庆安枪击事件如何遭受风险的社会放大进行了分析,指出突发事件的报道应该充分考虑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涉及的四个方面,即信息过程、制度结构、社会团体行为和个体反应,并应从促进风险沟通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传播与引导,防止风险的社会放大。  相似文献   

18.
毕翔  唐存琛 《图书馆》2020,(2):68-74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从潜伏期到平静期造成了远超事件本身的衍生效应。在事件趋于消散后的一段周期内,舆情仍对社会产生影响、构成风险。文章基于风险社会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对后舆情时期的事件与公众态度趋向、社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政务舆情事件例证政府行为变革的模式,论证了在后舆情时期应对社会风险做出的组织与管理改良、制度与决策调整等方面行为的必要性及其可引导并控制舆情反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宏观社会历史视角考察"非典"十年以来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提出风险社会和重建现代性构成了公关事业演进的语境,而互联网时代的对话主义则主导了公关范式。"非典"昭示了现代性危机和风险社会的到来,致力于沟通、共识和信任的公共关系特别是危机管理在随后十年获得较大发展。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出路在于"对话以重建现代性",尤其是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支配式宣传到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化解风险、维系利益认同、再造意义共同体,成为"非典"至今公关发展的主线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春雷  凌国卿 《新闻界》2013,(16):60-66
新媒体因其技术特性和公众自由参与传播,对突发性事件的既有报道在高风险语境下形成了风险诱发的框架,新媒体本身充满了危险且可能再制造风险。基于此,在媒介化社会里考察群体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并清晰梳理新媒体风险的过程尤显迫切。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还原出新媒体报道框架形成的风险场域,试图层层"削剥"出在框架要素作用下风险生成的内部机制,以此来探究新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后面临的被放大和被制造的风险,分析新媒体风险再造的过程,以期能够助力新媒体匡正报道框架,最终使新媒体传播步入可控轨道以消解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