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斑斓的明代市井图——兼议《型世言》的叙述与审美视角朱成蓉1992年,法籍汉学家陈庆浩先生在搜集中国域外小说资料时,于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明代话本《型世言》,使这部奇书在被湮没数百年后,终得以异葩重放。整个文学史界为之轰动,一致认为,这是继当年王古鲁...  相似文献   

2.
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问世20余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面对这一现实,福山也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重新反思。我们也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准确定义政治合法性,客观认识"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3.
五代北宋国子监于显德二年至开宝五年完成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十二经单经《释文》的刊刻工作,所刻单经《释文》与五代监刻群经经注本相配,其中《序录》刻于《周易释文》之前。北宋国子监于景德二年新刻《老》《庄》单注本,并为其附刻单书《释文》,至此五代以来国子监分批刊刻单经、单书《释文》的工作最终完成。景德二年以后,北宋国子监在单经、单书《释文》基础上整合编刻了整套三十卷本《经典释文》,南宋绍兴时国子监本即据以翻刻。附刻单经、单书《释文》随诸经、《老》《庄》单注本频繁传刻,成为北宋初至南宋中叶《释文》主流传刻方式。包括北宋汴京巾箱本、南宋严州本、温州本《仪礼》、南宋初金刻本《周礼》、尤袤藏宋本《春秋》三传及南宋国子监、抚州公使库、兴国军学所刻群经在内的两宋群经经注本普遍遵循五代北宋监刻群经旧式,于书末附刻单经《释文》。大多数现今可知的宋代单经《释文》刊本皆是附刻之本,在流传中与经注正文分离。南宋中后期,《释文》逐条附刻本逐渐成为新的主流传刻形式。单经附刻、整套单行、逐条附刻三种《释文》传刻方式在产生时间、传刻形式、文本质量上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五代两宋《释文》传刻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4.
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著的《废艺斋集稿》是一部教授残疾人学习篆刻、风筝、编织、脱胎、织补、印染、竹雕和烹调等谋生技艺的文献。因为曹雪芹留世的作品并不多,所以自从《废艺斋集稿》进入学术界视野以来,专家、学者对其是否为曹雪芹佚著的研究、考证、讨论及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中后期,日本读本小说作家上田秋成创作了怪谈小说《雨月物语》。《雨月物语》中有3篇翻案自"三言",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文本元素的同时,能够在其作品融入日本传统文化等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使得《雨月物语》虽然翻案小说,却极具日本文化特色。本文对比《雨月物语》和"三言"的内容,论述上田秋成的文化改造创新手法。  相似文献   

6.
舒姝 《文化交流》2017,(8):21-23
正最近,"仙恋"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片大火,"火光"充斥荧屏内外,一刷微信朋友圈,满屏尽是"三生三世"情,处处都有"十里桃花"香。不管是收视率还是网络点击量、口碑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的单集最高收视率破2,全网播放量突破300亿,成为毋庸置疑的现象级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故事核心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唯美爱情故事,讲述了青丘帝姬白浅与九重天太子夜华的三生爱恨、三世纠葛的故事。原《三生三世》系列小说有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证了唐高宗总章元年至上元元年卢照邻、王勃、骆宾王、李峤、杨炯杜审言、刘希夷等24位诗人166首诗歌的创作年份。这七年中,诗歌创作的亮点是:卢照邻婆娑蜀中,放旷诗酒;王勃入蜀,寄情山水;骆宾王两度从军,开盛唐边塞诗之先声;刘希夷开始登上诗坛。系年涉及作者考辨、校勘训释、诗人生平、创作背景、史实地理、诗歌本事以及诗人间的交往唱和,对史志记载有误及旧说不确者,时有订正。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0月19日至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正式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以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被中英两国媒体作为重要外交事件加以报道。本文旨在分析《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报道"习近平访英"的新闻框架,以及我国主流媒体在内容呈现上的特点,为我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构建提出建议。一、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关于"习近  相似文献   

9.
一位远非沿海地区的学者,不畏收集资料的困难,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港台文学。先是有近70万言的《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问世;在香港回归之前,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48万字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古远清教授这册香港文学首部...  相似文献   

10.
"非存在"是柏拉图《智者篇》的一个重要概念,柏拉图在文本中运用理念结合法对"非存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文以《智者篇》为文本依据,拟从"非存在"与相异关系出发,对"非存在"的特性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加深对"非存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朱子遗集一种的编辑者李日和校定者李光墺、李光型等的查考,确定了该书的书名、责任者、版本、刻书者和刻书地。特别是通过对上述人物的考证,将本书的刊刻年,由康熙在位的61个年头这一时间段,确定为准确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通过此例,阐述了笔者的如下观点:重视对古籍中出现的责任者、校刊者、抄写人等相关人物的查考,对我们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3.
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从生存方式上说,孔子在这里批评的恰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沉沦。与孔子的区别在于,海德格尔虽极力避免对"沉沦"作任何道德评价,却希望人们能走出"沉沦",做回本真的自己,但对召唤的此在本身是什么却始终未置一言。  相似文献   

14.
1984年初,我受命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这次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与过去的《曾文正公全集》有很大的不同。同治十一年春,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被朝廷谥为文正。曾国藩生前曾说过,他的文字不刻集公开发行,只留与子孙观览,其原因是价值不高,“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他以此种理由拒绝刻集,或许是真的出于谦虚,或许另有考虑。但是,其家人并未遵照他的这个遗嘱,在他死后的第五年,即光绪二年,由湖广总督李瀚章牵头,有他的弟弟国荃及儿子纪泽参与编辑的《曾文正公全集》便刻印问世了。这套书出来后,立即成为风行海内的…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月29日的《藏书报》,刊登了陈炜先生所撰《<镜花缘>版本知多少》一文。陈文根据《连云港市艺文志》的统计,列出了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镜花缘》除外文译本外的25个版本,其中清代版本20个。但据笔者所知,《镜花缘》作为当时的一部"畅销书",以有清一代而言,其版本远不止20个。笔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为基础,根据本人知见,对陈文中所著录的《镜花缘》的清代版本作了补充,详细著录并考证了各版本的版刻特征及其刊刻、收藏的源流,纠正了前人著录中的讹误。另外,对《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也作了简单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对于春秋时期息夫人的事迹,《左传》《吕氏春秋》《列女传》中有三种不同的记载。其中,《左传》的记载较为符合历史原貌,《吕氏春秋》中的相关片断属于传闻异辞,《列女传》中的论述则是经学话语背景下的产物。依照《左传》所载,息夫人被虏入楚,与楚王共育二子却始终"未言"。后世的阐释者对于"未言"二字给出了各种解释,从而建构起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文本,息夫人的形象也有所差别。历代歌咏息夫人的诗歌,虽然大多都基于《左传》,但诗人也表现出同情、谴责、嘲讽三种不同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萧云仙本事根据新文献可以确定为李畝。将笔者发现的李畝在桌子山之战和署理大通卫前后的诸多史料,与传记和小说相对照,可以证明吴敬梓笔下战争描写并非凭空臆造。而结合《提督杨凯传》的记载,又可以发现吴敬梓对两场战争的起因、过程与结果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剪裁与改写。吴敬梓笔下的萧云仙和汤镇台故事无意呈现真实的战争,而是要表现战争中将领们的现实遭遇与人生困境,表达对"兵农礼乐"治国方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郑风作为《诗经·国风》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历来为文人学者所乐道,孔子在《论语》当中提出了"郑声淫"的说法后,更是成为人们对郑风讨论的一大较为主流的观点,围绕该说法的讨论也从未停歇。本文从"郑声淫"与"思无邪"这一对矛盾出发,追问二者间的逻辑关系与具体指涉,从而实现对"郑声淫"含义的探究。首先,从《论语》及同时代的相关文本中寻找内证与外证,来考证"声"与"淫"的潜在含义。其次,基于孔子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对《诗经·郑风》和《关雎》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相左之处,并由此判断"淫"的具体含义。最后,将郑风、郑声与郑诗相联系,辨析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并将其各自的特点作为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来进行审视,关注"郑声淫"在文本上的表征,并尝试对此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上博简《诗论》第28简所评析的是《诗经》中的论"言"三诗。今缕析简文的上下文意,可以将缺失文字略为拟补。《巧言》、《墙有茨》和《青蝇》所写之言皆非良善之言,而是谗言恶语或者是不当之言。简文表明孔子就如何对待这类言语所持的态度。从《论语》等文献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语言观的主要方面,那就是慎言与言而有信。然而,如何对待谗言恶语却没有专门论及。孔子拈出论"言"三诗加以评析,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孔子在这个方面的态度。这对于全面认识孔子的语言观当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刻一百二十卷本《说郛》收录的《常侍言旨》一文在传抄过程中,将"朱崖太尉所续《柳史》第十六条"误抄为"《桯史》第十六条",从而影响了四库馆臣对岳珂《桯史》命名原因的判断。对于"桯"的解释,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本文将"桯"字的几种音义予以分类整理,并认为《桯史》之"桯"应读为"tīng",是床前长案的意思,放置在两个隐几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