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朱熹的理论中,大学之道重在"格物"之功,更重在长久积习后的豁然贯通,并以此达到"至善"境界。而"至善"的精髓就在于众人应"知其所止",使道德建设臻于至善,最终成就个人认知与德性的圆融。作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儒者理论层面的"知"始终离不开生活中的"行",如何让"格物"启发过后的本心之理指导实践是"内圣外王"之道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剖析,力图阐释老子所宗尚的"道"实乃"自然之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二者确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老子"自然之道"美学内涵的三个主要特征:以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揭示"道体"所推崇的"真";以正反两种态度强调与"大道""规律"同一即为"善",反之即为"恶";通过倡导"朴""拙""啬"等观念,突显其反对人为矫饰、扭捏造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根本要做到一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使教材成为师生间特殊的对话者.它是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意识,在智慧、道德、身体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审美上近可能接近真、善、美的社会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1,(4):129-129
于凯在《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诚信”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信用机制的核心要素,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化、人际整合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这一观念是由“诚”、“信”两个基本概念组成的,两者涵义相近,大体可以互训。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的哲学存在深重的、似乎不可克服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儒家哲学被视为一个从西方宗教意义衍生的传统,我们可以很顺畅地在西方框架内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而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代价。对中国进行概念化与理论化,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家职业偏见,也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汤一介先生对哲学学科有着全球性和多元性的理解,对汤先生来说,哲学家的责任,是要用我们的文化资源,为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新思想,生产所需的社会学识。在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解读中,人类道德和自然和谐——真、善、美——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汤一介的出发点和他采用的中国哲学中具有最广泛和最根本意义的特定范畴即是"天人合一"。汤先生将"天人合一"作为"真"或者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的终极来源的道德律令。随着汤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出现在西方的书架上,新一代的年轻哲学家也将分享到这一学识与贡献。  相似文献   

6.
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扭曲。从生存方式上说,孔子在这里批评的恰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存在的"非本真状态"——沉沦。与孔子的区别在于,海德格尔虽极力避免对"沉沦"作任何道德评价,却希望人们能走出"沉沦",做回本真的自己,但对召唤的此在本身是什么却始终未置一言。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同一时期,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但他们思想中的"善"和"仁",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亚里士多德的"善"指的是对职责履行的完善,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孔子的"仁"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范畴,同情心、道德、平等、孝悌、忠恕等都属于"仁"。本文即具体探析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三字经》《弟子规》一类的"启蒙"读物从其根本性质和最终目的而言,并非"启蒙",而是"蒙昧":造就愚民和奴才。它并无学理性和学术性,因之亦不是什么"国学"经典,而是普及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害的通俗读物。"国学"以儒学为身家性命之所在,儒学的压抑人性、扼杀个性、尊崇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等基本观念和主张,适应着、迎合了建立大一统、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需要。"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用鲁迅先生的话,乃是"侍奉主子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并且它还可以为异族统治者统治我们服务。我们似乎不必非要将五四以来的新学同传统"国学"联姻,打造为一个整体性的中国学术大家庭。传统"国学"尤其是当下大陆新儒家对于新学乃至普世价值的对抗不会短期消弭,他们不可能接受王富仁先生所提出的"新国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成人"在先秦时期多用于指"如何成为具有某种品德或才全德备之人",并非仅仅简而释之"对他人的成就",尤其是在孔子思想里,"成人"具有开放性的品质。孔子的"成人"观念强调了因境施教和因材施教,主张弟子要有纯粹的仁义道德追求,在整个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弟子"执两用中"的道德启发。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发展历两千五百年,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尤其是20世纪中叶海外新儒家"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出现,大有喧宾夺主之势。细究新儒家"道德的形上学",即坚持一切中国文化的成分都必须安排在形而上学体系之内,这大有"西体中用"之嫌。道德的形而上学(心性之学),不是儒家的本怀。  相似文献   

11.
聂涛 《文化学刊》2015,(1):181-184
儒家传统人文学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目标,重点在人生实践而不是知识体系。如何在现代重建儒家传统人文学术成为中国崛起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学记》所见,围绕为学之"道"与为学之"术"两个方面,首先应明白儒家传统人文学术的终极指向,即为学之"道"的内涵,从而通过"志""信""乐"与学不躐等、博约相济、为学次第等为学之"术"形成传统学术的正信与正见,最后开展"正行"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历史学家依田憙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日近代化差异,认为中日前近代文化是两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在前近代就已形成,中日前近代文化虽同为封建文化,但是差异很大。传统文化性质不同,日本传统文化性质是文化摄取性,中国传统文化性质为文化发生性,日本比中国更易于接受西学。文化形态方面,"文化基本形态"不同,日本为"并存型",中国为"单一型";"摄取文化的形态"不同,日本为"全面摄取型",中国为"部分摄取型",日本文化形态比中国文化形态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前近代日本西学发展超过中国。教育形态不同,日本"普及、提高能力型"教育形态比中国"选拔、达到目的型"教育形态更有利于教育普及和能力提高。社会协作不同,日本"非亲族协作型"以"忠"或"义理"为伦理观念,中国"亲族协作型"以"孝"为伦理观念,日本社会协作比中国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日本前近代文化比中国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和思想启蒙,有利于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人性和伦理     
在"人性的系统模型"的第6个层次上,人是一个耗散结构,吸收负熵,排出熵;损坏各处,构建一处。这是人性最深层次利己性的科学证明。系统哲学的道德律令是利己但不自私。人性恶是天生的,而善则需要培养。应当注重基本道德的培养,诚信则须从政府做起。  相似文献   

14.
诚信,自古以来便是各个民族必须遵守的一种基本道德,也是人与人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信,无欺也"。信不仅是儒家五常之一(仁,义,礼,智,信),也是儒家所倡导的五德之一(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信是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之一,对于员工,唯有信才可能被任用,对于企业管理者,唯有取信于员工才能统帅员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仁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道德修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思想,均与情商五大能力自知、自制、自励、知人、待人等息息相关。同时论文探索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结合情商培育,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研究,传承与发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在商业活动中,与"无商不活"密切关联的则是"无牙不商"。"市侩"作为中间商本是通过居间中介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出身于市侩的杰出人物。但一当其遭到污名化之后,便成了奸诈势利小人的代名词。"市侩"的这一演变,是因其中一些从业者唯利是图不端的欺诈行为而蒙羞积垢,一如"车船店脚牙"之"牙","六婆"之首的"牙婆",无不是善与恶的双重本性在崇善惩恶的道德取向的博弈和公序良俗法则的裁判与规范的结果。对此,本文即以所发掘、爬梳的相关的历史故实作为印证。  相似文献   

17.
诚信之境     
有学者认为,从诚的真实、诚信之义进到诚的境界,是心灵的超越。在中国最早将诚信纳入哲学范畴上升到境界的是孟子,孟子在《离娄上》中是这样表述的:“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18.
传统对外观念对晚清外交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古代没有近代外交观念,实施的是所谓羁縻之道,其"羁縻勿绝"观念成了清政府议抚求和的直接理由,并融入到条约关系之中。历代王朝的"怀柔远人"和"一视同仁"观念,将与他国交往视为单向赐予,在晚清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进行勒索,且得以均沾他国所攫取的各种特权。"因俗而治"和"不治治之"的观念和方针,对清政府让弃主权产生了深刻影响,且在涉及朝贡关系的交涉中也处于被动,但其中蕴有尊重他国主权的要素。春秋时期产生的"要盟无质"或"要盟不信"观念,在列强以武力强迫中国订立不平等约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转为本能的抵拒,并留下了具有某种价值的思想资源。其他如天朝观念等亦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对外观念虽有消极的一面,但含有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信"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在中国先秦儒家的"信"观念里,"信"关乎个人安身立命,关乎邦国生死存亡。亚洲小国泰国信奉佛教,泰国人有"信"的自律。欧美发达国家有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国民守"信"。中国当前的"信"现状堪忧,需进一步完善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健全诚信法制建设,落实法制化管理实践,加大社会失信惩治力度,营造社会"信"氛围,提高国民"信"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