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澳门成为东西方化交流的枢纽。400年前,许多赫赫有名的西方宗教、化人士和科学家从澳门走向中国内地。中国一些主张“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也先后到澳门观察和了解西方化。直到本世纪初,澳门仍是东西方互相了解的窗口。现在更是东西方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至善"思想,中世纪时"上帝至善"的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慈善意识,到近现代,慈善意识社会性已十分突显。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关慈善意识的论述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又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浑源县中和育婴抚孤院是晋北地区著名的民间慈善组织,较为完备的制度使得该院的慈善活动得以稳定有序开展,带动了周边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些制度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规范着该院的内部机制,呈现体系化、法规化的特点,带有一定民主化的色彩,它显然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民间慈善机构了,已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近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民间慈善组织作为政府福利机构的补充,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救助困难群体的有限性。组织公信力是直接关乎民间慈善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确保与提高既要依靠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又需要政府对其有效地监管,但是我国政府缺乏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监管政策,既没有赋予民间组织合法身份,又缺少有效监管方法,阻碍民间慈善组织的长效发展。本文将明晰政府对民间慈善组织监管缺失的原因,论证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探索从政府监管角度提升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幼儿园到大学,澳门目前有199所,在校就读学生10万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校81所,学生4万人。在校学生人数约占澳门人口的1/3。澳门教育实行以私校为主的多元化办学制度。澳门政府开办了20所为葡裔子女及公务员子女服务的官立学校,其他中、小学及幼儿园中,由社会上热心教育的人士以及工会、商会、妇联、街坊会、慈善机构、宗教等社团开办的私立学校就有165所。93%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是澳门教育的一大特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7.
澳门是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也是西方了解和进驻中国大陆的首选 ,葡萄牙最早进驻澳门时 ,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形式当中 ,两个世界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 ,两国的政治形势以及当时世界的趋势 ,对葡萄牙进驻澳门的影响很大 ,而且也影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 ,澳门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 ,曾起过特殊的作用 ,从中国文化史角度看 ,澳门是东渐的西学在中国的第一着陆点、植入点和散发点。那些传播西学的传教士如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朗世宁、马礼逊等都是首先到澳门 ,然后才由澳门到中国内地。不仅如此  相似文献   

9.
追寻文化身份是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特殊文本,在华裔作家们的笔下不断地被解构和重建。华人移民在适应居住国文化的同时,难以抹去固有的民族集体记忆,在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华人移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世界观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文本细读,分析在不同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以阐释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0.
在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澳门人在妈阁庙前葡萄牙人当年登岸的地方,建起了讲述海的故事的博物馆。海事博物馆所采用的主题不但反映了澳门,还系统地讲述了中国与葡萄牙的海事方面的历史,及大海对人类文化的影响。馆内充满着大海的气息,门厅的浮雕像,讲述着澳门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在地下展厅,介绍了中国南部渔民群体的生活及澳门渔民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作为缓解社会矛盾效果显著的方式之一,慈善文化逐渐成为一个极富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梳理慈善文化定位、慈善文化的历史变迁、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慈善文化建构对策及企业慈善文化培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慈善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伟见 《职业圈》2012,(31):83-83
当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学术知识有效融合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反应和力量一个基于“以人为本”价值观、人和团队能力的西方教练技术,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情境下的管理和沟通工具,或许更适合于作为中西方管理对接的桥梁,对此的持续探讨与实践则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公益慈善事业迅猛发展,现代慈善体系逐步建立。“依法治善”、专业化管理等先进理念应用于行业实践,社会爱心凝聚成磅礴力量,助力实现“全民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宏伟目标。如今,中国正积极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际形象,努力争取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公益慈善领域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的不竭之源。对善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传统善文化的德育资源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善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具体路径,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中国形象建构的"视觉危机"在西方传统的媒介叙事逻辑中,中国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表征系统。(1)华人学者彭增军通过分析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十年间的中国议题报道,发现两份报纸的涉华报道逐年上升,而且整体的报道框架是负面的。在政治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上,西方媒体则表现出了更为苛刻的报道立场,尤其是采取了极为显著的负面框  相似文献   

16.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通过派遣大量传教士与中国进行了深入接触。这些北欧传教士的著作和描述对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方面导致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偏见,另一方面又使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好感,同时还有些内容有待发掘。只有彻底了解中西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才能超越偏见,创造出更为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1 2月 2 0日 ,位于中国南海之滨、面积只有 1 6平方公里的澳门 ,一度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那里举行着被诗人形容为游子回归母亲怀抱的盛典。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也许只是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而学术文化界对澳门的兴趣则更为长久和广泛。从 1 6世纪中期开始 ,澳门这个狭小的半岛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扮演着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角色。它成为中国与欧洲诸强交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舞台。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剧。由此形成的澳门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侨华人媒介实践在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海外华侨、华人的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海外华文传媒也迎来新的发展高潮。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又先后提出"和平崛起"、"软实力建设"和"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华侨华人的传播实践也因此备受关注。这其间,西方学者对华侨华人媒介的研究呈现出多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的哲学存在深重的、似乎不可克服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儒家哲学被视为一个从西方宗教意义衍生的传统,我们可以很顺畅地在西方框架内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而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代价。对中国进行概念化与理论化,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家职业偏见,也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汤一介先生对哲学学科有着全球性和多元性的理解,对汤先生来说,哲学家的责任,是要用我们的文化资源,为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新思想,生产所需的社会学识。在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解读中,人类道德和自然和谐——真、善、美——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汤一介的出发点和他采用的中国哲学中具有最广泛和最根本意义的特定范畴即是"天人合一"。汤先生将"天人合一"作为"真"或者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的终极来源的道德律令。随着汤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出现在西方的书架上,新一代的年轻哲学家也将分享到这一学识与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步入近代之前呈现出较明显的稳定性。但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主要对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程,并概括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