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剖析,力图阐释老子所宗尚的"道"实乃"自然之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二者确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老子"自然之道"美学内涵的三个主要特征:以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揭示"道体"所推崇的"真";以正反两种态度强调与"大道""规律"同一即为"善",反之即为"恶";通过倡导"朴""拙""啬"等观念,突显其反对人为矫饰、扭捏造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以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为例,认为选择关键词与论者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写作动机高下决定关键词选择后预期言说目标之高下。刘勰志存高远,《文心雕龙》选择49个关键词都与他的写作动机吻合。刘勰言说关键词所传达的讯息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代的老子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观点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用"道"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的规律。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虚无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孕育万物。"反着,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里,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的,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这种物极必反的微明之理,正是提升个人品质、治理国家的最好修为。"无为"即是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金融企业不讳言以盈利为目的,但“利”要以“法”为约束,要以“信”“义”“道”为前提。我在长期金融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不妨可作为个人对“金融之道”的某种理解。  相似文献   

5.
唐双宁 《职业圈》2011,(22):56-57
金融企业不讳言以盈利为目的,但“利”要以“法”为约束,要以“信”“义”“道”为前提。我在长期金融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不妨可作为个人对“金融之道”的某种理解。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并非如冯友兰所言的"无中心思想"而落于洋洋洒洒,道即是其纲领,而且对道之性格作了深刻阐发。夫道者,无所不在,无形无象,而应变无穷,然其又是恒常实存。故凡万物之生息长养,与夫自然界之一切现象,殆无能自外于斯道者。因此要顺其自然,以合于道。  相似文献   

7.
"定势"说在刘勰的风格论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现观定势理论,其原则仍能为我们为一篇创作做具体的体裁定位,体现其现世价值与意义。本篇所论重点在于论证其"体势相须"的观点并将《定势》放入刘勰整体文学思想中究其要义及其对现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子与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关于世界本体的概念,分别为"道"与"逻各斯"。这两个概念虽有共同性,但其差别却是根本性的。从本体论上看,"道"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的存在,而"逻各斯"却是一种"有"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是无法用语言把握与认识的,是不可言说的,必须通过整体性的体悟方能认识;而"逻各斯"恰好相反,是可以言说的,通过理性的概念分析,能够对其理解与认识;从价值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人要自然无为;但赫拉克利特却高扬人的理性,使人充满自主精神。理清"道"与"逻各斯"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西哲学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局限,以便更好地会通中西哲学。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0,(3):162-162
<正>武薇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众多高校校训皆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不仅体现圣人先哲对"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奇特功能,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新时  相似文献   

10.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客家古邑(是指今广东省河源市所辖五县即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源城区等地域地理的范畴的统称,是秦设古龙川的一部分)家训中的言行举止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为官之道和交友齐家之道等"四道",堪称家训文化最值得称道的智慧之光。对于破解今日社会之道德滑坡、公德意识薄弱、美德式微等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变迁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谓用之恰逢其时,若加以科学继承、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必能实现今人"修、养、治、平"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大学》篇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大学?显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也。自古以来人们对大学的解释不外乎为两种:一是大学即是博学。如汉代郑玄所言,大学就是"博学可以为政也"。二是大学即大人之学。如宋代朱熹所言,大学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以外的"大人之学",即伦  相似文献   

12.
《易经》泰卦■的"内阳而外阴"和否卦■的"内阴而外阳"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复卦■的"反复其道"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运动之道。复卦既显示了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结构之道,又彰显了太阳系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以一控多"的系统论。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源自太阳乾元之体的本质特征。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中心和核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太阳"日新之谓盛德",德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生生之谓易",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太阳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根源就是道,根源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道心,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是对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13.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离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  相似文献   

14.
吕锦绣 《职业圈》2010,(16):26-2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之道,就像人类安身立命的宇宙一样,真实不虚,而道的最高境界又须厚德载物,大象无形。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文体论中"释名以章义"主要采用了"音训释名"的方式,这与作者刘勰的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在分类分析《文心雕龙》文体论各篇所采用的音训方式基础上,说明刘勰在音训运用上的得失,以及对后代文体训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和道教的经典,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道"虽不仅限于道家,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是随着"道"而展开的。本文借鉴观念史研究方法,考察"道"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流变,以此为个案剖析国学话语海外传播的途径与效果。一、God/Creator——基督教神学的借体重生《道德经》初入英语世界之际,由于语言的隔阂和传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老子"道生一"中"道"与"一"的关系,是理解"道"发展历程的关键。常见的两观点是"无中生有"与"道起于一",前者忽略"道"是有无的统一体,而后者则将"一"完全等同于"道"。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古人是如何理解数字1的。通过研究得到"一"应有三种意思。一是表示序数,二是作为"道"的别名,三是事物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之一。后两者由于形式上都为汉字"一"而易误为同义,因而采用数字法来规避并且突出这个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齐、梁时期,产生了一部"体大而虑周"①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作者刘勰,据《梁书·刘勰传》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他是"东莞莒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莒县。传中说:"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他虽然也做过记室、东宫通事舍人等类小官,最后还是"奉敕"到定林寺参加编纂佛典精研佛学,最终出家,未几而卒。可见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读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以雕缛成体"说和"自然之道"说的提出,具有整合自然审美理想和文章雕缛传统的特殊意义。考其实践基础,既有汉大赋兴盛以来穷思极想、铺排夸示的艺术倾向,又有山水诗兴起过程中巧构形似的艺术讲求;究其理论背景,一方面是汉魏以来崇尚心智创造的"智术"理念,一方面则是魏晋以降强调感物吟志的"应物"理念。《文心雕龙》因此而历史地形成了具有整合意味的自然雕饰美学观念。《文心雕龙》自然雕饰观念体系的展开方式,表现为"文体"论与"文术"论的并行互补,而其所以互补的机理则在于"成体有术"的文体方法论。作为中国古典自然雕饰美学理论经典的《文心雕龙》,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自然"与"雕缛"的整合问题。从"以雕缛成体"悟入"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有助于体会中国传统"以技而进乎道"之"道术"论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20.
"成人"是我国教育传承自古的目标。教育要促成个体的成长、人格的完善,根本是解决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儒道哲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有其完整体系。本文分别从人性论、人与社会关系论、人生态度论和人生境界论四方面进行对比阐释,揭示二者独特的"成人"之道,从互补融通角度讨论儒道哲学对现代"成人"教育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