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用甲基纤维素(MC)将过氧化氢酶(Cat)固载于热裂解石墨电极表面,制备了Cat-MC膜修饰电极.甲基纤维素膜中的过氧化氢酶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pH6.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可得到一对可逆的过氧化氢酶辅基血红素Fe(III)/Fe(II)电对氧化还原峰,式电势为-0.331V(vsSCE).其式电势随溶液的pH值增加而负移且成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为-38.0mV/pH,说明过氧化氢酶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并研究了过氧化氢酶修饰电极对H2O2的电催化性能.在H2O2一定浓度范围(15.6~110.1μmol/L)内,催化电流与H2O2浓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藻酸钠(SA)水凝胶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HRP-SA膜修饰电极.包埋在海藻酸钠水凝胶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可以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和磷酸盐,乙醇混合溶液中均可得到一对辣根过氧化物酶辅基血红素Fe(Ⅲ)/Fe(Ⅱ)电对的可逆氧化还原峰.研究了HRP-SA膜修饰电极对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氢过氧化叔丁基、氢过氧化异丙基苯、过氧化丁酮)和亚硝酸盐的电催化性质,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上述物质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琼脂糖(agarose)将过氧化氢酶(Cat)固定在热裂解石墨电极表面,制备Cat—agarose膜修饰电极.包埋在琼脂糖中妁过氧化氢酶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pH6.0的缓冲溶液中可得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式电势为-0.343V(vs SCE),这是过氧化氢酶辅基血红素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其式电势随溶液的pH值增加而负移且成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为-36.8mV/pH,说明过氧化氢酶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过氧化氢酶修饰电极.在16.5—278μmol/L的范围内,催化电流与过氧化氢浓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实验发现不同波长光对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酶活的钝化程度不同,我们采用紫外、荧光及圆二色(CD)等方法对光还原导致酶活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80 nm单色光照射HRP溶液60 min后,酶活降为72.81%,403 nm单色光照射HRP溶液同样时间后,酶活仅为未光照时的56.34%。紫外光谱证实光照使辣根过氧化物酶中的铁被还原,导致HRP钝化。同步荧光和CD光谱表明光还原后蛋白内色氨酸残基微环境的极性增加,403 nm单色光照射使血红素构象发生改变,光照时间内蛋白未变性。根据以上数据可知,两种单色光诱导HRP还原钝化机理不同:280 nm单色光激活色氨酸丢失电子,血红素中铁得到电子被还原;403 nm单色光则激发卟啉环分子内电子转移致使铁被还原。  相似文献   

5.
基于过氧化氢酶(HRP)催化和硼酸特异性识别,成功制备了一种多壁碳纳米管-HRP-聚氨基苯硼酸(MWCNTs-HRP-PABA)复合膜并用于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紫外-可见和红外光谱表明MWCNTs-HRPPABA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保持了HRP的生物活性.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M)表明,在HRP酶的催化下,聚氨基苯硼酸成功聚合.在0.1 M PBS溶液中,PABA具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表明了HRP酶的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化学.该生物传感器性能良好,过氧化氢的浓度在1.21 m M至20 M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73,检测下限为5.0 M(S/N=3).因此,这种基于HRP催化和硼酸特异性识别的方法为设计独特的生物传感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章利用自组装方法,将耐尔蓝共价键合固定于自组装膜电极表面,并研究了其电化学及电催化性质。耐尔蓝在自组装膜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单分子层,在电极表面呈现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质,并能有效地电催化氧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核(NADH0和电催化还原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其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电催化特性,可为构造生物传感器提供稳定的媒介层。  相似文献   

7.
用甲基纤维素(MC)水凝胶将血红蛋白(Hb)固定在热裂解石墨电极表面,制成了稳定的Hb-MC膜修饰电极.包埋在甲基纤维素膜中的血红蛋白可以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可得到一对可逆的血红蛋白辅基血红素Fe(III)/Fe(II)电对氧化还原峰,式电势为-0.312V(vs SCE).其式电势随溶液的pH值增加而负移且成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为-41.0mV/pH,说明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以亚铁血红素为氧化还原中心的过氧化物酶,从植物辣根的根部提取,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污水处理、食品工业、有机合成和分析检测等领域。本文综述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结构、固定化及辣根过氧化物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工业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利用表面活性剂双十六烷基磷酸(DHP)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在EPG电极表面,研究了酶中Fe((Ⅲ)/Fe(Ⅱ)电对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过程以及酶催化双氧水还原过程,结果表明:(1)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固定酶的理想材料;(2)这种体系可能应用于构造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10.
用魔芋多糖(KGM)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Mb-KGM膜修饰电极.包埋在KGM膜中的肌红蛋白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0.2V~0.8V循环扫描,可得一对可逆氧化还原峰,式电势为-0.403V,这是肌红蛋白辅基血红素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其式电势随溶液pH值增加而负移且呈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为-47.6mV/pH,说明肌红蛋白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研究了Mb-KGM膜修饰电极对O2、H2O2、NO电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11.
含有单体牛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脂质双层膜,被成功地固定在金石英晶体微平衡电极上.在较宽的pH值、温度和缓冲浓度范围内观察到了氧化酶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子迁移.氧化酶修饰电极在80℃以上时保持直接电子迁移性质。将电极冷却到室温时,氧化酶仍保持电子迁移能力.在22~80℃范围内。温度变化可引起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相转移,估计出了相转移前后的相应反应活化能通过射流分析,研究了在溶液含有亚铁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电氧化过程中。乙腈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结合.结果显示:浓度1.3M具有常数Ki时。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乙腈形成配合物.每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配一个乙腈分子。乙腈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结合过程是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用卡拉胶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Gc)表面,制备了MB-卡拉胶膜修饰电极.包埋在卡拉胶中的Mb可以与电极发生直接电子传递.Mb-卡拉胶膜修饰电极在水/有机混合溶液中,表现出准可逆的直接电化学过程.式电势(E^0’=-0.407V)表明该电化学响应是Mb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在一定范围内,溶液pH增加,Mb氧化还原式电势负移,且呈线性关系,说明Mb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扫描电镜显微研究表明,卡拉胶水凝胶与肌红蛋白之间有较强的作用,紫外光谱表明.血红素周围的微环境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3.
以含翻译起始密码子ATG的质粒pSⅪⅤⅥ Ⅹ3/4为转移载体,将多角体蛋白及切除部分5′和3′端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基因同时插入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nNPV)基因组中,构建了形成多角体的重组毒株。该毒株能利用合成—多角体ⅪⅤ串联启动子,表达由截短的HBcAg序列及其上下游多接头与杆状病毒DNA部分序列组成的融合蛋白基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cstern印迹与免疫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基因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20.5KD,与理论计算值相符,并保留了HBcAg的抗原性,亦能形成典型的HBcAg颗粒。组建含多克隆点及截去两端序列的HBcAg基因转移载体质粒,使编码多肽抗原的寡聚核苷酸易于克隆,以HBcAg融合蛋白方式在杆状病毒载体系统中表达,并能形成HBcAg为蛋白载体的抗原颗粒结构。  相似文献   

14.
研制出用于电子器件散热特性测试的实验台。此实验台基于虚拟仪器LABVIEW6.1平台。它投资少,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Thedetectionand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ofhydrogenperoxideplaysanimportantroleinseveralfieldsincludingindustry,b...  相似文献   

16.
应用第一性原理对纯净以及掺杂Ti的NaAlH4和Na3AlH6体系晶格结构、脱氢能、电子局域函数(ELF)和电子态密度(DOS)及电荷转移进行计算.比较Ti掺杂对NaAlH4和Na3AlH6分解脱氢的不同催化效果,提出了Na3AlH6体系中非成键的存在是造成掺杂对NaAlH4分解放氢的催化作用明显大于Na3AlH6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八乙基卟啉钌(II)及四种带有不同取代基的四苯基卟啉羰基合钌(II)的电化学行为,考察了取代基对羰基钌卟啉的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测定了其电子转移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8.
电子转移反应是近年来自然科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是化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讨论(1)Marcus理论大意:(2)Marcus理论对倒置区域的预测;(3)电子转移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配合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从一个配合物分子的中心原子(或离子)转移到另一个配合物分子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上去的电子转移反应。本文介绍此类反应的两种反应机理,即外界反应机理和内界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