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文学翻译批评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互文性"理论下的对话原则、互文本观、读者主体性以及诗学误读互文阐释等,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平等对话的批评理念、多元的批评视角、多维的批评方法、凸显的译者主体性,这有利于消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式的两种传统批评模式,对建构系统的、学科化的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景观"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读者反应理论致力于深入分析阅读活动中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双向交流活动,开创了阅读研究的新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对我国幼儿文学阅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要确保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理解并激发幼儿多元化的阅读反应,为幼儿建构文本意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伽达默尔的游戏观为主要理论背景,对阅读活动进行了一番透视,指出阅读与"游戏"或"演奏"的共通性,并揭示出创造性阅读是既是文学文本阅读的题中之义又要受制于文本.  相似文献   

5.
法国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作为结构的阅读"等理论概念的脉络是从注重文本结构分析到注重读者阅读体验,从结构主义到对话批评。运用"作为结构的阅读"这一理论指导可以使读者认识到,作品人物通过不同读者、不同时期的阅读建构呈现为变动不居的人物形象,从而赋予文本材料这一客观事物以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性探讨 在以往的文学阅读中,读者往往把文学文本当作一个纯粹的审美客体来进行阅读,采用的是"主体一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这是一种主体性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启蒙时代的美学,不可避免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首先,建立在主客对立基础上片面的主体性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黄玲玲 《语文新圃》2008,(12):47-48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它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糅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赋予文学批评范畴鲜明的时代印痕.读者的情感机制与小说文本系统相互交织,积攒起小说领域"境界说"新特的批评范式和文学风貌,"现境界"和"他境界"的划分,包孕着小说批评中虚和实、真和幻等范畴的清晰构架,体现了中国近代文论开放和兼容的文学特征.梁启超等人的理论建树,折射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近代嬗变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作为一种批评话语一直强调其语言学范式。虽然解释学似乎已经是一种学科间的桥梁,但大多数当代批评话语一直对把解释学传统作为一个普遍的文化批评的方法保持警惕性的冷漠。这表明解释学的未来将依赖能够找到把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解释学过程中的方式。与解释学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文学批评——解释学批评、接受理论和文化理论——经历了"奴隶式的阅读"、"主人式阅读"和新近倡导的"亲近式阅读"。当前的文学批评只有在把文学作为传播交流方式的前提下恢复文本/读者范式中被抹杀的作者的维度,才能真正将一个遭到抑制但仍然活跃的主体恢复到文学解释学的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转到了认识论之上,是原先语用交际"符号模型"加上"推理模型"的组合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话语意义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文学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书面话语,它的阅读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也应受到关联理论的制约.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解释文学文本多义性的产生和读者对其意义的参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文本召唤结构批评方法为高校文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文章探讨了读者接受教学模式———Seminar(讨论式)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等。阐释了学生———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的能动阅读和讨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最佳理解和诠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英美文学教学中个性化阅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英美文学而言,一改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自主学习能力,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者批评理论所涉及的对读者性质的全新认定、文本未定性、期待视野、"发现空白"等理论特质的阐述,对英美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18.
乔纳森.卡勒提出的"文学能力"就如语言能力一样是文学解读中的一种"语法规则",它形成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类似的反应,读者通过对文学阅读程式的理解和把握而形成"文学能力",由此可以帮助读者游刃有余地解读各种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9.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研究重点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读者在鉴赏和批评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再创造。这一理论,不仅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还导致了文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