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作文》2006,(Z1)
巴金名字由来巴金写完处女作《灭亡》后,想出版又不想用真实的名字。为纪念同学巴恩波,就用了一个“巴”字;当时的桌子上还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从中又取了一个“金”字。“巴金”这个名字就被印在了《灭亡》的扉页上。  相似文献   

2.
巴金在1985年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问时说:“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取了一个‘金’字,合成了‘巴金’的笔名。”巴金笔名的由来@朱晓红  相似文献   

3.
作家巴金,已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很多人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想找两个笔划较少的字。当时我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cau—Thierry同住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  相似文献   

4.
关于“巴金”笔名的由来历来说法颇多,曾有过不少讹传。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巴金青年时代酷爱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有心追随他们,“巴金”这两个字就是作家撷取这两位知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音译字的首尾而成。其实不然。针对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巴金”这个笔名的不同说法,巴金自己曾在不同场合做过多次诠释,应该说是澄清了过去那种以讹传讹的说法。1957年9月27日,他在致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笔名作了注解:“1928年8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大师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这个名字是终究要作为一座丰碑记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旧家庭。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其间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砂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散文集《控诉》,随笔集《随想录》五卷等。巴金先生早年创作的取材于旧制度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故事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却把自己当普通人、平凡人、老实人。下面采撷几个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故事一:笔名的由来巴金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他到法国后,在小城沙多吉里念法文。在这个地方他认识了几个中国的朋友,有一个北方同学叫巴恩波,跟巴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巴金与他不熟,但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心里很痛苦,因此笔名中“巴”字就是因为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是巴金的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起的。那个时候,巴金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  相似文献   

7.
《寒夜》是一部具有特殊魅力和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写的是“从一九四四年暮秋初冬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天的寒夜”,一个可怜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陪都重庆一座普通楼房里的“凡人小事”。人物是渺小的,故事是平凡的,但从一九四七年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发行以来,至今仍闪烁着思想和艺术的光泽。甚至因为一九七八年法译本《寒夜》在巴黎发行,曾一度掀起了一“个巴金热”,重新认识巴金,研究巴金也由此形成一个国际性的新热潮。国内的研究工作者,也从历来所注目的《灭亡》、《家》、《火》等作品开始了对《寒夜》的重视。巴金本人在谈自己的创作中,也特别倾心于《寒夜》,晚年的《创作回忆录》,多次提到它,甚至还特意专文撰述《关于<寒夜>》(回忆录之十一)一文。  相似文献   

8.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巴金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家》写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一九三二年四月完成。用作者的话:“在这里所要展开给读者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一幅图画”,《家》所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就使《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家》中所描写的简直就是二十年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一巴金的小说《寒夜》写于1944年—1946年,是巴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压卷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赢得了重要地位。作品不仅强烈地抨击了旧的社会制度,宣告了“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不能再继续下去”,而且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这一多色性人物,更加丰富了巴金小说的人物画廊。随着《寒夜》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曾树生这个人物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多写。似乎在这一个问题上语文界并没有什么争论。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在贯彻“多写”这两个字上面,广大语文教师其实有很大的分歧。比如,要“多写”,究竟多到什么程度算“多”?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以每篇文章600字计算,包括作文和课外练笔,每学期大约写13篇文章。而且这样的算法,是寒暑假一个字也用不着写了。许多语文教师都觉得这个要求太低,…  相似文献   

11.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新文学的第二篇小说,写于1918年春。作品以二千多字描叙了孔乙己痛苦和不幸的一生,高度浓缩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不愧为是一颗璀灿的短篇明珠。著名作家巴金称赞“《孔乙己》写得多么好。”短篇名家沙汀把《孔乙己》视为典范之作。一些中外作家和评论家也赞誉《孔  相似文献   

13.
寒假,照例对语文期末试卷中的问题作一番分析。试卷一道小题“Shǔ( )光”中“曙”字的组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道小题全班答对者十二人,绝大多数同学栽了跟头。别班情况也大致如此。据了解,“曙”字在一至九册的语文书中均未出现,也就是说,这个字学生没有学过。按照通行的观点,既然是老师未教的字,那么就不该考,考了,答错了也情有可原。乍听一下,此话颇有道理,细细琢磨,这话不完全对。就“曙”字而言,这是一个常见字。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说,这个字是会在课本以外的地方见过它。据写对了“曙”字的同学说,这个字,他们有的是在观看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时从该剧的插曲“曙光在前头”中学到的;有的说他们是从《少年文艺》上看到的;还有的说“曙”字在哪见过,但考试时记不起来,曾把“曙”字写成了“目”字旁,后来  相似文献   

14.
新会县的“小鸟天堂”原叫“雀墩”。1933年9月初,巴金来到新会,与友人泛舟天马河,浏览“雀墩”四周,写了一篇《鸟的天堂》,从此,这个榕树盘根、绿叶扶疏的小洲,便取名为“小鸟天堂”了。原来,巴金并不知道新会有这么一个“雀墩”,他来新会也不是为了要写《鸟的天堂》。他是应他的朋友陈洪有的邀请,从上海到新  相似文献   

15.
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作文题目《让我感动的一件事》,然后让大家写作文。我发现多数同学愁得眉头紧锁.不知如何下笔。我走到一位同学跟前。他一个字也没有写。我决定引导这些“作文愁苦者”如何动手写作文。我让大家停笔.然后问一位同学:“为什么不写呢?”他回答:“我不会写。”我说:“噢.是这个原因。那你对写作文有什么感觉呢?”  相似文献   

16.
四川成都市化局透露,该局将有计划地整合有关巴金化资源,建设一个巴金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方式去了解、纪念这个出自成都的世界化名人。成都百花潭公园内以《家》的主人公觉慧的“慧”字命名的慧园,将成为巴金化博物馆的馆址。慧园修建于1988年,里面有巴金先生赠予的300多件实物、  相似文献   

17.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1927年,23岁的巴金踏上了从上海港口驶往法国马赛的法国邮船,他要到无政府主义的故乡去寻求真理,正是在这一时期,带着寂寞与痛苦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灭亡》,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28年回国后,他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正是基于一种对“家”的爱与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1944年秋冬之际的  相似文献   

18.
本学期所教四年级第30课《鸟的天堂》是巴金的作品。我不想就课上课,想把它上成一次“走进巴金”的主题教学活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巴金的资料、作品,初步感知巴金。上课开始,我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巴金的资料。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我在大背投上出示巴金生平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活动,宣传反封建。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这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灭亡》,1929年…  相似文献   

19.
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巴金在谈到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时,总是一再强调:“我不是文学家”。是在一九三二年九月写的《我的自剖》中,巴金就说过:“我不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不想做一个艺术家”。在同年十月写的《<电椅>代序》中,他又说:“我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一直到一九八○年四月在日本东京朝日讲堂讲演会上的讲话《文学生活五十年》中,他仍然说:“我不是文学家”。这决不是巴金的自谦和他对艺术的否定,而是反映了他的卓越的艺术追求。这种艺术追求既回响着“五四”开辟的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主旋律,又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课上,一个中学生在描述他的理想,他想将来要做记者——无冕之王,多威风啊!可“冕”字不会写,就问他左右的同学。一个同学说:“王冕学画的冕,日下一个避免的免字。”另一个同学说:“不对吧?好像是曰下一个免字。”老师听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