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对新闻采访的组织运作方式重新认识。   计划经济时代,各级党报新闻采访活动的组织运作方式主要是划口采访,即根据党、政、军、工、农、商、兵分口设置采访部门,最常见的如分为政治文教部、工商经济部、农村部等,记者再细分口子,一人跑一个或几个系统、单位,谓之分兵把口,不漏报新闻。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报社内外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新闻采访的运作方式没有什么根本性变革。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理解重新认识新闻采访组织运作方式的必要性:   一、时代进步,新闻报道选择的价值标准发生变化,迫使…  相似文献   

3.
高铭 《新闻窗》2012,(2):45-46
一、隐性采访及其成立的条件隐性采访一般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不暴露采访目的,通过偷拍、暗录等方式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或以体验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4.
林木 《新闻前哨》2001,(1):31-3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事实证明,隐性采访只要依法进行,且使用得当,对搞好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大有帮助。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之所以能成功开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得益于隐性采访这种特殊方式起到的特殊作用。 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弄不好易越法律“雷池” 所谓隐性采访,即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敌方或犯罪嫌疑人中采访,对那些拒绝采访的人进行采访,或用于检验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情…  相似文献   

5.
对隐性采访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是指记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它是记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8.
田文 《记者摇篮》2009,(4):15-15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9.
网络采访谈     
雷健 《新闻界》2001,(6):25-26
网络采访是指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员进行新闻事件采访、材料收集、事实核对的采访活动。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还是互联网络上发布的新闻的采写过程,大都还是依靠传统新闻采访手段来完成的。网络采访只不过是互联网派生出来的一些新的新闻采访手段罢了,不仅网络新闻可以运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现在也正大量运用网络采访的手段。因为,由于互联网络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网络采访具有不少传统采访不具备的好处和优势。目前,进行网络采访主要有五种方式:电子邮件、讨论组、网上新闻调查、搜索…  相似文献   

10.
周黎 《新闻前哨》2012,(6):77-77
近些年来,记者在采访中遭到拒绝甚至伤害的事常有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新闻采访遭到拒绝有多种情况:新闻采访触及了采访对象的利益和名誉:采访内容为批评某些人和单位不正确的工作方式;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身份、或公开记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隐性采访是特殊情况下的采访,主要是为了防范坏人对记的危害,防范受访弄虚作假,了解公开采访采集不到的真实情况。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陈述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13.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新闻采访工作,才能为新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通过科学利用采访技巧,还能够使新闻采访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本文对新闻采访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采访技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重点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采访技巧,以期为新闻记者更有效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18.
慎用隐性采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收集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新闻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而且新闻采访主要是沟通性质的工作。因此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新闻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新闻采访中主要出现的沟通问题,结合知名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和沟通技巧,着重探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20.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