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编辑”一词,最初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许慎《说文解字》训:“编,次简也。以丝次弟竹简而排列之曰编。……从系扁声。”《说文解字》所释的编应为最初之意,就是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等。后来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也称“编”,沿用到后代谓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也叫“编”。辑,有聚集、收集之意。《韩非子·说林》:“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汉书·  相似文献   

2.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3.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两极:策划审理的实施者是编辑活动的主体,可称之为“编辑主体”;策划审理活动的承受者是编辑活动的客体,可称之为“编辑客体”。编辑主体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活动自从从编著合一的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社会分工中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以后,就一直保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独特的社会作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这种活动。编辑主体就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只有当他从事编辑活动时,才是编辑主体。因此,…  相似文献   

4.
“编辑无学”吗? 前不久,几家大学在试办编辑专业的讨论中,又有一种不赞成的意见,立论是“编辑无学”。这同在整顿编辑职称工作时,有人提出编辑是不是一门学科、一种科学,编辑职称应不应该列入学术职称系列的问题性质很近似。这又一种意见认为:自古以来,“无编不成书”;可是中国历代都未办过什么编辑学校,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编辑学;就说现代吧: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王任叔等等,都是大作家,又都是著名编辑,可是他们学过编辑学吗?没有,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技编辑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远 《编辑学报》1990,2(2):77-82
本文对我国科技编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了全程考察,并对科技编辑活动的原始形态、发展形态、科技编辑分工的萌芽,以及科技编著活动合一和文理编辑活动合一的势态进行了论证分析,提出科技编辑活动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互为促进的认识。本文还认为最早的科技编辑活动与天文历法的编制有关;最原始的编辑形态是在陶、甲骨、钟鼎、竹木简等载体上所进行的符号和文字安排和编连成策的工作;科技编辑从一般编辑活动中的分化,应始于西汉的医药学编辑李柱国和天文数学编辑尹咸。近代科技编辑的诞生则与西学东渐的思潮相关。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编辑是杂家,这至少有一半是不会错的。“家”,咱们不敢当,也难当,“杂”,却是事实。不仅工作杂(组编、审稿、改稿、标注外文大小写正斜体、统一格式之类;接待著译者、处理来稿来信,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等,不亦乐乎),连感想也杂七杂八难以成章,此即本题“杂感”之谓也。开展质量月活动以来,科技编辑的发稿质量也是出版社的主  相似文献   

7.
编辑苦乐谈     
编辑——顾名思义,编而辑之,即“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现代汉语词典》解)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共性。无论初涉此业者,还是成“匠”成“家”者,所从事的无非是这种“整理、加工”工作,然而,正是这“整理、加工”两词,却大有学问。编辑对稿件初审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报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党报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越加显示出来,加之不少党报根据宣传报道工作的需要,将过去的“编采合一”改为“编采分开”,更确立了编辑工作的独立地位。由于过去新闻宣传中存在有一定程度的“重采轻编”、“大采小编”等情况,如今怎样摆好编辑工作的位置,怎样发挥编辑环节在采、编、发整个出版运行中的功能作用,怎样使每个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在版面上体现出独特的编辑思想和编辑风格,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就党报编辑而言,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强化五个意…  相似文献   

9.
唐代编辑的重要经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鼎盛时期,编的书也自然多。从编辑工作的角度看,有三部书的编辑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一)唐代建国后,天下方定,高祖李渊在武德五年敕令欧阳询等20人编辑的《艺文类聚》; (二)唐玄宗李隆基指令丞相张说领导徐坚等人编辑的《初学记》; (三)五代赵承祚编辑的中国第一部词选《花间集》。这三部书向我们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编辑工作经验,这就是:编书要有创见,要创新,要走自己的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0.
翟亮亮 《新闻窗》2010,(4):63-63
我们说,编辑需要有编辑意识,因为“一本书、一种杂志的畅销,一篇文章、一副插图的不胫而走,总归是与编辑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分不开的。”可以说,编辑从对文稿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丁到编排、校对等,都发挥着自己的主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也谈『著编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编合一"是当前编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网络书刊的出版日益完善,即时出版成为可能.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编辑加工平台的功能日趋完善,使编辑方法简化,编辑功能弱化,学者的编辑化轻易就能实现.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著编(著者与编辑)关系是从"分离"到"合一"的演变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后期,在网络书刊取代所有其他形式的书刊后,将形成"著编合一"的现象:即所有的学者都将实现编辑化,最终编辑就不再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只能作为著者的一种附带劳动而存在.  相似文献   

12.
编辑思想是一个内涵很大的概念。我们谨为此表述:编辑思想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从事编辑工作的主导思想,它是编辑工作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的意识反映,是关于编辑工作各方面和环节的一系列见解观点,是编辑个体与出版社集体基本素质修养、学识作风、方针策略、事业理想、图书结构以及意图指向等的综合的和最高的体现,是编辑工作的本质反映。毋庸置疑,任何生命个体的人都有其一定的自在形态的思想存在,我们要说的编辑思想是经过认识活动加工过的自觉的思维成果。对于编辑工作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强化编辑思想建设,努力于编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与书评     
书评之于编辑,是含有双重滋味的事,一则编辑的素养中,要有书评意识,否则他的编辑工作便不能超越与出新。然而另一方面,书评之评,其所直指或影射者,不惟书作者之事,也并相关于编辑。因为一本书的很多方面,终是编辑行为的结果。孔子删《诗》、订《春秋》,是编辑行为,后世经学家所鹜趋的焦点,也多针对于这行为背后的深刻用心上,谓之“微言大义”。这正是书不惟作者之事,也并编辑之事的一个明证。当然孔子之编辑,与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尚有区别,但根本点却是一致的。从编辑的最高境界上说,现代与古代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仅就古代编辑史的一些片断,谈谈对我们现代编辑工作的启示。第一个编辑及其编辑理论编辑,做为一种职称来说,是近代才有的。它概指以他人著作做为自己的工作对象的一部分专职人员。但做为一种职业来说,则古已有之。可否这样说,自从有书开始,就有编辑。不过,古代多是著作家兼编辑家,或编辑家兼著作家,编著往往不能截然  相似文献   

15.
《出版文化史论》(以下简称《史论》)是章宏伟新近结集出版的出版史论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研究中国古代出版史,下编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版活动。 本书虽然是单篇论文的结集,却有统一的构思和体例,并不使人感到零散杂乱。例如:上编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两宋出版业的四篇考述,都包括社会概况、图书政策、图书形态或形制、编校活动、出版物、图书贸易等方面的内容(隋唐五代和两宋增加“刻书事业”),已涵盖构成出版活动的编辑、复制、发行三要素,颇符合现代比较公认的出版定义。上编还有《论毛晋》、《中国古代编辑发展历程》和《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三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清出版业和古代出版技术的发展概况。读者从上编收入的七篇论文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全貌,上编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第2期的<编辑学刊>刊登了邬红伟的文章<也谈"著编合一">.该文从两种编辑谈起,否定了"著编合一"的可能性和存在性,又根据刘光裕"有出版才有编辑"的观点,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得出:"从编辑职业的形成过程看,在出版活动中,‘编'与‘著'是分离的","只要出版还存在,即使到了知识经济社会,进入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这门职业仍将存在,'著'与'编'作为两项不同的工作,两者不可能合一".  相似文献   

17.
高军 《出版史料》2008,(3):98-100
叶圣陶(1894~1988)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而他却以做编辑为荣。叶圣陶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他从学生时代编辑油印《学艺日刊》,到成为开明书店的“灵魂”、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到晚年校读最后一部书稿,整整从事了六十五年的编辑工作,为我国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近百年中国出版史上是少见的。所以,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活动,对于目前的编辑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60年前的仲秋,我诞生于杭州城南一所老宅。家祖喜爱字画,中堂挂的是一幅《麒麟吐玉书》国画,便以此给我取名曰“麟书”。没想到,从此我的一生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想不到以后编辑成了我的终生职业。大学毕业后,我教了一年书。先调报社,编了26年报;后调出版社,编了14年书。在编辑岗位上度过了40个春秋,说不清为他人作了多少“嫁衣”。  相似文献   

19.
图书编辑工作本身至今虽然没有独立创建学科——图书编辑学,但是,在图书编辑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却有许多学科逐步形成。我在这里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1.校雠学校雠原指校勘书籍中文字、篇卷的错误,古称“校雠”,今称“校勘”或“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汉代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学有广狭二义,前面所说的校对书  相似文献   

20.
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专家学子,有一部书不能不读,这就是《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研读中国现代编辑史的人,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该书编辑——赵家壁同志。在长达六十年的编辑生涯中,赵家壁为编辑出版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