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电影落幕,片尾曲《Vincent》响起,无人离座,大家都在静静聆听,每个人都沉浸在梵高的画风和笔触中,似乎被画家的情绪笼罩——压抑,悲伤……一幅幅画面,每一帧都是梵高笔下的熟悉面孔,都隐藏着黯然陨落的星体和他浪漫自由的情怀。他本是热爱生活的。遇见高更后,高更便成了他生活的期盼。他给好友写信,邀请他同住,还耗费巨资将自己居住的房子改造成了"画师之家"。高更到来的那天,他坐在椅子上等待着。等待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幸福。他常常望着"灿烂的青玉与蓝玉嵌成的天空",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终于,高更来了。那一刻,他的生命仿如绽放的向日葵一样灿烂。  相似文献   

2.
诗人海子一生崇拜梵高,称梵高为"瘦哥哥",无论创作心理、还是创作内容,海子都与梵高紧紧相随,甚至出名的方式都不自觉地相随梵高。试从二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创作理念、作品风格、精神认同等方面找出二者事态表现相似性的原因,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海子,就是中国诗坛的梵高。  相似文献   

3.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是与“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同时的法国后期印象派主要画家。高更独特的艺术生涯比他的绘画更富于传奇色彩。他出生在巴黎,父亲是一名记者,母亲祖籍秘鲁。他幼年丧父,飘泊异乡,七岁时由秘鲁回国。中学毕业后到船上当见习水手,再度到过南美洲。尔后,高更应征加入海军,服役期满后,23岁的高更到证券交易所工作。作为股票经纪人,高更发了小财,他娶了一个富有的  相似文献   

4.
她是一位74岁的农村老太太,从未出过远门,3年前才客居城市。她一生不曾识字,也没有学过绘画,却一画惊人。网友们惊叹于她有着与梵高类似的天赋,称呼她为“梵高奶奶”。她的画带给人们惊喜,也点燃了所有都市人压抑心中的乡愁……  相似文献   

5.
<正>谣言:网上不断有网友发布这样的言论:如果常用右耳接听电话,会直接影响大脑,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损伤,因为大主要系统都在右边,而手机有很强的辐射,会损伤大脑。这是真的吗?真相:左耳或右耳接电话对健康的影响没有区别,左耳与右耳离我们的头颅与大脑的距离一样,不存在哪个离大脑更近,所以用左耳接听电话还是用右耳接听  相似文献   

6.
正许多人第一次看到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星空》时,都会对画面中那漩涡般的星系和迷人的线条留下深刻印象。在宝玉石家族中,就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种类,它浑身上下呈现出迷人的紫色,内部还有一些白色的细长条带与紫色条带互相缠绕,紫白相间,纹理细腻,图案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恰似梵高笔下的杰作,被人赞誉为"上帝画给梵高的油画",又恰似云龙飞舞,故而得名"紫龙晶"。  相似文献   

7.
丁长河 《科教文汇》2008,(29):268-268
本文以爱(以满足对方的需要为目的的欲望)为尺度,对梵高与徐渭的境界(与人文关怀相关的思想境界)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梵高的境界高于徐渭的结论。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梵高的国际声誉和作品价格要远高于徐渭。因为,除了形式美以外.艺术品真正触动人灵魂的是爱;新颖的艺术形式也许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赞叹,但没有爱的艺术是不会真正让人感动的。因此,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不仅会影响其声誉,更会直接影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2,(8):54-55
NASA绘制海洋图酷似梵高名画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观测数据绘制了一幅地球表层洋流模型图,该图与荷兰画家梵高的名作《星空》极为相似,堪称大自然的艺术杰作。美国宇航局表示,为预测全球环流和海洋气候变化,他们利用观测数据生成了专门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绘制了2005年6月至2007年底的地球表层洋流图。  相似文献   

9.
右耳听语音 左耳听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婴儿听力的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右耳和左耳在处理声音时有所不同:右耳更善于倾听话语一类的声音,左耳更善于倾听音乐。  相似文献   

10.
梵高画作的"科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灿烂的绘画艺术中,梵高的绘画可谓风格独特,别具艺术魅力。不仅如此,科学家竟然还发现了——  相似文献   

11.
《科学生活》2009,(5):24-25
荷兰画家梵高是艺术史上的奇才,他的一生也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大家也许不知道,他遗留的画作中也充满着奇特的科学魅力。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境构建下的中国哲学系统对,对于西方哲学与艺术的认知知之甚少,本人作者拙笔,简单小述艺术史上对于高更这一块与众不同的认知,希望能为读者敞开一篇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3.
和主流新媒体的概念不同,新媒体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身份的困惑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曾有过,一百多年前,高更的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  相似文献   

14.
小江 《知识窗》2007,(10):19-19
澳洲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展出的60多年的《男人头像》原来并非荷兰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作品.这幅作品原本估价15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5.
耳蜗移植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友女 《世界发明》2002,25(1):34-36
在纽约扬基棒球队全盛时期,吉尔·麦克道加是队里的主力。1955年,在一次击球练习中,他走出防护栏去捡球。队友打来一球击中他的左耳上部。麦克道加受伤不重,但他头颅的内耳受到损伤。很快他的左耳几乎丧失了全部听力,右耳的听力也同时丧失了。在助听器的帮助下,麦克道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位少年,自幼体弱多病。偏偏祸不单行,8岁那年,患了急性肾炎。病治好后,却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耳几近失聪。少年除了个子高于同龄人,几乎没有其他的特长。第二年,父亲带他到区体校学打篮球,虽然少年兴趣很浓,但由于听力差、反应迟钝,体力也跟不  相似文献   

17.
廉锋 《世界发明》2011,(1):34-35
“艺术授权”这个概念可能对普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看到齐白石画作“雀跃樱桃”跃上旅行箱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台北故宫馆藏的郎世宁作品被设计成岩饰装饰在雪白的墙上,美轮美奂的梵高画作“向日葵”被印上了银行信用卡……你就知道,  相似文献   

18.
娜荳 《世界发明》2011,(9):44-45
齐白石的“雀跃樱桃”跳上了旅行箱,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特许商品;美轮美奂的梵高画作“向日葵”被印上了银行信用卡;喜羊羊、芭比娃娃成为儿童家居设计的主角……近年来,授权产业开始大行其道。正是借助各种授权的方式,传统产业得以焕发更多创意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在本世纪20年代之后才被普遍使用的,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后印象主义画家们的艺术探索和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所以林凤眠先生曾经将它译为"反印象主义",其代表画家有塞尚、高更、凡高、劳特雷克、雷东、波纳尔等。  相似文献   

20.
<正>1897年,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失去了自己的女儿,贫病之中的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于是画了著名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高更的三句生命之问,或许可以解释为:生命火种真的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