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个孩子一起玩时,常会因发生一点矛盾就闹得不欢而散。这是由手孩子缺少交往方法,无交往经验所致。因而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一、注意礼貌言行孩子只有具备一定的礼貌习惯才会受人欢迎,别人才喜欢和他一起玩,从而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如,能主动地向别人问好,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  相似文献   

2.
宝宝会有意识地向别人打招呼吗?他有社交的需求吗?事实上,人一生下来就会与其他人发生联系,这是一种本能的需要。瞧,几个月的婴儿看到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去用手抓拽、用嘴撕咬,这就是他主动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手段。如何培养我们的小小社交家,首先我们得了解——  相似文献   

3.
立行 《家长》2014,(11):34-35
正亲子沟通时,要想使家长的话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要成为孩子最信赖的朋友,灵活掌握"自己人效应"不但不会让家长疲惫不堪,还会让孩子活出最优秀的人生。"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一类。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会很容易地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难以拒绝对方提出的为难要求。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如果出自喜欢的人之口,接受起来就又快又容易;反之,如果出自讨厌的人之口,则会本能地加以抵制。  相似文献   

4.
王志 《宁夏教育》2007,(10):77-77
检查自己干涉的初衷。在你出手干涉孩子与他的朋友交往之前,先问问自己不喜欢那个孩子的理由。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给你的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是他喜欢冷嘲热讽,还是他喜欢玩危险的游戏?不管你因为什么干涉孩子的交往圈子,你毫无道理的横加干涉只会让他在与人相处时变得不自在,因为他对你限制她的理由并不是心服口服。你的偏见还会导致孩子在今后的社交生活中不知所措。[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交往能力是人参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之一。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缺乏与同龄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及经验,个别幼儿与人交往中会有霸道、懦弱、不合群等特点。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幼儿的交往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而且前期的发展速度高于后期。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流,体验与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感受有朋友的乐趣,能缓解入园焦虑,喜欢上幼儿园。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幼儿获得积极的交往态度和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感情淡漠,除了能够与熟悉的人进行交往外,一般不会和陌生人交往。虽然自闭症儿童与能够听懂他们语言的家长、教师在一起时,会有一定的交往行为表现,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不会表现出主动性交往行为。为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借助多感官综合训练系统中的听、视、触觉训练,增强老师与自闭症孩子的沟通,促进学生与自闭症孩子的交流,使之不愿交流为主动表达想法。  相似文献   

7.
篮子:你好!我儿子今年读初二,是个腼腆、害羞的男孩子。他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不得不发言时会脸红,声音轻得像蚊子叫。见到陌生人或同龄女孩,他也爱脸红。别人笑他像个大姑娘。这使他害怕出头露面,害怕与人交往。我们希望他能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他并不感兴趣,只是一味地回避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你能告诉我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害羞吗?我们家长又该怎么办呢?家长李用李用家长:很能理解您此刻的心情。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当家长的,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泼主动些,尤其是男孩子。害羞的孩子总是避开其他人,一般他们显得比较胆怯、易受惊吓、爱怀疑、扭捏…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里,总有个别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平时不爱说话和表露自己,总 喜欢一个人单独待着。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合群,不愿与同伴接触和交往,这种不爱交往的个 性,一经形成,将会阻碍他今后的成长,影响其事业的成功。所以,我们在强调培养孩子的 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尤其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帮助他们积极地与同伴交往,在交 往中健康成长。  首先,针对孩子内向性格形成原因,创造条件支持鼓励他与同伴交往。对孩子的调查 了解发现,孩子内向的性格与婴儿期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 ,孩子…  相似文献   

9.
一、在赏识中扬起交往的风帆——我想交往一些聋生家长对笔者说,他们的孩子平时放假在家,总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也不愿出去玩,即便出去,也叮嘱父母在街上不要用手语和自己交流,其原因主要是怕有人笑自己是"哑巴"。因此,要培养聋生的社交能力,就必须从小重视,在赏识中扬起交往的风帆,让他们想交往。"补强法则"认为,当一个孩子受到认可时,自信就会被激发出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喜欢与人交往,但有的孩子能很成功地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的孩子却不受欢迎。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往往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较少,由于缺乏社会锻炼,许多孩子往往不会与他人交往。  相似文献   

11.
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交往行为主要是一种相互理解” ,交往的双方要想真正理解对方 ,必须对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并对对方的言语方式及其言外之意有切实的理解。用“交往教育学”的观点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重新审视和设计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1.教育实效性与教育的有效交往之关系 ;2 .教育改革实践突破口选择的新视角 ;3 .把教育人际关系的优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Part.Ⅰ 他总是见人就笑呵呵地迎上去,亲昵地搂住我的肩,然后颇为自豪地说:"这是我女儿."对方自然会上下打量一番,说几句客套话. 他是个热情到过分的自来熟,明明已经四十有几了,还喜欢像孩子一样放风筝,看星星. 我不像他.我安静,沉默得像一条深海里的鱼,只不过像是住在一个很大的鱼缸里.明明才十几岁的年纪,不喜欢出门,不喜欢太阳,可以半天不出一点声音.  相似文献   

13.
孤独离群,沉迷自我,交际困难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  相似文献   

14.
《家庭与家教》2007,(5):52-53
随着小宝宝的成长,孩子的社交面不断扩大,交往的愿望也越来越强.但年幼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差,喜欢以动作代替语言,往往会采取"打架"的方式来解决交往中的难题.孩童的这种攻击性,其实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一种交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英语,时间和精力花得比讲英语国家的学生多得多,但效果并不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把听说作为语言学习的突破口。练习听说,最好是与讲英语的人进行交际。然而,交际的前提是你必须能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假如你见了讲英语国家的人主动开口说英语,对方完全能听懂你所说的,但是对方反过来对答时,如果你的听力不好,你就听不懂了,对方一看你听不懂或只是听懂了一小部分,自然会失去与你交往的兴趣。如果听力很好,当听对方说话时,那怕你只是用一个简单的词,甚至yes或no回答了问题,他都会很满意,双方的交流会继续下去。因此,练习听…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们班,有一个个子小小的男孩航×,他的胆子就像他的个子一样非常小,很少与老师、小伙伴交流,总是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述着。我总结这孩子一学期的表现,发现航×小朋友变得沉默寡言了,记得上学期的他还很喜欢和小朋友玩,也喜欢和小伙伴交流,有时候也会向老师寻求帮助,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奶奶接送,他奶奶一送到就立刻离开了,傍晚来接的时候也不主动与老师交流。以前他妈妈接送时经常与我们交流,发现这段时间不来接送了,他妈妈  相似文献   

17.
人们喜欢玫瑰的花而不喜欢玫瑰的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就像在欣赏一朵玫瑰,稍不注意就会把人刺伤。试着学会欣赏别人,用和气的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伴有孤僻行为,难于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所以,家长应掌握性格内向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步改掉行为的孤僻性。一、深厚的亲情感是消除儿童孤僻行为的起点。孩子一出生,联系最多、关系最亲密的是母亲。母亲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本能地感到一种亲情的母爱,这种爱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依恋感。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他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孤僻、离群,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应给予婴儿以足够的  相似文献   

19.
苏明亮 《初中生》2015,(9):94-95
显然,小雅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了困惑.与人交往是一个互相认识、建立信任、增进理解的过程.我们说了,别人可能不会完全知道,我们不说,别人就永远不会知道.因此,擅于表达很重要.将想法表达得越清楚、越恰当,对方就越会知道怎样对待自己.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园中有那么一些幼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不爱表现自己,不愿抛头露面,胆小内向,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也不是很主动。这类幼儿往往不被大家所注意。可是跟他们形成反差的有那么一群幼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表现自我、乐于交往、活泼乐观,往往能引起周围人更多的注意。很明显,两类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前一类孩子由于性格等原因,缺乏自信易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