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芳 《声屏世界》2003,(6):29-31
经济宣传历来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加入WTO以后,中国在经济领域里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受众对经济信息需求层次的高品位,使经济报道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而且入世后经济领域中的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本土化也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识,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及时转变报道观念,创新报道方式,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去发掘适应时代的经济主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姓“新”,而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做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那么,这种新鲜脱俗的角度如何寻找、选择呢?笔者认为,它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认真开放的创意思维之中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之中。因此,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就应当贯穿于新闻…  相似文献   

3.
刘景义 《记者摇篮》2005,(10):50-51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的立足点,也指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选择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其新闻就会产生差别很大的宣传效果,研究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对于提高新闻的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我认为选择好新闻角度应该处理好新闻角度与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4.
陈连胜 《青年记者》2007,(12):78-79
新闻写作的角度,就是指新闻写作的突破口和落笔处。选择角度既要求符合写作要求,又要注意写出新意,这是新闻“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每天看新闻、听新闻,对老一套早已厌烦,换个新角度效果就不一样。特别是一些需要反复宣传的主题,就更需要研究新的角度。抓住本地特点,从不同角度来报道,宣传效果肯定会好些。那么,新闻写作的角度应该怎样去选择?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6.
一个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新闻,必定是新闻报道的主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报道主题的提炼与表达,全取决于新闻编采者的功夫。从哪一个角度可以更好地呈现新闻事实,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使之更好地表现出更深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界有句“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因为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人去发现,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也永远成不了新闻。世界上的哪些客观事实什么时候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环节,有报道思路、主题、事实、角度、线索、“文眼”和表现方式等等大小不一、层次不同的多种表现形式。思路发现:是指对某个新闻事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同一题材的新闻中,广大受众总渴望能看到从新的角度报道的好新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宣传效果应该努力做到的。然而,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老主题的报道能够让受众看后、读后、听后眼睛一亮的新闻却不多,  相似文献   

9.
骆建宏 《今传媒》2011,(4):126-127
在我国,新闻工作是宣传教育组成部分,是一项精神劳动。新闻工作者成天与人打交道,新闻在采访、传播工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与社会发生作用,即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授各方面知识。因此,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作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修养,就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天也不能忽略经济工作,新闻工作者一天也不能忽略经济宣传。广大读者迫切要求加强经济宣传,改进经济报道。怎样使经济报道能有一个新的突破?希望新闻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1.
帅瑜 《新闻前哨》2000,(7):37-38
记者赴会听会写会,从中 央到地方,各级新闻单位都是 如此。会议报道是各级党报新 闻宣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 容,更是党报新闻工作者义不 容辞的职责。 完整宣传会议精神,准确 报道会议内容,这是赴会记者 在写稿时的首要问题。党委和 政府召开的不少会议,都具有 全局性质和指导性质,是不允 许记者离开主题去报道的。只 有完整地、准确地、及时地把会 议主要精神和重要内容报道出 去,才能使党委满意,政府满 意,新闻宣传才算发挥了作 用。 如今的读者和听众,尤其 是普通群众对党和政府召开的 各种会议并非不关注,他们也 想从会议中…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近年来对国内一些优秀报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报道中的感悟,笔者认为,要让经济报道显露生气、为群众喜闻乐见,最为关键的是要使经济报道在题材上创新、角度上创新、思维上创新、写法上创新。 一、题材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广阔的内容给党报的经济报道带来诸多新课题。产供销生产性报道显示出很大的狭隘陛。因此,要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在经济  相似文献   

13.
尚书权 《传媒》2001,(3):52-52
深度报道难写,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感受。究其原因,皆在“深度”二字。 一切重大题材的报道,诸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深化企业改革、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等,大都是通过深度报道来完成的。胡乔木同志说:“要加强新  相似文献   

14.
陈俊利 《声屏世界》2006,(10):23-23
主题宣传是中国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特色之一,是其喉舌功能的主要体现。做好主题报道,也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主题报道不好做,这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共同感受。一是主题报道往往主题先行,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程式化、语言呆板。二是主题报道要求记者拥有较高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报道的宏观把握能力。要善于从繁杂的事实中慧眼识珠,遴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这对记者是一个挑战。三是如何让主题报道可感、可信,达到寓理于事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不失为增强主题报道生动性、吸…  相似文献   

15.
如何搞好批评报道,这是新闻战线在深入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郭亮 《新闻记者》2004,(9):13-15
时政报道因其特殊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一般要遵循审定的“通稿”来报道,在保证了舆论导向正确性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结果。如何突破这种“千篇一律”,既满足受众对资讯的需求,又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我认为,鉴于时政报道的特殊要求,在主题和内容没有更大突破的现状下,记者捕捉到独家的、生动形象地反映主题的细节,就是找到了突破“千篇一律”的重要途径。如果说报道通稿内容是“规定动作”的话,那么报道细节就是“自选动作”。在大多数人都只做规定动作的情况下,“自选动作”编排得当,准确漂亮,就会更“出彩”,更抓人。细节对…  相似文献   

17.
戴欣 《军事记者》2006,(2):20-20
先进典型是人民大众的榜样;出色的典型报道,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传媒应该加强典型报道,但更应注重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什么是宣传绩效?宣传绩效就是典型人物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宣传效果和成绩的综合评测。当今,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绩效,往往是衡量一次典型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如何让受众知晓典型人物,关注典型人物,理解典型人物,喜爱典型人物,使典型报道更能吸引人、更具生命力、更有时代意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如果留心就可以发现,让典型人物报道充满“诗情画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诗情画意”写典型真实情…  相似文献   

18.
于蓓 《声屏世界》2004,(9):21-2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始终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有人认为只要报道的内容都是地方上的事,反映的都是身边的人,就做到“贴近”了。其实不然。比如各种面面俱到的会议报道:只报喜不报忧的工作宣传;触及到一些热点话题就浅尝辄止等现象,这样宣传的结果还是停留在表面,信  相似文献   

19.
李炜 《新闻窗》2006,(3):70-70
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均以传播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公关活动离不开新闻媒体,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也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公关活动进行。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是开展公关活动的重要媒介,只有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性能和宣传效力,公关活动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新闻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我们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公关活动,这就出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公关角色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20.
任何事物都有着多个层面,为表现新闻主题而选择的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体现当时的宣传精神,还能较好回答读者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的报道侧面称之为“最佳新闻角度”。为什么要选择最佳角度?概括起来一句话:角度选择好,稿件质量高。选择最佳新闻角度,首先要理清选角度与抓问题、选角度与提炼主题、选角度与扭角度的关系。选角度和抓问题不同,“抓问题”是因,“选角度”是果。“抓问题”是“选取角度”的依据,“选取角度”是“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篇新闻,如果说,主题思想是它的灵魂,内容是它的躯体,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