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51-53,58
作文不是什么特殊和神秘的东西,“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凡是有点文化和生活体验的人都可作文,都能作文。叶圣陶认为,学写作要训练思想,要培养情感。他提倡语文老师本人应经常练笔,并鼓励学生多写多改,自能作文,自能合度,力求写出既通又好的文章来。叶老还深刻 地批判了“应试偏向”,让学生走健康活泼的作文之路。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改革和作文教学仍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写出语句通顺、有条理、有中心的文章的能力。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传统的作文训练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学生作文总是在老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自然学生的作文内容普遍单一,学生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成份居多。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是难以实现《课标》提出的作文能力培训目标的。鉴于此,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由讲练模式的“幕后”走到自主作文的“台前”,作文指导由“限制”变为“放开”。坚持作文自主能力的训练,初步达到了自我训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作文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重视生活积累,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唤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作文恐惧症”。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呢?  相似文献   

5.
胡登波 《小学生》2010,(12):52-53
作文,一直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难点,更是老师最头疼的方面。造成目前作文教学难,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高,除学生年龄小等客观因素外,恐怕与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有关。笔者认为:作文训练除了一般的作前生活体验、写作积累,指导时审题、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基础的练习外,还应该考虑到“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初中生而言,“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要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表达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抓住“生活”这个作文基点,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体验和作文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组建自己的素材库,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7.
何咸钧 《现代语文》2006,(8):114-115
作文是个性化的思想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这种体验和表达自有其独特性,自有其不可替代性。而现在“大呼隆”的集中训练一味追求语言的华美、结构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却轻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忽略个性特征的充分体现。使得作文训练实际上沦落为一种简单的字词句篇的技巧训练。这种技巧训练,断绝了习作者的“精神”血脉,压抑和摧残了其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使得学生的文章缺乏丰厚的底蕴和隽永的思想,缺乏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单一单调单薄。那么,如何矫正这种偏向,使学生的作文具有个性,成为考场中与众不同甚至卓尔不群的“那。一个”呢?愚以为,尊重与呵护是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8.
<正>高三作文训练是一项让师生身心俱疲的艰苦劳动。学生面临写作如有大难临头之感;教师批改作文则摇头叹息,感叹佳作难觅。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教师缺乏对调动学生兴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外素材的特点研究,使得作文教学陷入"练审题、勤写作、多讲评"重复训练教学模式,课堂作文教学难现灵气与活力;其二是学生学习直奔高考,对社会生活少观察、少体验,对时代变化少感知、少思考,长期的学校生活让  相似文献   

9.
吴长俊 《考试周刊》2009,(30):63-64
当前作文教学的症结是“失真”。为此,要让学生扎根真生活、蕴蓄真情感、抒写真性灵.要让教师具有真态度、落实真训练、追求真效果。只有求“真”务实,作文教学才能迈上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动。教师可以从拓宽作文视野入手,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开展活泼新颖的作文训练和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品质。  相似文献   

11.
情境作文成了许多教师比较欢迎的写作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程度调动学生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创造出高质量的作文。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游戏、课文、小实物对情境作文教学的作用,挖掘游戏价值、发挥阅读作用以及借用各种生活常见的实物来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加细化具体,教学方式更加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统一发展。但很多学生视作文为畏途。究其原因 ,大多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 ,学生写作文时没有材料可写 ,总觉得要写的内容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见识过 ,没有经历过 ,或经历过的事情不“典型”不“突出” ,不值得写。因此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学生充分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总结生活是改善目前作文教学难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以感知生活为先导搜集素材是作文的第一步。材料从哪里来 ?“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当学习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到达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种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诀表”当熟读成诵并达到最高境界时.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大脑随时随地都能反应出来。作文是否也能这样通过机械重复而变成一种本能呢?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洲练不了学生感兴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囚素,激发学生的写作必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笔者觉得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由此使得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出华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一种情感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7.
施青濒 《现代教学》2005,(12):38-39
“小学专题作文训练”主要是指将对课内外相关的,有利于学生写作的作文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成一定的教学系列,使之成为贴近学生生活、适合需求、便于操作、学生喜闻乐见的“共享资源”。通过研究和实践,让教师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生活感受来表达真情实感,淡化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传授。  相似文献   

18.
快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家庭、生活需要快乐,作文也需要快乐。适时、适量让学生“快乐”作文训练,是摆脱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程式化、封闭化的一个有效途,其基本思路为改革传统封闭的静止教学程式:命题——指导——写作——批改,变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为充满人性之美、生活之趣的表达审美训练。变程式化教学为动态化教学,其主要特征为:放开——突破、灵活——巧训、拓展——延伸、协作——互动。  相似文献   

19.
一、专题式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1.专题式评品作文训练:即由“品”而“评”,有感而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从自我的认识水平、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出发,去审视、评点、欣赏周围的事物与现实问题,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说写训练,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弥补现行作文教学忽视议论性习作之缺憾。评品作文具有鲜明的主观个性色彩。“评品”的基础是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好眼力”;学会如何用心去体验生活,培养感受力;学会如何去“化平淡为神奇”,培养认识力;学会如何抓住瞬间即逝的现象,培养“捕捉力”。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训练时很多学生看着题目茫然不知所措,为一篇800字符的文章绞尽脑汁,痛苦之后还难以拿到高分。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少对生活与生命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呼唤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