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边缘崛起的过程中,"文坛新桂军"将思想触角和现实体验延伸向了喧嚣而复杂的身体,通过身体的异动和精神的嬗变,揭示出在凡俗社会中人的生存本相,并从人的发现与关怀这个视角去阐述社会欲望系统,构建起新的"人"的话语,体现了这些年轻作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以来,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以建设人类灵魂为己任的作家十分关注这些"站在生命极地之外的人",描述了精神病患者、社会公众和精神病医生等人群生活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表达了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精神病叙事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关怀,折射出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作为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晚生代作家,东西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融于一体,在"民族性"中植入了"现代性"的批评精神,以此把握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甚至后现代之间的辩证互动,表现了对现实社会和终极价值的双重关怀,在思潮迭起、风起云涌的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早在上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出"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呼唤。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苏联教育家提出了"教育人格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从"精神阳萎型男人"、"追求理想性爱的女性"、"理想性爱观的不同呈现"、"艺术审美感知的迥异"四个方面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包法利夫人》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两部作品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这一特质在不同时空中的一致性,以及作家对人性的关怀的永恒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溶汇人性之光泽才能有其永久的生命力;一个作家也只有深怀对人性的关注,同时以不同的视界去作独特的审视,才能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河北作家胡学文的作品执著于对底层民众生存现状及其精神世界的关怀。胡学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坝上风情,他笔下"目不识丁"的乡村妇女更为理性、明智,坚持一份关于人性的又或是道德的捍卫。在他的作品中,女人比男人背负的更多,更有一种救赎的力量。除了明显的底层性之外,胡学文的小说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他一点点剥开那些浮华背后的内伤,从容淡定地披露人世百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一份批判与质疑。较之同类的作家,胡学文的小说创作更显得成熟沉稳,更具有反思意义和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7.
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顾城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使得他的诗歌显得特别,形成了顾城自己特有的诗歌艺术风格。一.关怀的主题顾城诗歌关怀的主题,和其他众多作家一样,在他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相似文献   

8.
比较主流媒体对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新中国媒体理念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从漠视新闻本位向坚守新闻本位转变;从表现"社会关怀"向表现"人文关怀"转变;从信息全封闭式向信息开放式转变。同时,分析汶川地震媒体报道的不足,指出中国媒体理念的发展空间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浸润文学的人文关怀,观照文学的时代精神,辉映文学的崇高感,提供他者经验的参照性等,是文学存在的价值所在。这与作家的生活阅历、社会见闻和艺术修养直接关联,但更离不开作家对生命的自我拷问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人类命运终极关怀意识的当代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在此次访谈中,结合他的"地母"系列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详细阐述了小说文本中的故乡记忆、孤独和焦虑意识,以及浪漫情怀等几个方面的话题,并对有关"土地"哲学、生命关怀和当下作家记忆状况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体现了一个勇于担当责任的当代作家的清醒的历史观念、浓厚的忧患意识,以及独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作为庶出得不到家人关爱的贾府二小姐———贾迎春,由于自身体弱多病,才能、见识有限,导致性格较为懦弱,被人轻视,所以只能通过信仰与世无争的道家思想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人相处变得随遇而安、缺乏主见,待己待人都比较冷漠,最终被丈夫折磨而死。其悲剧既是在父母之命主导下的婚姻悲剧,又是信仰道家而最终没有善果的信仰悲剧。正是这个处处衬托他人,与世无争的女子的逝去,丰富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房义斌 《天中学刊》2011,26(6):58-61
学界历来认为讹夺石扇为贾雨村欺压良善的铁证,不假辨别地信以为真,对其人品大加挞伐,实属误会。讹夺石扇是平儿、贾琏合谋的谎言,是对纳妾鸳鸯事件的影射,并非贾琏挨打的真相。贾琏挨打的导火索是鸳鸯事件;远因是大不孝——无子。  相似文献   

13.
《招凉亭贾岛破风诗》、《鸾鎞记》、《贾浪仙除日祭诗文》和《贾岛祭诗》等元明清杂剧或传奇,是写贾岛事迹的"贾岛戏",它们塑造了包括虔诚痴迷的"诗仆"、才华横溢的诗人和科场不公的受害者等多个侧面的贾岛形象。几部剧作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依赖于其在合理处理材料、角色间对比的运用和当行本色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成就。从贾岛形象的形成,可以看出贾岛自身、剧作者和观众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贾樟柯的电影在纪录片的外衣下隐构潜行着鲜为人知的侠义情怀,本文尝试着运用影视艺术心理学的观点,从贾樟柯个人的独特成长经历切入,尝试探寻贾樟柯电影中侠义情怀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的贾府主子中,发生过两起父亲责打儿子事件。一是贾政拷打宝玉,二是贾赦杖责贾琏。这是两场不同缘起,不同方式,不同目的,不同结果的事件。其间蕴藏着贾府由盛转衰之必然性的深层原因与写作深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地位。它在《辨骚》、《诠赋》等十四篇中论及了贾谊及其文学创作。总的看来,刘勰对贾谊的文学创作和体性才情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主要涉及到贾谊的赋、政论散文、才略。同时。刘勰对贾谊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也给予了指正。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第十九回回末,毛泽东的两条批语指出宝玉身上既有“同一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爱情”,亦有“两种人生观相互冲突的爱情”,既肯定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又承认了宝玉与袭人的爱情,说明宝玉爱情的复杂性。毛泽东的批语犀利独到,而且符合文本的客观描写,符合现实的人性特点。毛泽东对宝玉、袭人、黛玉爱情的评价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对群书纵横涉猎,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关语境的论述颇多,主要体现在"望经为注"、"望文为义"、"望经为义"、"文势"、"上下文"、"上下篇"、"于义不可"、"于理不可"等术语的灵活运用中。这些术语的运用涉及到语境的诸多方面,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充分体现贾公彦的语境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19.
小动物疾病学是培养学生宠物临床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将兽医学基础理论与宠物临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关键课程之一,在兽医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均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小动物疾病学课程的现状、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和修课率,也提高了毕业生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该门课程的得分率和整个考试的通过率,为国家培养新的兽医体制下的合格宠物医疗人才。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徒制2014年开展试点工作至今已有四年。试点开展后,高职教育政策的颁布每次都会提到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这说明现代学徒制在实施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方面,为此文中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做一综述,便于日后研究人员对学徒制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