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他们送给我勇气,教给我做人,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一生的职业几乎都跟书和文有关,这里我就先谈邓先生。如果我的记忆不错,邓先生是湖北钟祥县人,当时看起来有40多岁,个子不高,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红而且胖的脸庞上显着一种忠…  相似文献   

3.
刘玉新 《山东教育》2009,(7):108-109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对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教我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我的语文老师,另一位是我的数学老师。他们一直教了我三年,伴我度过了整个高中生活。  相似文献   

4.
让抽象变得显然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主持的两门课程“数学实验”和“线性代数”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的朋友请我介绍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这促使我反思自己到底是怎样建设这两门精品课程的。我在20年以前开始讲“线性代数”课时就开始建设这门课程了,“数学实验”是1997年开始建设的,在建设这两门课程的时候都不可能知道教育部以后要评精品课程。那时建设课程的目的就是努力把学生教好。不是为了评选精品课程而是为了教好学生,这就是我建设精品课程的经验。因此,如果我的讲课能够对于学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有一位学生在…  相似文献   

5.
虽然在语言学校只读了一年,但对教过我的两位老师记忆深刻,第一位是Mr.Kings,第二位是丹尼尔先生,特别是丹尼尔先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6.
一、“种好一亩三分地”·父亲2000年5月,我在泰安参加“全国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研究”会议期间,与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先生和张田若先生作了两个晚上的长谈。两位小学语文研究专家在长谈中曾经问我是什么大学毕业,当听我说是“小中专的底子,滕州师范毕业”时,张田若先生握着我的手说:“难能可贵呀!”两位专家留下了他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并要我多跟他们联系。我知道.这是两位专家对我的认可与希望。  相似文献   

7.
R先生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百万富翁。有一天,他来到了年轻的学者F博士这儿。两个人闲谈了一会儿以后,R先生便说道:“这机器人好是好,但总有点儿美中不足。我家里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机器人了,可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我写《语文教学沉思录》,最后一句是:“张志公先生允称一位智者。”当时先生还在,我用电话告诉他,他笑了。的确,在我的头脑里,先生是一位“智者”。先生的思想像清澈的流水,流动不息,这正是“智者”的特点。先生在语言学、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都有很精辟...  相似文献   

9.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先生教两个学生 ,一个他非常厌恶 ,一个他非常喜欢。一天 ,两个学生都拿着书本睡觉了 ,老先生朝着自己厌恶的学生抽了一巴掌 ,教训说 :“看看你 ,一拿起书本就睡觉 ,你看看人家 ,睡觉了还拿着书本 !”这是一个笑话 ,可是我看了之后 ,怎么也笑不起来。我不知道这位被先生厌恶的学生当时怎么想 ,但我确为他愤愤不平 :这位先生太不公正了 !老先生之所以这样对待学生 ,除开他那师道尊严、偏爱等思想作怪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懂得怎样去批评学生。  批评也和表扬一样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之一 ,也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0.
理解能力     
一位老师教一年级数学。一天,老师提问;“戈登,想一想,4颗樱桃放到桌子上,你姐姐吃了其中的1颗,桌子上还剩下几颗?” “几个姐姐,先生?” “不是,注意听。我把这道题目再重复一次,桌子上放着4颗樱桃……” “这是不可能的,先生!现在没有樱桃,现在是冬天。”  相似文献   

11.
王治国 《教育文汇》2013,(18):43-43
钱文忠先生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中写到了季羡林中学时代的两位语文老师教作文的不同方式。一位是董秋芳先生。他教学生作文,永远是一个题目,叫《随便写来》:这个星期布置作文,叫《随便写来》,下个星期还叫《随便写来》。说是题目,其实是没有题目的。  相似文献   

12.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 如果我的记忆不错,邓先生是湖北钟祥县人,当时看起来有40多岁,个子不高,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红而且胖的脸庞上显着一种忠厚善良的神情。他从不斥责学生,更别说打骂学生了。他陶醉于每一篇课文,高兴时,甚而吟诵其中一段。他的嗓门儿很洪亮。 至今我还不明白,邓先生为什么会喜欢我那些作文练习。我的毛笔字很坏,又不会写文言文。但他对我的练…  相似文献   

13.
"教是单边的教,教学是双边的配合,教学做合一是完整的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对我触动很大。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如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喜欢把所有的知识嚼烂后灌输给他们,学生也就习惯了这种灌输的方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了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尝试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我已教过多遍了,但每教一遍都有新的体会,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小说创作手法的精妙。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花白胡子等人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看小说第三部分的描写。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作者突出了“花白胡子”这一特征,意在突出其年龄大,是一位老者。在众多的客人当中,只有花白胡子询问华老栓的身体状况,这与其说是花白胡子关心老栓,倒不如说花白胡…  相似文献   

15.
一、“这个我没有经验”也许是受藤野先生的影响,青年鲁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生理卫生课的解剖实验。鲁迅先生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学的时候,一次在课堂上解剖狗,正在解剖中间,这只狗突然拉出了大便。按照严格的解剖“规矩”,被解剖的动物拉出了大便,这堂解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反复读了刘良慧、张先华两位先生合著的《教育观念的革命》,深受启发。一“、你有病,干吗要我吃药?”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说过“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教书育人的警世名言,也是我园培养新教师的准则。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我们园长责无旁贷的义务。我园对新教师的要求是:一年入门,二年胜任,三年成才。为了帮助新教师走稳第一步。我们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一次培训、一位导师、一次展示、一次交流、一次家访。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学期初某晚,在学校的食堂里我与一位新分到我校的教师攀谈。“教你们班的老师是谁?”“教语文的是何某某,教数学的是杭某某。”“啊,一位是我校德高望重、年近六旬的老教师,一位是学富五车的抓教学的校长,他怎么就这样直呼其名?”我不免一阵诧异。“我还在  相似文献   

19.
"教是单边的教,教学是双边的配合,教学做合一是完整的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对我触动很大。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如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喜欢把所有的知识嚼烂后灌输给他们,学生也就习惯了这种灌输的方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了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尝试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