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动宾关系不调的语法错误,我们过去曾经分析过。这里所要集中谈的是间接动宾关系不调。什么是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看一下什么是直接动宾关系不调。所谓直接动宾关系不调。就是在句子(或者动宾词组)的句法结构和语义上,谓语与其所直接支配或关涉的宾语不相搭配,关系不相协调。例如: ①年轻人都有上进心,创建青年文明车组的口号掀起了他们你追我赶的热情。(《人民日报》1986.1.9第四版) ②在大力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一定要大力克  相似文献   

2.
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在句法结构上,也可以表现在主谓结构中和主宾结构中。前者,可称为主谓式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后者,可称为主宾式间接动宾关系不调。以下,对这两类错误加以简要的分析。一、关于主谓式间接动宾关系不调在主谓句式或主谓词组的句法结构上,是主语与谓语之间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但在语义逻辑上,却又存在着间接动宾关系:其中的谓语是由及物动词构成的,这个及物动词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即宾语,恰恰是它前边的主语,这就是一种主谓式间接动宾  相似文献   

3.
谈动宾不调     
在句子中,动词与其所关涉的宾语搭配不当,关系不协调,因而影响了句意的表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动宾不调。动宾不调是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以下是这种错误的病例: ①上班前,下班后,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跑到花房,帮助师傅给花浇水、施肥、拿虫儿,观察各种花的生长规律,有时还对着盆花画上一阵子.(《北京日报》1985.1.10第二版) ②在当时单位领导的支持下,罗什一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他根据工作需要,进行  相似文献   

4.
“的”是一个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除“的”外,还有两个,即“地”和“得”。习惯上,这三者是有一定分工和使用范围的。“的”在词的组合或在句子结构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如:“清新的空气”、“过去的他”、“工作方法的  相似文献   

5.
说动宾不调     
动宾不调是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指的是句子的谓语与宾语间的关系不协调,因而影响了句意的表达。下面的例句是从最近的报刊上摘下来的,皆属此种错误: ①在手榴弹爆炸的时刻,排长于明群用身体掩护民兵的安全;在校外辅导中, 班长杨建兴给几百里外的无锡六中少先  相似文献   

6.
造句中所经常出现的动宾不调这种语法错误,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除前篇文章所谈的几种外.这里再列举另外几种形式的病例如下: ①许多地方出现了家长主动提供在逃子弟或亲属的下落、父母送子投案、妻子规劝丈夫改邪归正的事迹。(《人民日报》1981·9·7第四版) ②许多人觉得目前电影的质量不能满足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通常所说的主谓关系,都是指直接主谓关系,即在语义关系上,谓语直接陈述说明主语;在结构关系上,谓语直接置于主语之后,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中介。例如: ①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②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③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巴金《鸟的天堂》) 例①谓语“赞美”直接置于主语“我”之后,对“我”加以陈述,两者中间无任何中介性词语。例②  相似文献   

8.
助词“的”是一个使用范围比较广、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常用诃。它是一个虚词,在语言结构中,其主要作用是:(1)在词语的组合中,可用以表示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语法关系,如:“早晨的太阳”、“正确的结论”、“我的看法”、“令人感兴趣的活动”等等。在造句中,可用于定语之后,表示定语与主语之间,或是定语与宾语之间的修饰限制关系,如:“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实践。”其中,主语“标准”之前的定语是“检验真理”,后边用了“的”;宾语“实践”之前的定语是“社会”,后  相似文献   

9.
“水平”置于其他词语之后,除做中心词,与相关词语构成定中关系外,还可做宾语,与相关词语构成动宾关系。如果对这种动宾关系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动宾关系不调的错误。这种错误,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另一种是句子成分内部的动宾关系不调。 (1)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 这主要是指“水平”做全句宾语时,与  相似文献   

10.
状中不调,指的是状语与中心语关系不调这种语法错误。如以下各病例: ①金色的沙滩上,热和的砂砾温暖地抚摸着人们疲劳的筋骨。(《北京晚报》1981.8.5第三版) ②从她那种大刀阔斧地对付食物的举止中,人们往往会下这样的结论:一个大大咧咧而又有主意的姑娘。(《体育报》1985.4.5第三版) ③(跳舞)跳到高潮时,他们总是十分激情地以一个难度大的双脚打点动作,(?)然而止在一个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面向"一词是动词,不是介词,它可以跟普通名词连用构成动宾词组,在句子或文题中充当动宾结构、复合结构和偏正结构;而"面向21世纪的……"中的"21世纪的"是修饰语(状语或定语),按照简略原则,文题变成"面向……".这不符合语法习惯,是命题中的形式主义,应当避免.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句子中,主语和宾语一般是不能直接发生关系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还有个谓语成分。例如: ①他还记得自己去过的那个山村。 ②文章简明扼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例①主语“他”与宾语“山村”之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它们之间横着一个谓语“记得”。它们可以分别与谓语发生直接关系:“他”与“记得”是主谓关系,“他”被“记得”所  相似文献   

13.
句子的成分与成分之间,在意义、结构、习惯上必须互相配合。如果不注意,就会产生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其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主谓不配、动宾不配、修饰或补充成分与中心词不配。以下试举《新华日报》几则病例剖析之。  相似文献   

14.
动词“进行”是个很普通的常用词,在造句中,经常做谓语,如:“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其前可加状语修饰限制,如上例中的“正在”。“进行”是个及物动词,做谓语时,其后可带宾语,宾语一般是动词性的,如:“进行讨论”、“进行审查”、“进行分析”、“进行调查”、“进行化装”、“进行研究”、“进行批评”、“进行表彰”等。同时,也可以带补语,如:“进行下去”、“进行得挺顺利”等。此外,“进行”还可以做定语,或前加定语修饰限制等。严格地按照上述特点和规则使用该词,是正确运用该词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15.
简练(下) 动词不一定需要状语。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状诏,不但浪费笔墨,而且容易使文字的意思一含混不清,引起疑问,应让动词发挥自己的作用。状语所描述的情况有时是作者主观判断的产物,而作者的判断不一定是准确的。如果作者在判断失误的情况下使用状语,他便向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句型:“他深有感触地说:……”不知道“深有感触”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说话者自己说过他对所谈的问题“深有  相似文献   

16.
在语言运用中,有时用不同的词语,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的人或事物;这些不同的词语在句中一般处于相同的位置,它们之间不是联合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而是一种复指关系;这种复指关系也称做同位关系,构成同位关系的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所表示的意义须属于相同的范畴,否则,就往往出现同位关系不调的错误。如以下数例: ①西城区政府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近日组织了有民政局、区老龄委员会、德外街道办事处及区服务、服装、修理、百货公司等负责同志参加的慰问小组,登门走访慰问这些老干部……(《北京晚报》1985.12.18.第一版)  相似文献   

17.
“的、地、得”的用法,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在编辑稿件中,发现不少通讯员仍未掌握它的规范用法,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现摘录一组浅析如下:①场长对如何发展今年的庭院经济作了详细地汇报。②同志们愉快的接受了支援秋收的任务。③王大爷激动的热泪盈眶。的、地、得作为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份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在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的附加成  相似文献   

18.
结构助词“的”在词与词的组合中,在造句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这种特定的位置可以表明,是什么词语之间,或者是什么句子成分之间发生修饰限制关系。位置不同,修饰限制关系就会具体体现在不同的词语之间,所表达的语法关系也会不相同。如果放错了位置,就会错变修饰限制对象,句意了就发生错误。这就是助词“的”错置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1)现在郭闯管的闲事,管得越来越宽了.应为“现;.在郭闯管闲事管得越来越宽了”,或“现在郭闯,——闲事管得越来越宽了.”郭闯应该是全句的主语,原句因“郭闯管”成了“闲事”的定语,而失去了主语的资格.(2)他在采访《三六九医院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一稿时,——采访稿子,动宾不配.只能写稿,不能访稿.(3)今天拐到这儿就是要解决大家拿到售棉款的问题.——大家拿到售棉款,就没有问题要解决了.可改为“就是要大家能拿到售棉款”或“就是要解决拖欠售棉款的问题”.定语和中心词必须相配.(4)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应为“特点是民风强悍勇武”.民风就是民风,民风不是特点,特点也不是民风.(5)“入关”对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应为“大多数人对‘入关’还茫然不知”.“对大多数人”是对象状语,暂时去掉状语,留下的是句子的主干,“‘入关’还茫然不知”.这就不合理了.“对……来说”是一个起限制作用的状语.比如:李天民,对你来说,是朋友.李天民,对我来说,是仇人.李天民是朋友,李天民是仇人,都能成立.而“入关”还茫然不知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如果在不该用标点的地方硬是加上了标点,因而破坏或错误地改变了语句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并且使句意歧义、不可解或发生错误,这就是标点符号的滥用。这种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在状语和谓语之间滥用标点符号状语和谓语之间,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它们之间可以加标点符号,且只能用逗号;当状语本身结构比较复杂或置于句首时,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