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备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网络环境能为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环境,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创建自主学习环境,为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教育的改革,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社会的发展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显增强。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学习的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只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缺乏信息能力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盲。信息素质已被视为信息社会的知识和力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化素质,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开展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寻找所需信息,知道如何去学习、如何更新知识并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网络学习是信息社会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信息素养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学习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要求以及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中职学生生源起点低.自控能力差.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缺乏辨别能力.所以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种生源素质现状。对症下药.适时加以正确引导.可以避免他们少走很多弯路。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韦弘 《高教论坛》2004,(4):115-117
为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目的,在Internet与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上进行探索,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人文素质,推动学生主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立杰  朱军  施明利 《继续教育》2006,20(12):34-35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为活跃、最有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挑战,而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实际体现为对信息的掌握和使用,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更是学习化社会及终生学习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7.
姚云暑 《科学教育》2005,11(4):47-48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各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托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跃上世界巅峰的“一双利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学习所必需的能力”。这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也为在多媒体助推下的物理教学与创新实践“双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素养和科学素质,为社会培养适应2l世纪信息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和学习化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人才应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探索创新、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研究探索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学会自由学习、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东英 《考试周刊》2012,(31):133-134
作者对103家企事业单位对于生物技术毕业生的要求进行调研,发现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创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英语运用能力等11项能力的要求中,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四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位居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都在80%以上。为适应这种人才规格的要求,作者提出企校合作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的新模式,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贡献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人才,就要按照社会时人才素质的要求,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定位,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成才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本文就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论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之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素质是信息化社会人才的必备素质,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增设信息理论教育课、改革文献检索课教学、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专门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没法实现高素质劳动者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无法掌握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等;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 习惯不是天生而成的,是经过有意…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须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努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具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和学习化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人才应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探索创新、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研究探索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21世纪社会的时代特征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社会要求职校毕业生应具备学习能力,提出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三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中还有很多欠缺。我国传统的教育固然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刻苦勤奋的优良素质,但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轻实践活动.以升学率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等“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这种“继承性”、“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因而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