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戏曲文学作品《西厢记》的学习 ,我们应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要重视单部戏曲的语言文本和作品内涵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整体的发展和特点 ,从而更好地领悟和掌握《西厢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整体“面”的学习 ,构筑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整体“面”的学习 ,就是要把握戏曲文学的共性特征 ,对古代戏曲的源流、结构、语言、舞台及音乐等进行一个总的了解 ,以确立戏曲史和戏曲艺术的基本轮廓。就《西厢记》而言 ,理顺理清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是一个必不…  相似文献   

2.
戏曲文献是戏曲研究的对象,也为之提供有力的论证,它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也保存了戏曲史的发展过程.而王骥德的<曲律>则权衡各流派之得失,兼取众长,独出己见,是明代戏曲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这部著作与吕天成的<曲品>堪称当时曲苑之双璧.  相似文献   

3.
龙华先生的《湖南戏曲史稿》是一部内容富赡详备,富有创见的地方戏曲史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湖南戏曲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作家作品及戏曲声腔,解决了戏曲史研究领域内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声胜丰富、作家辈出、作品可观,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形成了许多具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 ,王国维不断地尝试在新的学术交流条件下与世界进行对话、并致力于一种“世界学术”的建设 ;但同时 ,域外的学术界却在寻找一种中国本土的声音和学术权威 ,从而最终成就了中国现代戏曲的开创之作———《宋元戏曲史》。考察王国维戏曲研究的历史境遇 ,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现代学术机制的转变 ,并进而反思“现代史观”和“民族主义”等现代学术史中的常见命题  相似文献   

5.
龙华先生的《湖南戏曲史稿》是一部内容富赡详备,富有创见的地方戏曲史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湖南戏曲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作家作品及戏曲声腔,解决了戏曲史研究领域内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声腔丰富、作家辈出、作品可观,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和风格的戏曲艺术流派,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6.
<正>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郭德华教授2017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淮河流域近现代戏曲史研究"(项目批号:17BB036)。淮河流域戏曲音乐文化在中国戏曲音乐文化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题力求全面认识近现代淮河流域戏曲文化的演进过程,揭示近现代淮河流域戏曲发展历史的本质,使之成为区域性戏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区域性戏曲史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课题参考中国音乐史常用的"乐、律、谱、器、人"的分类研究方法,以  相似文献   

7.
河南是地方戏曲的渊薮,素有"戏曲大省"之称。建国以来,河南近代戏曲史研究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成果颇丰,主要体现在对剧种、地域流派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然而,关于河南近代戏曲史的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建设等方面。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河南近代戏曲史的研究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推动河南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史,而他们的视点则立足于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用以批评的武器是由20世纪的批评界所提供的,对于他们的背景问题、思维模式、研究的角度、评价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式等,都应该从20世纪的文化整体背景上进行解释。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不仅仅把其研究当成时代语境的注脚。对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描述甚为广泛,每一种戏曲史专著在进行历史描述时都应用着特定的史述模式,这些史述模式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范式密切相关。同时将20世纪的戏曲文本批评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在价值思考上的视界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家与20世纪戏曲研究者在价值思考上的交汇。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是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同脉搏的,“戏曲学”建构的努力几乎贯穿20世纪。同时,20世纪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戏曲”概念的不同理解,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到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方面,认为几乎每一次的戏曲文物文献的新发现,都大力地推动了对戏曲史的研究。论文试图描述20世纪戏曲思潮与20世纪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指出20世纪的戏曲改良运动是20世纪文化改良(或文化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时代思潮对于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对戏曲的认识上,王国维摆脱了正统观念的束缚,把戏曲当作“一代文学”、“纯文学”的代表来考察,从动作性、代言性的角度来阐述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还戏曲文学应有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宋元戏曲史的基础研究上,主要运用的是西方实证主义和传统的经学即乾嘉朴学的方法;相反吴梅则可以说是传统曲学体系的集大成者,较王国维研究,吴梅在对戏曲的认识上同样用文学进化论的思想来看待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一致性却更进一步,勾勒出中国戏曲历史的全貌。总的说来,吴梅在用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做戏曲史资料建设方面的功绩不如王国维,但是与王国维从纵的历史方面进行考察的特点相比,吴梅的戏曲史观更具有联系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情况及联系其他文艺形式的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周贻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史研究专家。他最早致力于中国戏曲全史的研究,其继承前贤、肇启后人的拓展之功至伟.周先生的研究重视每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对戏曲创作演出的影响,重视民间戏曲与宫廷演剧的相互交流,重视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角色行当、化妆服饰,声腔衍变诸方面的综合发展,改变了以往学者只重案头之作,只重考据,只重文辞的偏颇。周先生的研究还注意社会调查,开创了依据戏曲文物、从考古角度研究戏曲发展的新领域,对后世戏曲史研究都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谈魏长生     
地方戏曲勃兴,进入大城市,改变了昆腔长久以来独霸剧坛的局面,这是近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戏曲史家习惯称之为“花”(地方戏曲)“雅”(昆腔)争胜。一九二六年日本青木正儿发表《自昆剧至皮黄调之转移》一文,把《蜀伶之跳梁》作为专节,指出魏长生在“花”“雅”两部争胜中的作用。后来(一九三〇年)又把此文改写,收入《中国近世戏曲史》第四篇第十二章里《有王古鲁译本》。从此以来,魏长生这个人物引起戏剧史家的广泛注意。四十年来;谈到近代戏曲的发展,未有不论及魏长生者。作为魏长生故乡的一个戏曲爱好者,我于十七年前曾辑比有关资料,草成《谈魏长生》一文。“四人帮”横行,原稿早被抄没。现在从王泽君同志处借得复制本,删取其要,刊载于此,以就正于戏曲史家及留心乡邦文献的同志。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生活在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中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急剧变化时代。但在他的全部诗词中,沒有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的特征,反而承受了以康德叔本华为主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完全运用了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对所谓“纯文学”的诗词、小说和戏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评论。代表其全部文艺观点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史”,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国整个的文坛,不少的权威学者推祟他是“开拓学术之区宇”,“转移一时之风气”,“昭示来者以轨道”。①说他的著作“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成果卓著,无论是戏剧文学或舞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然而,综观古今戏曲研究之精髓,则多集中于戏曲文学和戏曲史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戏剧舞台艺术的研究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尤以讨论古代戏曲导演理论及其民族文化之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4.
咏剧诗歌是中国戏曲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清代乾隆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化修养较高的知名人士和戏曲专家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戏曲评论、戏曲研究和记录戏曲活动,提升了它的艺术品位和学术价值,这不仅丰富了传统诗歌创作,而且为戏曲史、戏曲批评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剧诗”的古典戏曲文学,它追求的是意境化的戏曲效果,戏曲之意境较之诗之意境有其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戏曲意境的写实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没有产生过。“讨其源,信兴楚而盛汉矣。” (《文心雕龙·诠赋》)它本是楚地的“土特产”,战国后期新兴于楚国,到西汉才盛行全国,成为汉代“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占鹏 《丹东师专学报》2012,(3):118-119,124
论争是近现代以来曲学界审视、解读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衍变态势与纠结现象的一个牵涉诸多复杂因素、颇具理性思辨特质的学术热点。不论从文献的梳理编纂还是论著的建构表述,戏曲理论批评论争都是一个不能忽略、不可遗漏的重要内容,不仅文学史、戏曲史往往把它作为切入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纷乱格局的关键,而且涌现出许多以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为专题的论文,使对这一簇聚人气潜蕴学理的热络问题的观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走向纵深、走向缜密。尤为珍贵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