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德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理念,通过场景展示、角色体验等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情感和技能,使学生将文明礼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儿童们的生活基础应该为品德与生活,以此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让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内容由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制约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切实抓住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有利时机,针对他们的成长情况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科学得体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小学这一阶段中能够真正地得到顺利发展,起到人生成长的促进动力。  相似文献   

3.
李霞 《教师》2014,(1):79-79
正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生活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明理是基础,激情是深化,导行是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讲"与"思"的继续,是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导行呢?一、榜样导向法榜样导向法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5.
正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主渠道,我们应该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活动起来。近年来,我们从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品德形成的特点出发,树立"非指示性"的教育理念,"自主成长"是理念的核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示,学生的作用是自主学习而不是被指示。教学课题由学生揭示,教学资源由学生生成,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发展中不断发现、探究与成长。而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落实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尤为重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观是发展性评价观,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合,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丽 《辅导员》2013,(18):53-5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8.
第一种境界--追求令学生神往和叹服的教学魅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修身性质、特殊的教学结构和规律,决定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兼有"经师"与"人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杨维奇 《辅导员》2013,(12):53-5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课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成长记录、描述性评语、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已成为品德教师的共识。然而,评价的结果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常常会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因此,在品德教学评价改革中,教师应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尽量克服干扰和影响评价活动政策进行的负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我在教学中总结出"品德教学导行六法":即:创设情景导行法、析图明理导行法、扮演角色、表演陶情导行法、辩析事理导行法、榜样导行法、对比导行法."品德教学导行六法"形式灵活多样,加之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发挥品德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教师就必须追踪课堂,延伸课后,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进一步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效能。1.制定道德规范,让教学目标具体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班集体相应制  相似文献   

13.
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骨髓,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一个人的品德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养成。小学阶段是思想品德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正确的教育、良好的榜样、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有时学生却觉得榜样可望不可及、这种心理影响了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其实,学生身边就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典型和榜样,所以,班主任要善于─-树教师为榜样。教师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治学态度乃至行为举止、生活习惯都会对学生品德形成起潜移默化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学生就会不令则行;教师善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则会更加尊敬教师......所以,严于律己、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本身就称得上是学生的表率、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也要向学生介绍其他任课教师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敬…  相似文献   

15.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学生不是收录和播放声音的机器,学生是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并不是汇集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而是有影响的射线,它能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情感,引起愉快、愤懑、痛苦、惊奇、同情等体验."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扮演者--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光要进行知识传授这一特定的活动形式,而且要注重情感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以理服人,遇事多为学生考虑,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微谈教学     
<正>要胜任教师的专业工作,学会教学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专业需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其实,学生在教学中收获成长和发展,教师何尝不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成长和发展?"教学相长"才是教学最美、最真的姿态。教学是经过预设的一种师生共同经历和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而生成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的过程不是"背教案"的过程,不是"填鸭  相似文献   

17.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作为学生学习、效法的表率和榜样。根据“榜样教育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榜样教育,特别是以教师自身的言行作为榜样的教育,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作为培养人才的园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只有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做出榜样,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因为受教育者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青少年学生的感性强、理性差,效仿能力强、鉴别能力差,他们信任教师,甚至模仿教师。教师的品德和学问,甚至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的无穷力量来源于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8.
董明华 《小学生》2013,(12):112-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品德课教师经常会出现困惑,为什么我们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可实效性却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品德教师把  相似文献   

19.
<正>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我理解,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第一人,是运用智慧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课程的基本资源,教师决定《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中的生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师生情感,真正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掌握的,应当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一堆零星的知识碎粒;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来实现这个过程的控制与调节,以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