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生命是闪光的,他从事教育工作的业绩也是辉煌的。鲁迅早期即有志唤起民族精神,留日回国后尤其以教育为己任。他“时时想到中国,想到未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他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民族尤其为青年,毫不吝惜地贡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谁? 这是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回答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小时候,淘气的鲁迅是亲邻眼中的“胡羊尾巴”;成家立业以后,发妻朱安和“小朋友”们敬重而又不乏亲切地称他为“大先生”;《两地书》时期,鲁迅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一面被唤醒,并外化为可爱的“白象”;他不修边幅,常常是一副蓬头模样示人,所以,在朋友圈子里又有“猫头鹰”的绰号;透过鲁迅异类而充满反抗性的文章,瞿秋白发现他是喝着狼奶长大的“莱谟斯”;在自题诗中,他甘愿做一头俯首劳作的“孺子牛”;在崇拜者眼中他是旗手、战士、先驱、导师、革命家;在敌对者眼中他又变成“世故老人”、“持矛把盾”的好斗者、以骂人为乐趣的无聊“小人”、“掮客”、“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可以说,遵循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迁延流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不同侧面,鲁迅的“影像”一路如走马灯般“播撒”、“延异”,也充满了层层叠叠的矛盾、悖论与谬误.  相似文献   

3.
巴金与萧军,无论在人的性格、志向,还是在作品的风格、取向上,他们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革命""理想""信仰"方面,巴金崇尚的人文理想之依托是无政府主义,他崇尚讲真话、为人民,一生低调为人为文;萧军也有理想、信仰,不过年轻时的萧军有着"野气",行为方式多欲以一种先觉者、引路人的身份去实践,其在延安写的日记内容就有不少的夸大个人作用或失实之处。萧军是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炽热情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交人视友是以对鲁迅尊重为底线与特定基准的,他晚年时向家人郑重嘱托"钟爱鲁迅";巴金并非鲁迅的嫡传弟子,但他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后辈、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情感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蕴。在对待后学与晚辈问题上,巴金与萧军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都将鲁迅一以贯之关爱和扶掖青年人、后辈的风范真正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复杂的缠绕——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树书屋”的槐树在鲁迅的生命体验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槐树的“阴树”特征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相契合;槐树的“茂树”特征又与鲁迅个体生命力的萎顿、人世变幻的无常相背离;槐树作为鲁迅与周作人曾经“兄弟怡怡”的见证,还成为鲁迅隐秘表达情感的机制.探求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为深刻理解鲁迅“蛰伏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他以外语为武器,积极介绍外国的革命文艺理论和进步文化,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学过俄文,能用英文、德文看书,日文造诣更深.他曾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热情地指导青年学习外文.他的教诲,对于今天我们青少年学习外文仍然是极有启示和教育的.鲁迅指导青年学习外文,是把为革命学习的目的放在首位的.他认为青年人对外文“非精通不可”;他曾经对一位正在学习英文的青年说:“写英文的必要,决不下于写汉文.”鲁迅为什么把青年学习外文提到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因为他深深感叹于旧中国“青年又少有精通外国文者,有话难开口”.鲁迅青年时代,正是“满清宰华,汉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小说创作是他阐述女性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笔下的人物丰富多样.尤为突出的是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其对女性形象刻画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农村妇女形象,一是知识女性形象。鲁迅揭示出女性在旧中国中的悲剧命运,探求女性未来生活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等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评论.从而概括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所特有的三个基本思想主题:首先.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其次.死亡——生命无辜的毁灭;再次,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奴役残害以及这些女性对此所发自灵魂的绝望抗争。三个基本思想主题之间相互交融,构成了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宏观特点。  相似文献   

7.
“立人”与“立国”是鲁迅思想内核的双璧.鲁迅早期在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时候,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但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的“立国”,是通过“立人”而“立国”;经鲁迅自己不断地质疑,加上血淋淋的事实和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启示,又由于鲁迅对马列主义新思想的摄入,鲁迅就逐渐转到“立国”上来了.此时他突出的是集体精神、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但对“革命”和“民众”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关注“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2.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二、教学建议1.以“梦想剧场”表演活动再现鲁迅先生少年、青年及中年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的主要经历有感性的、直观的了解。2.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写作特点这一难点。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河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犀利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作家由于特殊的时代变迁,都有过相当的“苦闷期”,他们在这一特定时期的创作都起到了“以文学对抗精神疾患”的作用,以“一斑窥全豹”,本文主要以鲁迅为例,分析他在苦闷期的创作、审美心态以及由于文学的“治疗”最终达到了对现实的精神超越,显出鲁迅生命哲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生前,对年轻一代,走过了一段从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但他之所以对青年一代仍然抱有信心与期待,仍然不遗余力扶植青年人,甘愿为青年人作梯子当垫脚石,是整个民族的生命力给了他信心。不过,即便是青年人让他失望,他们中有几位表现出的品质与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让他刻骨铭心。读一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对柔石、韦素园的眷恋深情,淡淡的哀伤伴着轻轻的叹息,令人落泪。鲁迅是孤独的,不是世俗生活的孤独,而是灵魂深处的孤独。生前能真正理解他的人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晚年有两位年轻人不仅走进了他的生活,还跟他发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