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我国邮市与西方发达国家邮市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的邮市是集邮者互通有元,拾遣补缺的乐园,在那里以收藏为主,炒新邮的空间很小。但是,在我国,所谓邮市主要是一帮邮商炒作新邮的地方,这种市场一直靠炒新邮活着。  相似文献   

2.
吴伟忠 《中国集邮》2001,(12):40-40
对于邮市的涨跌,邮市散户投资应该以平常心态来对待,涨时不宜过分看好,盲目跟风追涨;跌时更不宜过分悲观,盲目杀跌出局。但实际上许多散户投资在邮市里的情绪极易被市场的波动所感染,往往会出现在上涨时奋起直追,在下跌时低位斩仓,高买低卖,“正反两  相似文献   

3.
邮市与股市比,股市是邮市的小弟弟。邮市在1983年就初具规模,股市的诞生比邮市晚7年。但在投资操作上, 邮市老大哥却是向股市小弟弟学习的。到后来,邮市几乎完全承袭了股市的一套——炒。  相似文献   

4.
吴伟忠 《收藏界》2011,(7):110-112
最近一两年来,书画、瓷器、玉石、邮票、钱币、杂项等藏品"涨声"持续响起,就连以前一直属于小众收藏的古籍善本也日益升温。近期有市场研究人士分析,古籍善本很有可能会是收藏品投资的下一座富矿。古籍善本虽说具有极高的投资收藏价值,但在前些  相似文献   

5.
邮趣     
一休 《中国集邮》2000,(11):31-31
近日阅读邮报邮刊,有关邮票经营已入微利时代的谈论大行其道,由于其与当今邮市现状甚为合拍。似渐成为邮市论坛的强音。然笔者以为,或许将来中国邮票经营会步入微利时代,但对当今邮市即下此定论为时似乎太早了一些。邮票收藏投资乃至经营可以获取高额利润(亦或说暴利)的时代远没有结束。中国邮市依然具有暴利潜质。笔者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6.
一文 《中国集邮》2001,20(10):31-32
今年夏天的邮市,在歇夏和不歇夏的争论声中结束了。到了8月初,邮市已悄然起着变化。一些品种价格纹丝不动,一些品种的价格却慢慢向上,且其上扬的幅度和力度都不可小觑,强势弱势已经显现。时间很快即将切换到秋天,那么在秋季的邮市行情中,最有可能坐上领涨品种头把交椅的是哪些邮品呢?在此,笔就这一问题作一较为粗浅的探讨,以期能对广大投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邮市与入世     
邮票市场——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国的邮票市场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起落都让集邮者悲喜交加:邮市经历高潮时,喜的是手中持有的邮票“涨”了;悲的是一项“怡情、益智、增知、储值”的文化活动带上了一些铜臭味。谁不知邮票这种特殊的商品“只涨不跌”,红了眼的投资者看到钱就忘了一切。虽说此事非偷非盗,但那种对集邮一无所知,又才大气粗的投资者为了挣钱进入邮市,邮市炒做的灾难就开始出现了。邮票跌破面值暂且不说,打折风暴就让无数集邮者寒心。2.80元的邮票竟然只售0.84元。集邮者辛辛苦苦在邮局预订的新邮票,年底便跌得面目全非。虽然热爱集邮的人是不太在乎钱,可谁又能真的熟视无睹呢?这么惨烈的局面实在让人捶胸顿足。  相似文献   

8.
前一段时间,邮票市场异常火爆,投资邮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将邮票视为“绿色股票”,称邮市为“第二股市”。在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美丽光环包裹下,一大批原来对邮票不甚了解的人纷纷涌入邮市“淘金”。似乎“炒邮” 已完全成了一种投资的手段,而由此引发人们对邮市的种种幻想和大量媒体并非恰如其分的宣传,更使盲从者日众。号称全国四大邮市之一的广州人民公园邮市,在双休日内整个公  相似文献   

9.
相信每一位在邮市里投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赚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地买进卖出,然后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不理想,既浪费时间又损失金钱,大部分人都没有盈利。那么,花了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去投资邮市,为什么不能换来丰硕成果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多数泡在邮市里的投资者都太聪明。反应太灵敏,看着某种邮票大涨即追高买入,以期快速致富,而看到某种邮票跌幅加大,立即就去抛售,这样的想法虽然是不错的,但散户投资者毕竟还没有能灵活自如地驾驭邮市的本领,这样多次频繁高买低卖的结果,必然被套,越陷越深。邮市和股  相似文献   

10.
宝木 《上海集邮》2006,(1):36-37
邮市怎样了?这是每一位集邮都想知道的消息。笔感到,集邮始终关心邮市,当前这个市场毕竟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6年,从自发形成的市场,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承认为正规合法交易市场,邮市的壮大与发展让集邮和投资瞩目。  相似文献   

11.
集邮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业余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投机参与炒邮,大小报刊煽动炒邮,将一种纯属个人收藏爱好的净土弄得没了愉悦感和安全感。这只能让投资个人拔苗助长地来获利,杀鸡取卵似地去敛财。到头来,也只会挫伤集邮收藏的积极性,加速集邮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开春以来,随着邮市逐渐走出低谷,“文革”邮票及其实寄封片的价格也节节高升,“文革”邮票全套新票已从3.6万元涨到4.2万元以上,“编号”邮票也从原来的3000元上涨到4000元左右,而且继续上涨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与此同时,“文革”实寄封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在邮市上一天一个价,其投资收藏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好。那么,到底是收藏邮票还是收藏实寄封片,哪一种的投资收藏价值更高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便于读者了解、对比和分析,笔者分别制作了“文”字邮票及其实寄封片价格对照表和“编号”邮票及其实寄封片价格对照表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飞鹭 《中国集邮》2001,(8):23-23
一拨轰轰烈烈的邮市行情已经结束,留给邮人的不仅仅是新邮的壮观行情和由之产生的套牢盘,对吸引新资金和投资的注意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次激发起邮人对中国邮市美好明天的希望,“神舟”大版张的“天价”和紧俏邮品的巨大投资潜力在此次行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中国邮市没德性,一救就发疯,一打就趴下。在连续不断利好的条件下,让人百思不解的是,牛市刚露头就发烧,尽管多少人士苦口婆心劝市,要慎重从事,但总是我行我素,这其中原因何在?其实正是有“利好”多出,各类炒手才有胆量把它炒到天上后一松手,再让它变成熊样回到地面。纵观任何投资市场,其牛熊交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也决不是单靠理智所能控制的,必须要有一定强制手段。而这方面邮市很难办到,因为邮票印多了打折,印少了暴涨。那么如何是好呢,有三条路  相似文献   

15.
伟忠 《中国集邮》2001,(9):39-39
在邮市投资中,散户投资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明明看中了某种邮票,在准备买入时一时犹豫不决,或经周围其他散户投资的劝阻,结果自我否定,错失了建仓良机,事后望着连续上涨的邮价,心中懊悔不已。根据十多年来邮市投资的体会,笔认为:为了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散户投资在邮市投资中必须坚决果断,做到心动不如行动。  相似文献   

16.
从1991年到2005年,15年来,中国邮市一直陷入逢新必炒、每炒必套,炒一个丢一个的无限循环怪圈,局外人似乎看不懂,局内人却乐此不倦。每当新邮发行,必有二传邮商设局,开出高于面值数倍的“期货价”,然后就是拉高、猛炒、砸盘、打低或者使之打折,过些时或者年底再从邮市低价补进集邮公司的库房,这就是炒新者为何喜爱成包成封、成盒的“搬运”的实质。无论是2002年的短腿邮品,还是2003年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朋友高明是某高校的一位哲学老师,还是一个有着十多年邮龄的集邮爱好者,他不仅哲学课讲得好,而且投资邮市也很成功。2001年1月,在邮市十分低迷时进入市场炒作邮币卡的高明,不但没有被套牢,而且还奇迹般地使自己的资金涨了10倍多。  相似文献   

18.
目前的邮市越来越低迷,不少邮市投资者已逐步对这个市场失去了信心。面对持续弱市,绝大部分邮市散户投资者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在投资理念上应注意两点:首先,光想赢钱还不够,先要学会自我保护。曾有人把邮市比喻成大海,大海是美丽的,识水性者可充分享受畅游的乐趣;但大海也是无情的,对不识水性者,溺你没商量。中小散户投资者置身邮市,就犹如投身无边的大海,面对有9成概率会溺水的邮市,那些能够采取暂时回避态度的散户投资者,应该说是较为明智的。回避其实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散户投资者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从来就没有只跌不  相似文献   

19.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1):18-19
经过40个月的下滑调整,邮市由1997年4月的高峰跌至2000年7月的冰点。漫长的调整之路,使许多邮人失去了集邮的信心,投资者更是远离市场,人们对邮市能否再度重振雄风已持越来越多的怀疑态度,悲观论者更是认为邮市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但是绝望中蕴生机的投资准则,往往是不可抗拒的,就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今年邮市没戏的时刻,邮市又表现出令人惊愕的走势。2000年8月,随着《小鲤鱼跳龙门》小本票的高开高走,市场人士突然发现市场的潜力是多么巨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面对奄奄一息的邮市,应该说,邮政部门一直都在不断地出台一些救市措施,但尽管减量、降面值、销毁邮资票品、改进版式设计、停用邮资已付戳,严查违规等利好政策频出.邮市行情却屡创新低,3年一小涨、6年一大涨的邮市周期理论看来注定要失灵了。难道邮市真的会一蹶不振?邮市的春天一去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