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河南新乡郭氏宗族是典型的北方农村社会望族。兴盛时期的郭氏加强了宗族组织化的建设,借此来保障郭氏望族地位。在组织化建设过程中,郭氏宗族不仅修建了家祠,还分别设立了支祠、专祠,制定了祠堂条例、祭祀条约。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家谱作为宗族公益的观察点,论述宗族公益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家谱中的公益制度建设、宗族公益公产来源及宗族公益的主要内容,提出宗族公益事业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宗族壮大、稳定和维护国家民间秩序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郭子仪凭借其特殊功勋,为郭氏创下了家大业大之局面,但郭氏之家业主要用在了郭子仪及其子孙的穷奢极欲上,这对郭子仪本人来讲或许是明哲保身之策,但对郭氏家族生活良好风气的养成则大为不利。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以降,传统宗族社会走向瓦解,图书馆建设开始走向乡村。新知识社团与在乡宗族相结合,以图书馆建设为契机,重新找到了凝聚宗族人心的新方式。本文分析当时中国图书馆界对乡村图书馆建设问题认识的变化,并以广东司徒氏图书馆及关族图书馆建设为据,梳理乡村新知识社团与宗族文化的融合过程,进一步分析他们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动机,以及图书馆文化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多元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围绕图书馆领导与图书馆组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了图书馆组织化建设的内涵和馆领导在其中的作用.并研究了馆领导如何加强图书馆组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国家法与宗族法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为治。宗族法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形式,通过调整宗族关系、维持宗族秩序,起到维护和加强国家统治的作用。朱勇同志的《清代宗族法研究》一书,以清代宗族法为对象,深入剖析了中华法  相似文献   

7.
薛微  王毅 《兰台世界》2017,(1):19-22
本文论述了宗族档案的概念,通过对古代遗存下来的宗族档案进行分类研究,深入分析了宗族档案遗存的方式,促进了宗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而成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文化一度被弱化,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互联网的革新,宗族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描述宗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呈现,分析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模式,并得出个人认同是其传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制度对徽州文书的留存传世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阐释徽州宗族制度、宗族档案的基础上,分析宗族制度对徽州文书留存传世的影响,并对徽州宗族制度下民间档案留存机制的当代价值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0.
立祠和修谱,是宗族长期以来维系内在血缘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些活动有精心的筹划和组织,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宗族形成了大量的原始文书,但现已十分罕见。在历史上,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正宗传承的地区之一,民间的立祠和修谱活动十分兴盛,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文书。本文依据徽州原始文书,对徽州宗族立祠修谱组织和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宗族的内部结构、管理和重大活动组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宗族是华南乡村社会结构的基础,具有相当全面的社会功能。以凤凰村宗族活动的复兴为例,从宗族组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祭祀祖先等过程入手,探讨宗族传承与村落认同建构间的关系。认为乡村宗族既是维系内部认同的机制,也是进行"他我区分"、协调族际关系的动力,并逐渐向地域认同转化。现阶段的宗族活动复兴是对村落现有秩序的确认,是宗族、村庄内部关系的体现,在日后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接收和管理捐赠、编印侨刊、提供宗亲交流的场所、举办各种宗族活动、传承宗族历史文化五个方面阐释关族图书馆联系侨乡宗族关系的职能,得出关族图书馆是联系侨乡宗族关系重要纽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白筱晴 《档案》2022,(5):36-40
文章首先对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的背景进行分析,继而指出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的两个方式,最后从个人、群体以及社会三个层面阐明了明清徽州家谱档案构建宗族认同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议图书馆的组织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图书馆组织化的内涵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建设图书馆的组织化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士族宗族谱牒是维护士族宗族特权的重要工具,反映士族宗族的出现、发达和衰落过程,与士族宗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本文在解读中古社会有关史籍基础上,参考前辈一些研究结论,探析中古时期宗族与谱学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科举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涉及面非常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自近代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科举家族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有所突破,高质量的论著主要在明清科举望族研究上。就科举家族研究的现状而言,基本围绕明清望族、江南进士、地区望族、家族个案、汉族家族等主题。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是首部系统研究清代科举家族的专著,资料翔实,具有极高史料  相似文献   

17.
吕宽庆 《兰台世界》2017,(9):125-128
清代妇女可以通过宗族保障的方式来实现养老。其最主要的方式是清代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庄来实现对年老妇女和守节妇女的养老保障,其次是宗族内部个人针对妇女提供的生活与养老保障。清代宗族对妇女提供养老保障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而且宗族由于经济条件的缘故而导致不同宗族及地区的妇女养老保障存在差异性。故此,清代妇女宗族养老的整体保障能力并不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民间仪式戏剧的发掘及其文本资料的收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中国戏剧文本与环境的关系。戏剧演出是明清时代江南社会的主要文化表象。组织戏剧演出的主体就是宗族,因此宗族社会就成为明清戏剧成长和生存的主要空间。本文将结合空间和文本两方面探讨宗族戏剧。先从宗族的生活和祭祀空间入手,考察宗族戏剧的演出空间及其意义,再深入探讨作为宗族文化表象的宗族戏剧在文本中所反影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关于《周易异同商》与《书经集传异同商》二书之作者,有学者认为应当是郭嵩焘。但若取此二书与郭氏所著书进行比较,会发现诸多观点的不同。郭氏著书之说值得怀疑。梳理相关文献,湖南儒生黄鹤更可能是此二书的作者。  相似文献   

20.
每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底,粤西民间传统节日——年例都会如期举行,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本研究是在对电白潭村年例进行持续四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对年例习俗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历史起源、民间信仰、活动过程、经费管理等,探讨了当代乡村都市化对年例的影响,阐明了年例如何强化宗族认同、人际交往、娱人娱神等功能。年例活动以仪式的宏大场面凸显了村落的宗族认同,是宗族的一次盛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