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爱 《考试周刊》2011,(29):56-57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在《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动,感动会给学生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语文课上离开文本热热闹闹的讨论会让学生感动吗?语文课上学生忙于回答教师提出的众多问题,而没有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悟、真挚的情感,学生会感动吗?在与"语文"这个令人心动的字眼的交流中,只是千篇一律的"题海",学生会感动吗?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文化去熏陶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给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转变为了教语文而教的思想,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理念上来。  相似文献   

4.
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几点做法不妨一试: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去"爱"语文。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去"品"语文。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去"懂"语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人文性的教育是要通过长期熏陶渐染和积累感悟的,而工具性的教育就是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作为工具性的语文,是绝对离不开动手能力的训练的。不会动手,或动手能力不强,是不可能具备很高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完美人格。高职语文只有进行全面的改革,在兼顾应用性的同时,尤其要凸现人文教育,高职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活力"而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自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文化的积淀、语言的熏陶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成长中相伴而行。而语文的两个特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有的艺术。太过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必然会丢失语文最本质的工具性;太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又必然会让语文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找到一种比较适宜的表达方式呢?我们认为那就是将语文课上出文学味。其实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但是我们不能放任学生,任由他们去漫无目的地感悟文本。学生需要悟什么?怎么去悟?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四悟。  相似文献   

10.
周诗刚 《考试周刊》2011,(42):43-44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要想达到此种境界,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把学生当作"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走进教材",而归根结底还是要"走出教材"。  相似文献   

12.
张玉 《成才之路》2010,(34):22-23
目前很多语文课只追求了外在的、形式上的热闹和变化,把课改片面地狭隘地理解为就是加强人文性,弱化工具性,使语文的人文性流于"泛化"和"虚化"。这些问题和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和深刻地反思,否则必然会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刘小军 《广西教育》2012,(21):75+77-75,77
语文味,即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教学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应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已成为共识,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学生读书、讨论、探究,热热闹闹,不过很少有老师去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而这一点恰恰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关节所在,因为读书不仅要"读入",更要"读出"。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延续人文传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语文教育失落人文传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要延续人文传统性,重建精神家园,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资源,同时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里体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化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一剂良方。语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想象、情感体验、评价判断等环节。学生应从各种活动中获得具体而又丰富的美的精神陶冶。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综合性、模糊性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不但能促进学生思想、阅历、知识、体验的积累,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中审美的内容很多,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课文就是很好的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儿"是什么?"语文味儿"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东西。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是说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达到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现在的语文应该舍去花哨与浮躁,向"语文味儿"更浓处漫溯。  相似文献   

20.
张向海 《考试周刊》2011,(24):55-56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确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语文教学,同样要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爱和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