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2.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3.
教会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创办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培养妇女基督教徒,客观上对中国东北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  相似文献   

4.
彭洁 《兰台世界》2012,(4):62-63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教士担当着文化交流的媒介,其本意是为了宣传基督教,向中国传播"上帝"的福音。但是,其最初计划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当时中国各阶层在"独尊儒术"传统思想影响下,对于基督教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和排斥。后来,传教士改变其最初的传教策略,重点是以西方的先进科技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令人瞩目的热门课题──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元青近年来,我国的传教史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评价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成为史学界引人瞩目的热门课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的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对...  相似文献   

6.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略回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新学”产生、发展之历程,着重对基督教传教士译著西书的规模、内容进行梳理。结论为:基督教新教从19世纪初开始人华传播,中国“新学”是与之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人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借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基督教传教士涌入中国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在遭到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创办学校作为入侵中国的突破口,湖南教会学校应运而生.甲午战后湖南人民的求变心理为传教士在湘办学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个到中国东北的基督教传教士郭实腊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教,而是侦察情报。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又一次进入高潮。中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化和宗教,思想界此时还缺少创新和探究的冲动。纯粹的说教,很难赢得众多的传徒,也就是说,很少有人需要新的纯粹的精神出路。基督教只有在提供新的社会出路或者至少物质意义上的活路的前提下,才能赢得众多的信徒。其教义也只有在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渗透,达成一定谅解之后,才能被人真正信奉。王韬加入基督教,就是为了寻找活路和出路。从他与传教士的交往中,又可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和外国传教士互相适应对方文化的情况。新近发现的王韬《申请加入基督教文》…  相似文献   

12.
马儒 《出版参考》2014,(8):22-23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第一个到中国东北的基督教传教士郭实腊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教,而是侦察情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略回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新学"产生、发展之历程,着重对基督教传教士译著西书的规模、内容进行梳理.结论为:基督教新教从19世纪初开始入华传播.中国"新学"是与之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初期,由传教士启动的西学东渐运动,奠定了基督教新教在华出版事业的基础,同时,拉开了中国文化向世界近代文明迈进的序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国近代期刊的历史,发端于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和一部分商人创办的一批中外文期刊。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这是一份宗教性刊物,主要宣传基督教教义和  相似文献   

17.
王萍 《新闻大学》2001,(3):62-63
19世纪中叶前后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华办报,广泛宣传基督教义思想及西学,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同西方各国的交流,开阔了国民的视野,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西方传教士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19.
龚颖 《大观周刊》2012,(3):32-32
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剧了对外扩张、叩开中国大门的步伐,基督教新教也试图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在当时清政府禁教的背景下,马礼逊作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译经办报、开办学校,同时也参加了政治活动,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近世儒教与基督教的会通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初着僧袍,后改儒服,援引中学解释天主教,企图融合儒耶两教。在中西文明交流的意义上说,利玛窦的贡献非凡,他不仅带来了依附在基督教上的西方文化,也传播了西方的数学、地理、天文等科学知识。儒耶两教真正的交流自此开始。在利玛窦来华之前,唐代贞元九年有基督教分派景教进入中国,“虽以尊君事父相号召而欲与儒学伦理妥协,但终究谈不上与儒学的会通”。在利玛窦来华后,会通儒耶两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