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6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总结画竹经验的绝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是怎样削尽冗繁的呢?他在一幅画上题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上。苏季子曰:‘简练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此幅似得简字诀.”“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板矫画竹,着墨不多,而县挂壁间,却能使人仿佛置身于窗外竹影萧疏、秋声飒飒的境界之中。这表明他在绘画上求少求简,绝不是为简而简,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画幅中含蕴无限的自然妙趣与艺术表现力。写  相似文献   

2.
缘缘堂主人曾绘制过一幅画,名为《翠拂行人首》,依依垂柳之下,并坐姊妹俩,正静静凝望远方,柳丝轻拂着云鬓,委实好看!由此联想到《点石斋画报》中题为《甘棠遗泽》的“左公柳”画,驿道两旁,绿荫葱茏,那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经典话语,即刻闪进我们的脑海。  相似文献   

3.
报上有些插图和宣传画,常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有幅画把毛竹画得像甘蔗一样,而且画中的人大捆地“背”毛竹,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有“拖毛竹”。有幅画把少先队干部的符号挂反了,应挂在左臂。有幅画画着一个小孩戴着草帽迎着十二级台风捆树,只捆上部,不捆下部。这样大的风,草帽是戴不住的,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又有诗咏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见杨允孚杂咏诗《日下旧闻考》)。这些记载都描绘了一幅旧时北京冬季人们从事数九、画九的一幅风浴画面。  相似文献   

5.
诗与漫画     
诗同漫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形式要算“诗画配”了。一首诗,配上一幅漫画,给人一种新的感受。 漫画、“诗画配”的形式的产生可能是受了国画或绘图小说的影响。从中国画的发展看,最先成熟起来的是人物画,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五代至宋,花鸟画日趋兴盛。到了明、清时代,打破了单一的绘画形式,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到,在画上题上一首诗或一句诗,已经是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6.
宋徽宗赵佶自己喜爱作画,把考画家也列为科举制度中。一次画家考试,主考官出的作画题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根据题意,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山间丛林深处,有的把古寺庙画在崇山峻岭中一山腰处;古寺庙本身,或画出一角,以表其“藏”意,或画一段残墙断壁,以示其“古”意。只有一幅画,根本就没画古寺庙,画面上,崇山之中,清泉飞流直下,泉水边一个老态龙钟的和尚,在用瓢往桶里舀水。主考官看了连声  相似文献   

7.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早年画的,它几乎张挂于美国的千家万户。斯图亚特一生中画过许多华盛顿的肖像,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幅是在一块画布上只画了华盛顿的一个头的作品。有人挑剔地指出为什么不画全衣服,斯图亚特回答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  相似文献   

8.
张志霞 《大观周刊》2012,(32):240-240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男孩;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从小便博览群书。非常广泛,应该称得上颇有才气。然而.就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节美术课上,却画出这样一幅画。老师要求画一幅画,把你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展开自己的想象,一幅幅憧憬美好未来的嘶面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一页一页地批阅学生的图画作业,这时,一幅与其他图画极不协调的画面展现在老师面前——一个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断头台”上,躺着一个人.头颅已经被砍下来,鲜血满地,画面阴森恐怖。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祗,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  相似文献   

10.
谈到苏武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鸟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过春?①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武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有一副与韩生镐论文的名联“删繁就 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道出了郑板桥一生的艺术主张。 从郑板桥的诗词书画以及论文、论画,为人处世和性格来看,都体现了“删繁就简”、“领导标新”八个字。他的大量作品,都以“少少许”的笔墨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领导标新。他画的雨竹,常常只有不多的几片叶子,疏篁瘦枝,但  相似文献   

12.
这分明是一幅画.处处显露出精心构思的布局。 这决不是一幅画,它是一幅纯粹的摄影作品,没有搞过任何彩排摆拍,也没有做过任何后期加工。  相似文献   

13.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14.
当《高康大》(图一)一画在巴黎一家版画商店的橱窗内展出时,很快便吸引了许多观众。在杜米埃这一幅代表作问世前,法国已出现过以“高康大”为比喻的政治漫画,讽喻腐朽的波旁王朝统治。18世纪末,有一幅漫画叫《新高康大及其家人的旧筵席》,就将路易16世、皇后马丽·安东尼和他们的皇亲国戚,都画成一个个贪婪的“巨人”,吃光了人民的劳动果实。画中描绘皇后正将人血斟满酒杯。在漫画中,采用如此直截了当、血淋淋的描绘手法,是否值得提倡,还可进一步商榷。但这一幅由匿名画家创作的作品,表现了画家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愤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幅画,存于广东潮州市西湖公园景韩亭中,传说是当年关羽为表白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作,画面只是一株青青翠竹,其实这幅图也是别有深意的:竹叶、竹茎构成了一首诗。也就是以汉字化竹叶,字竹表心曲。构成这幅图的诗文为: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样的画中诗怎不令人叹喟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两地书》则更令人唏嘘两人成婚不久,司马君就辞妻到长安做官,一去五年后才传书一封,而上面只有十三个字,是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才思敏捷的卓文君一眼就看出司马君书中“…  相似文献   

17.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这只脍炙人口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开头的一段歌词,它用简洁质朴的语言精彩绝伦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草原的美丽画卷,那么优美、形象、淳朴、逼真,像一幅移动的画,像一首飘逸的诗,吟唱起来,朗朗上口。人们常常形容蒙古草原是花的海洋、歌的海洋,然而在这浩海之中,唯有这首赞美家乡,  相似文献   

18.
苏州桃花坞,自明清以来,就以江南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而闻名于世。苏州年画里有一幅《采茶牛图》,图中录有一首《采茶山歌》。本文通过对这首歌及相关文献的分析,探讨“采茶山歌”历代的流传和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19.
倒过来试试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挺有意思。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青年画家,由于工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大众欢迎,使登门求教。他问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人不解地问:“倒过来?”门采尔悦:“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青年人惊讶地叫出来。门采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非常艰苦的劳…  相似文献   

20.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