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林夏 《寻根》2008,(5):94-95
曾读过《寻根》上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的大作:《勺子·叉子·筷子》,虽然时隔多年,但印象颇深。文章研究中国古代的进食方式,说的是勺子和筷子。  相似文献   

2.
叉子人们吃西餐时,桌面要摆放大盘子、小盘子、浅碟、深碟、吃沙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汤用的汤匙、吃甜点用的汤匙,光看这些餐具真会让人以为欧洲人不知道拥有多丰富的饮食文化历史呢!实际上,13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在吃东西时全用手指头。使用手指进食还有一定规律,罗马人以用手指头的多寡来区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齐下;有教养的贵族只用三个手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这一进餐规则一直到16世纪时还是欧洲人的最爱。而进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现在11世纪意大利的塔斯卡尼地区,只有两个叉齿。不过,当时的神职人员对叉…  相似文献   

3.
正筷子在古时又被称为箸、筯、櫡、梜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圈特有的饮食工具。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两支筷子之间没有任何机械性联系,全靠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恰当掌握,辅以无名指协作,方能运用自如。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  相似文献   

4.
俞水生 《寻根》2014,(4):21-23
<正>盥洗,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要做的功课。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这说明古人已有早起盥洗、漱口的卫生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身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5.
林安梧 《中国文化》2004,(21):24-34
一 任何“抽象性的概念”皆来自具体的“经验性的觉知”。主持人,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安,(掌声)很高兴与各位年青朋友见面。今天要与诸君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类型学上的大问题。这里所谓东西文化,主要仍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当然,就东方文化而言,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还是有区别。下过我们今天是就大的类型来说,怎麽说?从何处说?就从“筷子”和“叉子”说。  相似文献   

6.
筷子·刀叉·手抓饭和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这大概是一个人类公认的法则。然而,仅在如何食的问题下,便有三个基本的选择答案:筷子、刀叉和手抓饭。还是让我们看看文明的地图,使用筷子的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东、西欧洲及南北美洲基本上是刀叉的世界;其余的,则基本上是以手进食。《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作者萨缪尔·亨廷顿老先生认为,文明分野的基准是宗教,依此他将世界划分为数个文明:儒教文明、基督教(含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这是他谈论最多的三个主要文明。他认为,这些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这些文明对立,…  相似文献   

7.
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欧洲人自古以来就用刀叉吃饭,然而这是完全错误的。距今大约二百年前,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欧洲的黎民百姓没有使用过个人专用的刀叉,当然贵族们例外。此外,在中世纪的城市国家里的新兴资产阶级,虽也有些人使用刀叉,但是老百姓是绝对没有人用的。在苏联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十月革命时,俄国的农民进入宫中,在那里发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珍宝。尤其当他们看到了餐刀和叉子时,惊讶地说:  相似文献   

8.
曹云 《东方文化》2000,(4):85-89
在我们身边还有相当一批人不知道冰球是怎么回事的今天,生活中什么东西最具感召力?足球也许是大部分人不假思索和剩下的那小部分人稍假思索后的惟一答案。我们其实没有丝毫必要怀疑这个貌似武断的答案所具备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仅仅是1999年底国际奥委会主席在瑞士洛桑接受《时代》周刊的记采访时,醋意十足地说的一句话就足以说明一切问题:真有400亿人次观看了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萨马兰奇主席可能有所不知,就连国际足联自己也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然,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足球的确已经变得越来越令世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筷子     
中国筷子朱麟我和妻子赴美探亲,多次到中国餐馆就餐,服务员摆上中国筷子和刀叉。筷子的包装袋上印着“福、禄、寿、禧”四个大字,背面是英文说明:欢迎您到中国餐馆,用中国筷子品尝中国的精美食品。如何使用您的筷子:1.第一根筷子夹在拇指下,牢牢地握住;2.增加...  相似文献   

10.
牛达生  牛志文 《寻根》2009,(6):86-88
“印纸”,是经过印版印刷的纸张,是古代印刷术的一种凭证。在史籍中,武则天是最早被记载使用“印纸”的人。这种印纸,比现代任何出土印刷品的年代都要早,在研究印刷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牛达生  牛志文 《寻根》2008,(6):86-88
“印纸”,是经过印版印刷的纸张,是古代印刷术的一种凭证。在史籍中,武则天是最早被记载使用“印纸”的人。这种印纸,比现代任何出土印刷品的年代都要早,在研究印刷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咸水鱼比淡水鱼咸吗?哪种油含脂肪最少,又最不易使人发胖?吃水果,为了去掉农药必须去皮吗?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常常要问一问自己。下面是一些正确而恰当的答案,这些答案是在研究当代营养学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烤牛肉比白鸡肉营养更丰富吗?一种食物的构成性质,取决于它的蛋白质含量,在这方面,牛肉和家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郭莹 《世界文化》2005,(9):46-47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古至今,无数的科学家、哲学家为此绞尽脑汁,但始终没有能够为我们留下圆满的、明确的答案。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科学的探索,还是哲学的思辨,都无法探知准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就像我们要探索无穷的宇宙一样,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分子是很难从局部获得完满解答。  相似文献   

14.
成长·笑容     
成长是什么?成长是一个过程.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成长,在我们从懵懂无知走向聪慧明理时,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时,在我们从单纯走向复杂时,在我们从软弱走向坚强时,在我们从依附走向独立时…………  相似文献   

15.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6.
餐刀是最早使用的餐具之一,它是与西方人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的。早期的餐刀都是尖头的,与今天吃牛排时用的餐刀一样。直到17世纪30年代,才逐渐演变为圆头餐刀。完成这个演变的人就是法国路易十三的枢机主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即著名的黎塞留公爵。黎塞留除了专心致志于治理国家事务和谋取个人权势外,还非常注重文雅端庄的举止。当时,上流社会的男人们在用餐过程中常常用刀尖剔牙。黎塞留对此深恶痛绝,他禁止在他的餐桌旁出现这种粗鲁的行为。据说他命令自己的大管家挫圆了餐刀的尖头。不久,法国宫廷餐桌上的餐刀也仿效黎塞留都挫成了圆头。直至17世纪末,法国的成套餐具制作中才逐渐出现了圆头餐刀。 餐叉也是西方人的主要餐具之一,但是餐叉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餐具的。叉子成为餐具并被广泛使用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像,是古代蜀人在人物造型艺术方面的一大杰作,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蜀人雕造的这些石人代表的是什么身份?具有什么象征含义?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它们究竟体现了一种什么动机和目的?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一些学者的推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些石人应是古蜀族巫师的象征,并非奴隶或社会下层,也决非异族人物或战俘,表现的也不是刑罚或人牲情形,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暴巫尪求雨"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18.
欧阳江南 《寻根》2013,(2):10-16
筷子溯源 筷子又称箸,是中国人独创的进食具,它在世界各国进食具中独具风采,可谓中国的国粹。筷子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法国人与鲜牡蛎徐振强鲜牡蛎是法国人最喜爱的海味,圣诞晚餐、招待贵客,都离不开它。当人们围桌而坐,用一种特制小刀撬开鲜牡蛎的外壳,再往色泽如玉的牡蛎肉上挤洒些柠檬汁,然后用小叉子把它送进口中,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牡蛎,又叫蚝,是一种海生的软体动物,灰褐...  相似文献   

20.
古代并不存在单一极恶力量的观念.恶魔出现的时间,离现在不到3000年,与人类敬拜一神的时间大致相当.之前的古老宗教都是信仰多神.这些神行为比较复杂,可以行善或者造成伤害.从古代的宗教中,我们可以看到罪与恶的形象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