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蹴鞠是我国古代流传甚广的球类运动和游戏,却在正史中记载甚少.在这些不多的记载中,蹴鞠往往与负面形象相联系.说明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价值评判中,蹴鞠是一种不良嗜好,违背了传统中庸平和的文化理念.这种负面评判对蹴鞠的衰落乃至消亡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  相似文献   

3.
宋代蹴鞠从为军事服务的一种手段转变成为社会服不同阶层服务的娱乐形式,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兴盛一时的蹴鞠运动没能摆脱消亡的命运,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对蹴鞠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典签制度是南朝格外引人注目的一项制度,由于士族的盛极而衰,皇权的岌岌可危和典签的希荣宣力,造就了典签的盛极一时,但终因自身角色之故而趋于消亡.承担着信息沟通功能和制衡功能的典签,对加强皇权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后世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5.
隋代门荫制度在前代基础上有继承和发展,它仍然以地位尊卑为主要依据,但具有重勋爵、轻门资的时代特征,内容表现为:承袭封爵,授与散品,担任近卫之官,出任较低级文武职事,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隋代政权的军事贵族色彩,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衰落,以及封建官制在隋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门阀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许多同志都主张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当然,就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是一切封建特权的基础;但对门阀士族制度来说,这不免失之笼统.因为,它不能说明以下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第一、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土地所有制并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现象,而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就其发展趋势来说,越往后规模越大.可是,为什么其他历史时期没有形成门阀士族制度?第二、南朝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进一步发展,为什么门阀士族制度却开始衰落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蹴鞠运动发展的宫廷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蹴鞠运动产生于中国古代。它顺应宫廷中特有的环境文化,创造出独有的文化特色。其内容大体包括宫室蹴鞠运动的建筑、宫廷礼仪及典章制度等。借助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探讨历代宫廷特有的蹴鞠运动文化、宫廷球戏的演变及宫廷蹴鞠兴盛下的特殊产物,将对中国这一古老体育运动的产生、兴盛及消亡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宋代蹴鞠社团"齐云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的蹴鞠社团在宋代诸多史籍中有零星记载,其中以南宋的"齐云社"最为著名.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团体主要担负着制定蹴鞠比赛规则、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与任务,对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蹴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决定了魏晋士族在各区域的表现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了区域士族。关中士族是魏晋区域士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过程中,既具有士族的一般性,又有区域士族的特殊性。对区域士族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魏晋士族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朝之际,中国地主阶级在其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形态——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它是当时地主阶级的核心和主体,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力量。它和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一般形态相比,有其鲜明的经济、血缘、政治、军事和文化诸特征。史学界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门阀士族乃是中国地主阶级最腐朽没落、荒淫无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惰力。本文试就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消亡的原因,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全面发展观是我国所倡导和践行的人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自确立以来,对它的阐释、质疑和辩护就从未停止过。对全面发展观的各种质疑和辩护进行批判性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质疑与辩护既有合理之处,也不乏谬误之处。当今的时代已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呈现出国际化和综合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整体化和和谐化三大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坚持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观,倡导基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古代"鞠"的制作工艺是蹴鞠运动发展的前提。我国古代"鞠"的形制自产生之日起,历经秦汉与唐、宋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鞠"由实心球发展为充气球,外皮的构成也由2片发展到8片、12片或16片不等";鞠"制作上的进步也进而影响到了蹴鞠运动的发展进程,这在汉与唐宋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证实。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审美学四个维度对宋代蹴鞠的繁荣发展给予多方位的考辨,在回顾蹴鞠历史究源的基础之上,分析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与蹴鞠繁荣发展之间的隐藏关系,并对蹴鞠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营造群体共享倾向性特征,且“以人为本”的校园足球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蹴鞠,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发展于汉魏,繁盛于唐宋,至明清渐衰落。汉魏时期的蹴鞠运动具有浓厚的对抗竞技性,作为军队训练的手段,受到统治者和军队的重视。唐代则向单纯的娱乐健身性发展,成为一大社会民欲,逐渐失去了军事竞技和训练的作用。宋代蹴鞠运动职业化,表演色彩浓厚,出现了专业组织。自明以后在宫中遭禁,转向民间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蹴鞠社团在宋代诸多史籍中有零星记载,其中以南宋的"齐云社"最为著名。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团体主要担负着制定蹴鞠比赛规则、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与任务,对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蹴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分析了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情况,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一致性,论证了坚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台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早在上古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的萌芽,经过长期的发展,隋唐时期台谏制度已臻于成熟,而在随后的宋代,台谏制度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岁月。在这一时期,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和政治生态平衡势态的形成,台谏制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运作空间,其对君权和官僚集团的监督和制约都有所加强,从而推动了宋代相对清明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其历史经验能够为我们完善当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个改革方向,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战略目前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其重要阻碍因素之一是缺乏科学的战略体系的指导。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体系的构建必须密切结合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为理论体系的有效性提供现实性检验。  相似文献   

19.
蹴鞠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唐与宋时期曾辉煌一时,但到了明清时期却逐渐衰落,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现代足球,这是令人十分惋惜的。因此,对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将利于中国现代足球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