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一、影响课堂练习密度的要素1.讲解冗长,抓不住重点。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不透,不知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讲解;2.队伍调动不合理。队伍调动过于频繁或场地安排不合理,导致在内容与内容的衔接上浪费时间;3.频繁集中耽搁了学生的练习时间。二、如何有效预设课堂练习密度1.精心研究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是不同的。有效突破重难点  相似文献   

2.
<正>一、心中有教材作为执教者,心中有教材是高效课堂的第一保障,对教材分析透彻,抓准重难点,才能做到精练的讲解,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从而提高练习的密度。二、眼中有学生执教者必须要熟悉自己的学生。对教学班级的状况以及学生运动水平的了解,有助于高效进行课堂练习分组或者是测试分组。如,在200m的跑道上进行1000m跑测试时,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如果不  相似文献   

3.
<正>一、在技术教学中渗透体能练习常规教学中的新授课,教师一般都会花较多的时间去讲解技术要领,多次示范完整动作和分解动作,课堂练习密度达到20%以上者较少,有些课的练习密度甚至低于10%,平均心率更是低于120次/min,甚至低于100次/min的情况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课学生的练习是机械的,课堂气氛沉闷,技术学了不会用,体能发展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范红畏 《精武》2013,(21):52-53
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就影响一节体育课练习密度的主要因素和练习密度的预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课堂上施教的情况及学生在课堂练习和活动的效果需要以运动量指数给予客观的评价。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量”,是由学生在课堂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构成。由于运动量的大小与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练习的次数以及学习项目、课的性质(新课或重复课,技术性强或素质性强的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简单地将密度和强度分为弱、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东小学参与轮滑校本课程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以中高课堂练习强度为特征的"竞技性目标"与以低课堂练习强度为特征的"掌握性目标"的轮滑教学组织模式下,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对如何在校本课程中有效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目标进行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本教学实验结果为实行不同目标轮滑校本课程的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在经过一年的系统教学后,身体基本素质都有显著性提高;从以培养竞赛型人才的实验班和以技术普及为目标的对照班学生对比来看,女生素质测试无显著性差异,且立卧撑指标对照班学生优于实验班学生;实验班男生单脚站立素质指标测试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从而得出轮滑运动的动作模式对练习者身体整体协调性、下肢力量及稳定性作用明显,在小学生协调、平衡素质发展敏感期,高练习强度的课程教学对学生下肢力量影响作用明显,但在女生群体中作用不明显的结论;建议在当前国内大力推广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到校本课程的内容要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具有特色、形式新颖外,还应考虑到课堂的生物学影响因素,根据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练习强度与密度,达到国家对促进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提高课堂练习的密度,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中我们采用循环训练的方法,不仅能完成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任务,而且还能巩固动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一、意识"破"旧,重视"课课练"作用案例:在技巧前滚翻动作的学习中,由于受到组织、讲解、保护与帮助以及教材性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多是采用分组轮换的练习方式,教学的重心放在技术动作的学习上。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及运动量明显不足,体能的积累和提高相对低下。分析:以往的教学中,通常会在主教材后面增加一些接力跑等较为激烈的游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但是这类游戏和比赛,存在个体等待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体学院院学生的铅球教学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练习次数下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以及教学结束停止练习后,该技能的下降与消退程度,为今后的项目技术教学,课时安排、课堂练习强度和密度的控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各种练习的总时间与整节课时间的比,它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只有通过足量的练习,才有可能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能,提高体质,增进健康。练习密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科学合理的密度是我们体育课的追求目标。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依据,提出了六点提高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旨在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学生体质下滑、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柔性化"教学、"客气化"考核以及终结评价的片面性、多元评价的繁琐性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当前体育教与学的评价误区。提出以"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为主线,将体质健康测试、学生参与体育社团、俱乐部、体育文化节、校队等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考核,创新课程考核形式和手段,开发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构建科学简便的结构化考核内容体系,促进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变革,以评促练,增加课堂练习密度、课后锻炼强度、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加强负荷与激发兴趣相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观摩了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对如何提高器械体操课的练习密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一、内部挖掘内部挖掘是指在主教材的教学中想办法提高课的练习密度。(一)精讲精练"精讲精练"是指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和记忆,提高讲解  相似文献   

13.
<正>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需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通过合理的队列队形变换,不但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流畅、自然,提高课堂练习密度。如何提高队列队形练习的趣味性,让学  相似文献   

14.
《体育师友》2019,(6):7-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实证研究法,总结归纳出"三多三少"教学策略。"三多":一是教师创意多,二是教的方法多,三是"指导角色"多。"三少":一是讲解示范时间少,二是集中讲解环节少,三是排队等候机会少。实践表明:课中积极实施"三多三少"教学策略,既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改革的诉求,更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发挥的保证,为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校体育》2020,(6):44-45
<正>笔者从教学职责、教学站位、教学比赛、教学流程、裁判职责和教学评价六方面构建小学体育常态课教学中的小团队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实践运用中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比赛中感受成功与乐趣,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练习密度,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的概念、特点、区别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予以综述。根据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设现状,提出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增加学生自主练习、互动练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满足了学生学习参差不齐乃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精讲多练”不但可以克服学生多器材少的困难,而且还能够提高运动密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但是很多青年教师往往怕讲不清楚,造成讲解多、学生练习少。“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讲解时抓住动作关键,用几句话或几个字把动作要领讲清楚,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要领。我上过这样一次课,教材是原地推铅球,课的目的要求学生们掌握推铅球的最后用力。结合技术图解,采用了三十二字的顺口溜:“右腿蹬地,转送右髋,左侧支撑,髋超于肩,挺胸抬头,伸臂推球,爆发用力,腕指推球。”语言简练,生动形象,条理清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9月25日,应山东省威海市体育名家工作室要求在文登区实验中学执教了一节《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公开课。笔者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练习密度,促进学生技能学习,发展体能。本课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练中,利用多媒体、微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理解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学会教师所教的动作技术,以便用来经常锻炼身体,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要切实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使学生比较顺利地学会动作技术,认真搞好课堂教学中的示范、讲解,并组织好课堂练习,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三个环节,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一) 要使学生学会动作技术,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动作技术有一个正确的概念,也就是说要正确地感知动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照动作要领正确地进行练习,从而较快地  相似文献   

20.
<正>体育课堂上,无视纪律、戏弄同学、爱出风头的学生屡见不鲜,但敢教训教师的学生我还真是第一次碰到。那天体育课上,当我宣布课堂练习任务时,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正跟身旁的同学窃窃私语,并逐渐眉飞色舞,情绪高涨起来。对于他这样的表现我已习以为常,在我提醒课堂纪律后,其他"同伴"便不再跟他"呼应",于是他发出了抗议的声音,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听到笑声,他更是洋洋得意,他就是班里的"刘捣蛋"。虽然我心中不悦,但只要不影响课堂大局,便没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