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答李翊书》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十七年给李翊回复的一封书信,在此文中韩愈阐述了自己的为文观念。此文围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叙述了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提出了“文以明道”、“务去陈言”、“气盛则言”的为文观点,这些为文观点对我们当今创作文章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唯陈言之务去”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语言上的创新”。语言的问题,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创造“新词”,虽非“陈言”,可能人们都不能懂得。韩愈提倡“唯陈言之务去”,决不是为了人们的不懂。因而,把“唯除言之务去”解释为“语言上的创新”,是不能成立的。 “唯陈言之务去”,其实就是及对陈词滥调。也就是反对套话、空话、八股腔、公式化、概念化。目的在反对骈文。  相似文献   

3.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领袖,也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运用成语十分丰富.有些成语是他提炼前人语言的精华,更多的则是独具匠心的创造.成语的创造与运用,表现了他“自树立,不因循”、“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观念,提高了韩文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极力反对模拟古语、因袭陈言,提出学习古人文章要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认为作文章应当“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已出”、“道”和“辞”兼重、“文从字顺各识职”。他自己也按此一创造精神精心撰写。他的文章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刚健雄肆、奥衍宏深,再结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排  相似文献   

5.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2.韩愈在《答李翊书》中采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比喻,是为了说明  A.为文立言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B.为文立言要“惟陈言之务去” C.为文立言要“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D.为文立言要以思想修养为本3.苏轼在谈到创作构思中…  相似文献   

6.
夏光耀 《学周刊C版》2011,(1):206-206
常听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说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就连说“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说得也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金也。”由此可见,“抄”是一定的,要看会不会抄,会抄就是会模仿会借鉴。不妨看看下面这个片段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河北自学考试》2004,(7):41-4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1、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认为,为文立言…………………………的根本是○①“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②“行之乎仁义之途”③“惟陈言之务去”④“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2、在《选择与安排》中,朱光潜以“常山蛇阵”为喻证,是为………了说明○①安排材料要突出文章主旨②刻画人物要抓住典型细节③艺术品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④层次安排要做到轻重分明3、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刻画李广形象来说,……………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与韩愈一道,首倡和实践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从内涵说,改变了自董仲舒以来,汉儒为学的繁琐拘谨脱离实际,解放了思想,使文章题材多样化,并且明确以“载道”、“明道”为目的。在语言文字上,扬弃了汉魏六朝的骈丽浮华的文风,崇尚先秦古文的质朴自然。这些都是韩柳二人大体略同的。但具体而微地说,在语言文字上,韩愈一向主张“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客观地说,韩愈在这些方面是成果丰硕的,功不可没。但也应实事求是地承认,语言文字立意固然可以创新,形式上总是要有所继承的,不可能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9.
《河北自学考试》2005,(12):38-39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文章,展现孟子“王道理想”的是()A.《赵威后问齐使》B.《寡人之于国也》C.《秋水》D.《谏逐客书》2.王安石的文学主张是()A.“明道”、“致用”、“事信”、“言文”B.“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C.“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用“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来论证为文立言的根…  相似文献   

10.
一切文学作品,都以独创为贵,这是人们公认的。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里称赞樊宗师著作之富:“然而必出于已,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在铭辞中,韩愈又批评当世说:“唯古于词必已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所以他自己作文“唯陈言之务去”,他能被后人尊为“文起八代之衰”,和这种主张独创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韩愈散文风格具有雄奇恣肆的特色,“雄”是其“气盛言宜”主张在创作上的反映,“奇”是其“务去陈言”主张及其创新精神在创作上的体现。该风格出自于作者炽热奔放的感情、丰富无比的想象、变化无端的构思以及嘎嘎独创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郭春荣 《中学文科》2007,(12):138-139
一篇佳作的诞生,语言出新是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是情愫的外化。“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辟的总结。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奔突,知识的储备,乃是语言出新的沃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主要原因到不是“才疏学浅”,而是缺少新意叠出的思路,亦即缺少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文贵创新。清人叶燮说过:“人未尝言之,而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永也。”郑板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韩愈也说:“唯陈言之务去。”这些精辟的论述,无异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写作上的求新问题。文章思路要新奇,决不能步他人后尘。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精神劳动。对中学生来说,作文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最好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胡红英 《学语文》2006,(6):35-36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是重中之重。而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因为,作文的价值就在于标新立异,在于创新。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郑板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都是在讲文章应该有新的东西,是作者刻意追求创新的产物。没有新意的作文很难称得上是一篇好作文。  相似文献   

15.
理论经纬 该栏目从职业教育的基础性理论、应用性理论多方面安排选题,稿件要求实现应用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有机统一、政策指导性和言论开放性的有机统一。本栏目的特色是:以教育创新和理论创新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不断推出新观点、新见解、新材料、惟陈言之务去。  相似文献   

16.
古人写文章的时候非常重视创新,散文大家韩愈就告诉了我们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则:"唯陈言之务去。"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创新"是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就作文的创新问题作了四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贺 《考试周刊》2011,(58):68-69
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郑板桥说:“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些都是说写作应该有新的东西。《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传统的作文教学弊端逐渐显露,“老师布置题目一学生进行写作一老师批改一老师看分数、评语”.这种长期单调的机械性训练。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写作的情绪,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古人论文,喜用比喻。而在众多谈文的比喻中,以水为喻尤为常见,最著名的当推韩愈《答李翊书》中的论断:“水,气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在古代文论中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但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指学、识、才诸因素有机结合的“文心”,或曰知、情、意、思一体化的语文心智结构。韩愈以水喻气,当然是在以水喻文。  相似文献   

19.
“文起八代之衰”,名冠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把“务去陈言”“词必己出”作为不懈的追求,在散文中创造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成语,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令人惊叹的是,一篇不足八百字的散文《进学解》,竞成了二十条成语的源头,真可谓“字宇珠玑”。下面依据李一华、吕德申所编《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将出自《进学解》的成语集释于后,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20.
以《师说》为例,联系韩愈的文学王张,归纳出他古文的主要特点:文以明道,言之有物;横扫骈俪,回归自然;务去陈言,锐意创新,立行养气,气盛言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